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至17日,國家文物局在浙江泰順組織召開廊橋保護三年行動計劃啟動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就廊橋保護行動的背景、原則、目標和具體要求,接受記者專訪。
記者:國家文物局與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遊部聯合啟動廊橋保護行動,請您簡要介紹一下該行動的背景。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廊橋是文物中極具特色的一個細分類型,曆史悠久,類型多樣,傳承至今,與山、水、田園景觀和古村鎮、街道有機融合,承載着當地社會的公共生活,文化傳統和縷縷鄉愁,是傳承曆史文脈的實物載體,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重要支點。但同時,廊橋的保存受到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也面臨着家底不清、保護管理欠賬較多、工藝瀕臨失傳、文物安全保障機制不夠完善等方面的問題,需要開展系統性保護研究,建立健全長效保護工作機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習近平總書記調研足跡遍布百餘處文博單位,多次強調要堅持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加強系統性保護和全面保護。今年6月2日,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深刻闡釋高度總結了“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系統闡述了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10月7日至8日,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我們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為新時代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指明了方向。
廊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是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實證。為切實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一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系統性加強廊橋保護研究利用工作,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共同組織開展廊橋保護行動。這不僅是探索文物系統性保護路徑的一個重要工作切口,也是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落實新時代文物工作要求、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
記者:請談談廊橋保護行動的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今年5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運城調研時指出,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廊橋保護行動圍繞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論述確定了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在基本原則方面,強調堅持全面保護、堅持價值研究、堅持有效利用。第一是堅持全面保護,始終把保護放在首要位置,以摸清廊橋資源家底為基礎,統籌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注重文物本體與周邊環境、文化生態的整體保護。第二是堅持價值研究,只有深入剖析、理解了廊橋的價值,全面了解了廊橋所根植的我國城鄉人居環境和傳統文化習俗,才能真正做好其保護和利用,研究是保護和利用的基石。第三是堅持有效利用,像廊橋這樣的文物建築的利用,首先應該着眼於文物建築原本功能的延續。當地居民行經廊橋,在廊橋上駐足、休息、聊天,乃至利用廊橋舉辦公共文化活動,本就是廊橋的最佳利用方式。因此,在延續傳統的基礎上,我們提出要充分發揮廊橋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作用,讓散布在城鄉的廊橋活起來、傳下去。
按照這三方面的原則,基於廊橋文物的現有工作基礎,提出了廊橋保護行動的總體目標:即,在“十四五”期間完成我國廊橋專項調查,健全廊橋文物保護體系,明顯改善廊橋保存狀況和周邊環境,確保重點廊橋安消防設施全覆蓋,提升風險防控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有效認知、保護和利用廊橋文化遺產。到2025年底,全國廊橋的保護、研究和利用工作,以及全社會參與廊橋保護的意識將得到全面系統的提升,為廊橋文物的永續保護打下堅實基礎。
記者:在廊橋保護三年行動計劃啟動會上,我們注意到您多次提及廊橋的系統性保護,請介紹一下如何實現廊橋的系統性保護?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廊橋的系統性保護需要從它的保護傳承全過程出發。首先要開展調查、研究、認定,將廊橋納入文物保護體系,在做好廊橋建築實體的保護修繕、災後修複,消除廊橋險情的基礎上,開展廊橋的日常養護、安全防控和周邊環境整治。不僅關注廊橋的使用功能、展示闡釋、也關注其所根植的社會背景、文化傳統、非遺技藝傳承和情感寄托,特別是關注參與廊橋保護研究、營造管理、日常使用的學者、工匠/非遺傳承人、當地百姓等。不僅要保護文物建築本體,還要保護、傳承和發展文物建築的環境和社會體系。
這次啟動會後調研了浙江泰順的文興橋、北澗橋和福建壽寧下黨鄉的鸞峰橋,以及這些廊橋周邊老建築改造的廊橋記憶館、展示館,了解防災減災、災後重建和非遺保護傳承相關情況,啟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旗峰橋及橋頭屋保護修繕工程,這都是廊橋系統性保護的實際案例,希望以廊橋這一細分門類為切入點,探索完善分類分級、全面保護、系統性保護的中國文物建築保護管理體系。
記者:廊橋面臨什麼樣的風險因素,廊橋保護行動計劃如何應對這些風險?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廊橋主要面臨暴雨、洪水、大風、蟲害等自然因素威脅,以及火災、行洪條件改變、拆除破壞、不當改動等人為因素破壞,同時,廊橋的自然老化、缺少維護也會造成其保存狀態的劣化甚至損毀。
廊橋保護行動首先將開展風險識別和評估,提出以省為單元、以區縣為主體,在福建、浙江、湖南、廣西、雲南等省(自治區)建立廊橋風險評估工作機制,明確主要風險和應對措施,並結合廊橋文物專項調查完成第一輪廊橋風險評估。
針對自然災害,廊橋保護行動在《關於加強橋梁文物防災減災工作的意見》基礎上,推動地方政府將文物保護納入當地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定期組織實施廊橋應急演練和培訓,完善災前、災時、災後保障措施。同時,選取泰順廊橋、處州廊橋、閩東北廊橋等部分廊橋,探索開展防汛聯動機制。
針對人為因素影響,廊橋保護行動提出,提升安全防護設施配置水平,逐步實現全覆蓋,公示公告每一處廊橋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信息,開展廊橋安全隱患整治專項行動,掛牌督辦一批重大火災隱患,並禁止在廊橋上及其周邊毗連區域開展影響文物安全的活動,嚴格管控用電行為,嚴禁使用明火和吸煙。廊橋保護行動還專門強調,在城鄉規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水利工程建設中,應注意對廊橋及其周邊景觀環境的保存、保護,堅決杜絕大拆大建、拆真建假,並審慎評估對河道行洪的影響。
此外,廊橋保護行動還提出,要推動各級人民政府加大廊橋文物保護力度,公布廊橋文物保護名錄,並計劃在浙江、福建、廣西等廊橋密集區域,落實文物建築預防性保護“歲修”機制,組織較為穩定的專業技術團隊和當地工匠隊伍,開展常態化巡查檢修,重點關注橋基橋墩掏蝕、拱架結構安全和垃圾隱匿、病蟲害、橋梁使用情況、消防和安防情況、周邊環境變化等。
記者:我們注意到,廊橋保護行動強調了以多種形式做好廊橋的挖掘、整理、闡釋和傳播,您可否談一談具體的思路?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廊橋的挖掘、整理、闡釋和傳播貫穿了廊橋保護行動的全過程,在多個任務中都予以安排。
例如,在全面留取廊橋信息任務中,提出要有序開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廊橋測繪工作,編制出版廊橋系列圖錄和測繪集,征集曆史照片並納入廊橋數據庫。組織拍攝廊橋千人訪談,留存較為全面系統的影像和口述史記錄。
在深入推進廊橋研究任務中,提出要積極爭取各類資金支持,鼓勵開展廊橋價值、技術成就、區系類型和匠作等專題研究,支持相關的鄉土社會、傳統習俗、文化線路、防災減災等跨學科研究和各類學術交流活動。
在綜合展示利用任務中,提出要將廊橋及附屬文物建築、周邊既有建築、當地現有展館等作為鄉村公共活動和文化中心加以利用。鼓勵在廊橋集中分布地區的綜合博物館內設立廊橋專題陳列。探索推廣與廊橋相關的主題遊徑和鄉村旅遊,把文物保護、廊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結合起來,特別是和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起來,充分帶動周邊鄉村振興和經濟社會發展。
在推動社會力量參與任務中,提出要支持公益基金、社會組織參與廊橋研究和展示闡釋,鼓勵企業、當地居民深度參與家鄉廊橋保護、管理和安全防控,推進廊橋文物相關志願服務。
在宣傳引導保障方面,提出要編輯出版相關普及讀物,舉辦廊橋攝影、專題展覽、講座、設計、營造技藝、文藝作品展演等公眾推廣活動。近兩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只此青綠》《矴步橋》等取材於文物主題的舞蹈受到了廣泛好評。我們也期待取材於廊橋的優秀文藝作品出現,推動廊橋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期待通過以上一項項工作任務的推進和落實,切實加強廊橋的挖掘、整理、闡釋和傳播。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1/jRRlZJwnl2VNxzb7JyBUQx2DVuElS0kPW28.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10月16日至17日,國家文物局在浙江泰順組織召開廊橋保護三年行動計劃啟動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就廊橋保護行動的背景、原則、目標和具體要求,接受記者專訪。
記者:國家文物局與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遊部聯合啟動廊橋保護行動,請您簡要介紹一下該行動的背景。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廊橋是文物中極具特色的一個細分類型,曆史悠久,類型多樣,傳承至今,與山、水、田園景觀和古村鎮、街道有機融合,承載着當地社會的公共生活,文化傳統和縷縷鄉愁,是傳承曆史文脈的實物載體,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重要支點。但同時,廊橋的保存受到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也面臨着家底不清、保護管理欠賬較多、工藝瀕臨失傳、文物安全保障機制不夠完善等方面的問題,需要開展系統性保護研究,建立健全長效保護工作機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習近平總書記調研足跡遍布百餘處文博單位,多次強調要堅持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加強系統性保護和全面保護。今年6月2日,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深刻闡釋高度總結了“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系統闡述了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10月7日至8日,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我們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為新時代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指明了方向。
廊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是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實證。為切實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一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系統性加強廊橋保護研究利用工作,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共同組織開展廊橋保護行動。這不僅是探索文物系統性保護路徑的一個重要工作切口,也是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落實新時代文物工作要求、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
記者:請談談廊橋保護行動的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今年5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運城調研時指出,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廊橋保護行動圍繞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論述確定了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在基本原則方面,強調堅持全面保護、堅持價值研究、堅持有效利用。第一是堅持全面保護,始終把保護放在首要位置,以摸清廊橋資源家底為基礎,統籌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注重文物本體與周邊環境、文化生態的整體保護。第二是堅持價值研究,只有深入剖析、理解了廊橋的價值,全面了解了廊橋所根植的我國城鄉人居環境和傳統文化習俗,才能真正做好其保護和利用,研究是保護和利用的基石。第三是堅持有效利用,像廊橋這樣的文物建築的利用,首先應該着眼於文物建築原本功能的延續。當地居民行經廊橋,在廊橋上駐足、休息、聊天,乃至利用廊橋舉辦公共文化活動,本就是廊橋的最佳利用方式。因此,在延續傳統的基礎上,我們提出要充分發揮廊橋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作用,讓散布在城鄉的廊橋活起來、傳下去。
按照這三方面的原則,基於廊橋文物的現有工作基礎,提出了廊橋保護行動的總體目標:即,在“十四五”期間完成我國廊橋專項調查,健全廊橋文物保護體系,明顯改善廊橋保存狀況和周邊環境,確保重點廊橋安消防設施全覆蓋,提升風險防控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有效認知、保護和利用廊橋文化遺產。到2025年底,全國廊橋的保護、研究和利用工作,以及全社會參與廊橋保護的意識將得到全面系統的提升,為廊橋文物的永續保護打下堅實基礎。
記者:在廊橋保護三年行動計劃啟動會上,我們注意到您多次提及廊橋的系統性保護,請介紹一下如何實現廊橋的系統性保護?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廊橋的系統性保護需要從它的保護傳承全過程出發。首先要開展調查、研究、認定,將廊橋納入文物保護體系,在做好廊橋建築實體的保護修繕、災後修複,消除廊橋險情的基礎上,開展廊橋的日常養護、安全防控和周邊環境整治。不僅關注廊橋的使用功能、展示闡釋、也關注其所根植的社會背景、文化傳統、非遺技藝傳承和情感寄托,特別是關注參與廊橋保護研究、營造管理、日常使用的學者、工匠/非遺傳承人、當地百姓等。不僅要保護文物建築本體,還要保護、傳承和發展文物建築的環境和社會體系。
這次啟動會後調研了浙江泰順的文興橋、北澗橋和福建壽寧下黨鄉的鸞峰橋,以及這些廊橋周邊老建築改造的廊橋記憶館、展示館,了解防災減災、災後重建和非遺保護傳承相關情況,啟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旗峰橋及橋頭屋保護修繕工程,這都是廊橋系統性保護的實際案例,希望以廊橋這一細分門類為切入點,探索完善分類分級、全面保護、系統性保護的中國文物建築保護管理體系。
記者:廊橋面臨什麼樣的風險因素,廊橋保護行動計劃如何應對這些風險?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廊橋主要面臨暴雨、洪水、大風、蟲害等自然因素威脅,以及火災、行洪條件改變、拆除破壞、不當改動等人為因素破壞,同時,廊橋的自然老化、缺少維護也會造成其保存狀態的劣化甚至損毀。
廊橋保護行動首先將開展風險識別和評估,提出以省為單元、以區縣為主體,在福建、浙江、湖南、廣西、雲南等省(自治區)建立廊橋風險評估工作機制,明確主要風險和應對措施,並結合廊橋文物專項調查完成第一輪廊橋風險評估。
針對自然災害,廊橋保護行動在《關於加強橋梁文物防災減災工作的意見》基礎上,推動地方政府將文物保護納入當地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定期組織實施廊橋應急演練和培訓,完善災前、災時、災後保障措施。同時,選取泰順廊橋、處州廊橋、閩東北廊橋等部分廊橋,探索開展防汛聯動機制。
針對人為因素影響,廊橋保護行動提出,提升安全防護設施配置水平,逐步實現全覆蓋,公示公告每一處廊橋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信息,開展廊橋安全隱患整治專項行動,掛牌督辦一批重大火災隱患,並禁止在廊橋上及其周邊毗連區域開展影響文物安全的活動,嚴格管控用電行為,嚴禁使用明火和吸煙。廊橋保護行動還專門強調,在城鄉規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水利工程建設中,應注意對廊橋及其周邊景觀環境的保存、保護,堅決杜絕大拆大建、拆真建假,並審慎評估對河道行洪的影響。
此外,廊橋保護行動還提出,要推動各級人民政府加大廊橋文物保護力度,公布廊橋文物保護名錄,並計劃在浙江、福建、廣西等廊橋密集區域,落實文物建築預防性保護“歲修”機制,組織較為穩定的專業技術團隊和當地工匠隊伍,開展常態化巡查檢修,重點關注橋基橋墩掏蝕、拱架結構安全和垃圾隱匿、病蟲害、橋梁使用情況、消防和安防情況、周邊環境變化等。
記者:我們注意到,廊橋保護行動強調了以多種形式做好廊橋的挖掘、整理、闡釋和傳播,您可否談一談具體的思路?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廊橋的挖掘、整理、闡釋和傳播貫穿了廊橋保護行動的全過程,在多個任務中都予以安排。
例如,在全面留取廊橋信息任務中,提出要有序開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廊橋測繪工作,編制出版廊橋系列圖錄和測繪集,征集曆史照片並納入廊橋數據庫。組織拍攝廊橋千人訪談,留存較為全面系統的影像和口述史記錄。
在深入推進廊橋研究任務中,提出要積極爭取各類資金支持,鼓勵開展廊橋價值、技術成就、區系類型和匠作等專題研究,支持相關的鄉土社會、傳統習俗、文化線路、防災減災等跨學科研究和各類學術交流活動。
在綜合展示利用任務中,提出要將廊橋及附屬文物建築、周邊既有建築、當地現有展館等作為鄉村公共活動和文化中心加以利用。鼓勵在廊橋集中分布地區的綜合博物館內設立廊橋專題陳列。探索推廣與廊橋相關的主題遊徑和鄉村旅遊,把文物保護、廊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結合起來,特別是和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起來,充分帶動周邊鄉村振興和經濟社會發展。
在推動社會力量參與任務中,提出要支持公益基金、社會組織參與廊橋研究和展示闡釋,鼓勵企業、當地居民深度參與家鄉廊橋保護、管理和安全防控,推進廊橋文物相關志願服務。
在宣傳引導保障方面,提出要編輯出版相關普及讀物,舉辦廊橋攝影、專題展覽、講座、設計、營造技藝、文藝作品展演等公眾推廣活動。近兩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只此青綠》《矴步橋》等取材於文物主題的舞蹈受到了廣泛好評。我們也期待取材於廊橋的優秀文藝作品出現,推動廊橋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期待通過以上一項項工作任務的推進和落實,切實加強廊橋的挖掘、整理、闡釋和傳播。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1/jRRlZJwnl2VNxzb7JyBUQx2DVuElS0kPW2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