施仲謀 |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
中華文明在歷史長河中飽經洗禮與考驗,沉澱出今日的熠熠光輝。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求新一代的香港青年人堅定中華文化自信,懂其內涵、愛其精神——中國語文教學自然是其中的關鍵一環。
香港的中國語文教學,一向較為強調語文能力訓練而忽視中華文化傳承。直至1990年的《小學中國語文科課程綱要》,始正式要求「學生對中國文化有所認識」。2002年的課程指引,將語文學習分為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及語文自學等九個範疇,目標才算較為完整。
2002年,中國語文新課程頒布後,怎樣系統地把繁富的中華文化結合「中文教學」「品德情意」和「從生活中去體現」的教學目標是大家關心的問題。至於如何制訂各個學習階段的學習大綱,編訂合適教材,以培養青少年的國家民族感情,建立文化自信,這是我們關心的重要議題。
編定適用於青少年不同成長階段的中國語文科中華文化教學教材
2003年,為落實香港課程發展議會關於中國語文科中華文化教學的宗旨,本人開始在香港大學組建研究團隊,以全面建構漸進式和系統化的文化學習模式為目標,為各學習階段制訂學習大綱,然後依此編訂合適教材,並組織學校進行教學實驗。
中華文化的範圍非常廣闊,初小、高小、初中、高中各階段學生的興趣和能力發展亦各異,我們需制訂一套配合不同學習階段的教學大綱。中華文化教學在中、小學不獨立設科,而是作為中文科的一個學習範疇,因此教學大綱可配合中文課程的實施。
(一)初小階段
《中華經典啟蒙》的選材經過廣泛諮詢,最終選定82篇代表性篇章。研究人員選取《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孝經》《治家格言》等啟蒙書籍以及一些千古傳誦的詩文,並配備名家的朗誦示範。從教學角度而言,小學的基礎教育,影響學生最為深遠。從小培養學生的誦讀興趣,對提高文化感悟和語文能力,至為重要。生動的誦讀,可以提高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發展形象思維,還有陶冶品德的作用。
(二)高小階段
本階段採用「誦讀經典原文」的模式,依據文化內涵豐富、思想內容健康、語言精煉優美、易讀易誦易記、聯繫生活實踐等五項原則,摘錄經典原文中的片段和選取詩詞名篇,並配合朗誦示範。我們選材時,儘量涵蓋經、史、子、集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然後分門別類,加入注釋、語譯,提取文化要點。教材通過深入淺出的評析及點撥式的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和分析;圖文並茂,以增强學生自學興趣;並以選擇、判斷、填充、配對等命題方式,進行階段性的評估。
《中華經典導讀》的選材經過詳細討論,最終選定100篇代表性篇章,各按作者或作品時序排列。經典及散文多為節錄,詩詞亦以簡短為主。入選的篇章,力求語言精煉生動,聲調鏗鏘優美,宜於誦讀。所有資料全部上載於網站。
(三)初中階段
初中中華文化教學大綱參照初中中文科課程綱要,並參考其他有關文獻,《中華文化承傳》訂定24個範疇,共222篇文章。現表列如下:
1. 神話故事 | 2. 民間傳說 | 3. 社會習俗 | 4. 傳統節日 |
5. 河山風貌 | 6. 名勝古蹟 | 7. 情操禮儀 | 8. 康樂文娛 |
9. 飲食文化 | 10. 工藝服飾 | 11. 語言文字 | 12. 修辭語匯 |
13. 倫理道德 | 14. 經濟貿易 | 15. 交通傳訊 | 16. 科學技術 |
17. 文學作家 | 18. 名篇佳作 | 19. 藝術欣賞 | 20. 人文教化 |
21. 治亂興衰 | 22. 歷史人物 | 23. 學術思想 | 24. 宗教信仰 |
我們採用「知識小品文」的模式,透過輕鬆活潑的敘述筆調介紹文化知識,力求做到趣味性、知識性、文學性與現實性兼具。「趣味性」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性」用以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文化,並掌握其精華;「文學性」是指善用詩詞韻文、警語名句貫穿文章,以富有文學色彩的筆墨感染學生,引起共鳴;「現實性」則用來拉近學生的學習與日常生活,將「知」與「行」結合起來,在生活中體現、踐行優秀的中華文化。
(四)高中階段
參照香港新高中中國語文科與通識科課程大綱,並參考其他相關文獻,《中華文化擷英》訂定8個研習專題共154篇文章。茲表列如下:
1. 政治與發展 | 2. 經濟與生活 |
3. 文學與人生 | 4. 藝術與審美 |
5. 科技與文明 | 6. 倫理與教化 |
7. 思想與社會 | 8. 傳承與交流 |
文章體式採用「評論式小品文」,透過具思辨性的、深入淺出的筆觸評介文化知識,學術性與可讀性兼具。網站教材引用了大量的文獻資料。這些學術觀點都是在經過編者一定的理解和消化後,將文化知識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帶給讀者,它沒有學術論文的晦澀和繁冗,儘量避免注腳和徵引原文,偶然引用原典,都儘可能清晰交代。此外,我們對各種材料都嘗試在歸納整理後,力求以淺白的語言帶出,與讀者建立溝通的橋樑,而不會使人望而生畏。
多年來,研究團隊得到優質教育基金的支持,在相關研究領域積累了扎實的基礎,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得到教育界和社會廣泛的認同。研究人員成功舉辦了系列大型文化講座及工作坊,吸引了近萬名師生參加,在香港、內地、台灣等地的研討會上作了多次學術報告,收到熱烈迴響。研究成果《中華文化承傳》《中華文化擷英》《中華經典導讀》《中華經典啟蒙》四套叢書,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香港傳統文化》一書,則由中華書局出版,深獲各界肯定。北京大學出版社在內地陸續出版簡體版叢書,風行全國,並遠播歐美。其中《中華文化承傳》更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選為「全國青少年百種優秀圖書」之一。同時,「中華文化教與學」網站亦已成功構建(參見:https://www.eduhk.hk/chineseculture/),以期為莘莘學子及熱心中華文化人士提供網上學習資源。
關於各中華傳統文化典籍在現代社會教學中的應用
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在優質教育基金的支持下,移師香港教育大學,進行了以下三項研究計劃:
(一)《論語》與現代社會教學實驗計劃
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在國學,國學的精華在經典。《論語》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典籍,為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結集。《論語》成書距今雖然已經兩千多年,但書中蘊含了千古不易的至理名言,是中學生的理想德育教材。本計劃擷取《論語》的精髓,按內容主題編成共12個單元的教材。教材內容廣泛,由淺入深,並於香港17所中學進行教學實驗。
研究人員編著《論語與現代社會》一書,由中華書局印行;並建立網站(參見:https://www.eduhk.hk/analects),配備有聲書,目的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多接觸經典文言,以便認識、反思、認同優秀的傳統文化。
「『學論語·做君子』生活營」於2016年復活節期間,假大埔的生活書院舉行。生活營的對象為香港初中學生,主題為「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活動包括: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團隊活動「挑戰自我」
「不知其人可乎?」:趣談文化──孔子知多少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誦讀《論語》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歌曲唱詠
「游於藝」:手工線裝書工作坊
「人之初」:「我的蛻變」──團隊活動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衣冠文物之「華服篇」
「聖之時者」:《論語》在現代社會
「再遇孔子」:參觀香港教育大學博物館
「吾日三省吾身」:總結分享
「生活營」藉系列多元活動、講座,提升參加者對《論語》和國學的興趣及認知,培養學生成為有中華文化底蘊、品格良好的謙謙君子。
(二)《三字經》與現代社會教學實驗計劃
早在宋朝,《三字經》已作為兒童的啟蒙教材,相當於現在的小學教科書。《三字經》以「人之初,性本善」起篇,依次三綱五常十義,五穀六畜七情,四書六經諸子,歷史朝代更迭,最後以奮發勤學、顯親揚名的事例作結,可說是最淺顯易懂的國學入門讀本。對小學生而言,誦讀《三字經》等於熟記了許多常識、掌故及歷史故事,還可將學到的內容作為立身處世的典範,領會做人的道理,因此《三字經》一直以來都是兒童啟蒙教材的首選。研究團隊把《三字經》內容分成八大單元,每單元設若干課,共45課,供香港28所小學的老師在課堂施教。
香港教育大學作為教師搖籃,一貫重視學生的專業技能發展。為增進師生交流協作及豐富學生實踐體驗,靈活運用資源,同學參與了插圖及錄製有聲書。我們編訂《三字經與現代社會》一書,由中華書局出版,並設置教學網站(參見:https://www.eduhk.hk/analects)可方便同學全天候學習。
計劃配套活動多元化,當中以「三字經親子營」最具特色。親子營於2019年復活節,假沙田慈航學校舉行,參加對象為香港高小的學生和家長。主題為「孝道、文化與教育」,活動包括孝道(親子課堂)、文化與教育(家教、師教)、禮儀工作坊、歌曲欣賞(說唱藝術工作坊)、《三字經》定靜練習、德育故事分享(孔子、顏淵)、手語帶動《孝順不能等》、親子關係文化講座、夫婦關係文化講座、《三字經》知識大賽、扇面製作工作坊(孩子製作禮物送給家長)以及心得分享(反思和感想)等環節。親子營藉多元活動,增進學生與家長對《三字經》的認識,強化參與家庭的親子關係,並推廣中華傳統家庭倫理。
(三)從詩詞欣賞到品德情意教育實驗計劃
為落實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初中階段中文學習領域的教學目標,教研團隊聚焦研究中華古典詩詞欣賞,結合學生生活,探討文學作品的品德情意教育功用,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我們在28所中學進行實驗教學,編寫《詩詞欣賞與品德情意》一書,送贈全港中小學及公共圖書館。研究人員建立網站(參見:https://www.eduhk.hk/poetry/),研發手機流動應用程式「詩賞品德」,深受社會各界歡迎。
基礎教育影響學生一生最為深遠。培養學生從小的朗誦興趣,是提高學生文化感悟和語文能力的一項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徑。至於朗誦的內容,優秀的古典詩詞正是最佳的學習材料。所謂「聲入心通」「口誦心惟」,通過生動而有感情的朗誦,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文化的感悟,還可以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和能力。而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傳統美德,如尊重、誠實、勤奮、堅毅、謙厚、禮讓,更是重中之重,是教學上最難處理的問題。應該從小培養,以達至培養學生良好品德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我們根據中華詩詞的常見主題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品德情意條目,把教材分作八大單元,內容如下:
單元一:家庭倫理。本單元選材以家庭倫理為主,展現親子之情、夫妻之情、手足之情,作品包括《詩經·小雅·蓼莪》《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曹植《七步詩》、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木蘭詩》、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單元二:待人交友。本單元選材以友誼為主,展現待人之道、友儕之情,作品包括陶潛《移居》(其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維《渭城曲》、杜甫《客至》、歐陽修《浪淘沙·把酒祝東風》。
單元三:端正品德。本單元選材以道德品格為主,展現詩人高尚的品德情操,作品包括張孝祥《念奴嬌》、文天祥《過零丁洋》、王冕《墨梅》、于謙《石灰吟》、鄭燮《竹石》、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單元四:擁抱自然。本單元選材以山川風物為主,展現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意趣,作品包括王維《山居秋暝》、李白《望廬山瀑布》、杜甫《望岳》、楊巨源《城東早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單元五:知識學習。本單元選材以學習為主,展現好學精神、學習之道,並勸勉讀者愛惜時光,作品包括杜秋娘《金縷衣》、顏真卿《勸學》、蘇軾《題西林壁》、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其三)、陸九淵《讀書》、朱熹《觀書有感》、錢福《明日歌》。
單元六:人生態度。本單元選材以各種人生觀為主,展現詩人悲天憫人、關愛眾生之情,胸襟豁達、逍遙自在之意,作品包括王維《終南別業》、李白《將進酒》、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單元七:家國情懷。本單元選材以愛國精神為主,展現詩人忠心為國、胸懷天下之情,作品包括陳子昂《登幽州台歌》、王翰《涼州詞》(其一)、陳陶《隴西行》(其二)、王昌齡《從軍行》(其四)、(其五)、杜甫《春望》、李煜《虞美人》。
單元八:生活情趣。本單元選材以琴、棋、書、畫、酒為主,展現詩人陶冶性情、遊心於藝的雅趣,作品包括韓愈《聽穎師彈琴》、黃庭堅《弈棋二首呈任公漸》(其二)、蘇軾《石蒼舒醉墨堂》、杜甫《畫鷹》、李白《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結 語
研究人員編寫專書,建立網站,設置應用程式,目的是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大家提升語文水平,加強文化素養。除了以制訂文化教學大綱、編寫教材和進行教學實驗作為重點項目外,我們還舉辦了教師工作坊、文化講座、微電影創作比賽、演講比賽等活動,以鼓勵老師、學生與家長主動參與,從活動中學習優秀的中華文化,並著重啟導和反思。
研究團隊期望能引起海內外文化教育界先進者的注意,進一步就每個階段的文化教學做深入探討,以促進21世紀中華文化教學的全面推進,並為中華文化的復興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3年9-10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0/30/b2e79xdvvEVOLWaTu6rTTuE35pU0tfiHhzw.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