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千年山川滋養、雨露點染,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國誕生,為茶文化歷史刻下雋永一筆。當地時間2023年9月17日,於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中國“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自此,中國世界遺產數量增至57項。
文| 北京 劉可文
填補世界文化遺產領域茶主題“空白”
在世界遺產領域,文化景觀是一個相對年輕的概念,1992 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提出,成為全球遺產研究和保護的新熱點。其中,農業遺產作為人與自然的共同作品,是典型的有機演進型活態文化景觀,對它的價值研究、認定和保護促進了全人類對生存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整體思考。
茶與葡萄酒、咖啡並稱為當今世界最受歡迎的三大飲品。1999年,法國聖艾米倫葡萄園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三大飲品中首個實現主題世界文化遺產“零突破”項目。此後,多處位於美洲地區的咖啡種植園文化景觀獲得“世界遺產”稱號。這使得由咖啡、葡萄酒所引領的獨特文化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得到進一步提升。相對而言,由於亞洲地區茶文化景觀的研究與保護起步較晚,茶相關的代表項目在《世界遺產名錄》中長期存在空白。
雲南省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文化和自然遺產分布極為豐富,同時也是中國的茶葉主產區之一。普洱市歷史上更是以茶聞名於世,茶產業在地方經濟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針對《世界遺產名錄》一直沒有列入茶相關項目這一情況,為鞏固我國在茶和茶文化起源、發展中的主導地位,彰顯我國對世界茶文化歷史與現實的貢獻,國家文物局2010年首次就景邁山古茶林申遺工作作出部署,並於2012年將其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3年,國務院將“景邁山古茶園”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1月,國務院批准“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作為我國2022年世界遺產申報項目正式報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過去幾年,國家文物局支持和指導雲南省、普洱市,系統提升遺產保護、管理、展示水平,使古茶林及村寨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在新冠疫情期間,採取超常規、閉環方式,順利通過國際組織現場技術評估,最終確保申遺成功。2023年9月17日,“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填補了世界文化遺產領域茶主題“空白”。
獨特景觀生動展現中華文明突出特性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遺產區位於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主要分布在海拔1,140-1,600米之間,包括5片規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千年萬畝古茶林,分布其中的9個古村寨,以及古茶林之間的3片分隔防護林,是保存完整、內涵豐富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
約公元10至14世紀,布朗族和傣族先民相繼遷徙於此,覓得森林中的野生茶樹群落,決定建寨定居。經過長期摸索,他們逐步認識到普洱茶樹的生產特性,發現在森林中間伐少量高大喬木栽種茶樹,形成“喬木層—茶樹層—草本層”的立體群落結構,可為茶樹創造理想的光照、溫度和濕度等生長條件,森林的自然生態系統不僅能為茶樹防止病蟲害,還能提供天然養分,從而可持續地生產出高質量的有機茶葉。古老先民探索出的這一林間開墾、林下種植技術,是我國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歷經千年保護與發展,逐漸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諧的獨特文化景觀。
村寨圍在茶林中,茶木隱於森林中,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漢族的人們陸續因茶結緣、相聚於此,使這片高山茶林發展成為多民族聚居地。不同民族的語言、音樂、風俗、節慶等文化傳統,又為古茶林增添了更多獨特魅力。
在景邁山上的村村寨寨,孩子們傳唱著“茶林養育了我們”的歌謠,布朗族民居屋頂上帶有“一芽兩葉”標識,家家戶戶必備煮茶工具……他們敬畏自然的饋贈,制定了一系列鄉規民約珍惜每一寸土地、守護每一株茶樹。他們還有著獨特的“茶祖信仰”,無論是布朗族的山康茶祖節,還是傣族的潑水節,人們都會在重要的日子裡感恩茶樹,祈求茶族保佑茶林和村寨。
千百年來,世居居民與古老茶林在景邁山上開枝散葉,至今仍保持著蓬勃生命力。在景邁山現場進行技術評估的國際組織專家感慨“非常難得,可作為典範帶給全世界希望與借鑒”,這亦是該新晉世界遺產項目的魅力與價值所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符合世界遺產標準ⅲ和標準v,反映了傳統茶祖信仰基礎之上,將政府管理與基層自治相結合,形成獨特的古茶林保護管理體系。這一體系充分尊重了當地氣候條件、地形特徵和動植物種群,實現了對文化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該遺產還展現了山地環境下布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人民對自然資源互補性利用的獨創傳統,而遺產構成要素中的村寨與傳統民居建築在選址、格局和建築風格方面,也體現了多元文化傳統以及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和利用。
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向世界遺產委員會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表示感謝,表達中國人民對於“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喜悅和振奮。他指出,“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體現尊重自然、保護山林的樸素生態倫理思想,蘊含因地制宜、綠色發展的傳統農耕知識體系,承載和平友好、開放包容的多民族社會治理理念,生動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它連綿千年、延續不斷,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它高超的土地利用方式、不斷改進的種茶技藝,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古茶林中芒洪八角塔等古跡景觀,兼融中原與西南建築風格,展現了中華文化對雲南邊疆的輻射和影響,具有突出的統一性;景邁山上及周邊地區布朗族、傣族、拉祜族、佤族、漢族等各民族友好相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突出的包容性;這裡所產的茶葉通過茶馬古道走出國門,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合作共贏,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為遺產保護理論與實踐積累新經驗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涵蓋了農業、生態、環境、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等領域,跨越人類學、考古學、建築景觀、文學藝術、宗教哲學、技術史等學術主題。這一片小小的茶葉,向世人展示著全面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講述著中國文化自東方向西方傳播的波瀾壯闊的歷史。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成功,彰顯了中國在茶樹發現、栽培,茶葉貿易、運輸,以及茶文化形成、傳播等領域的主導地位,同時也為我國申遺工作樹立了新的尺規,為遺產保護理論與實踐發展積累了新的寶貴經驗。
茶林、古村寨、茶產業和茶文化是“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的重要價值載體。國家文物局始終堅持文化景觀整體保護原則,支持和指導雲南省、普洱市,一方面建立古茶林監測體系,指導村民完善古茶林保護村規民約,形成“市、縣、鎮、村”四級、“德治、自治、共治、法治、善治”相結合的管理體制,確保古茶林安全;另一方面積極推動現代科技與當地傳統理念結合,加強古村寨風貌管控,實施文物保護修繕、展示體系建設、基礎設施提升、建築有機更新、環境風貌整治。
在傳統民居建築保護方面,根據其現狀評估結論進行分級分類,並予以掛牌保護,推動傳統工藝修繕與適應性改造相結合,兼顧真實性保護與民生改善需求。在具體實施中,優先使用村民傳統工匠,採用傳統工藝、傳統材料,延續傳統干欄式民居建築結構、特徵和風貌,並進行適應性改造和性能提升,在保護傳承遺產真實性、完整性的同時,使得遺產保護成果惠及當地民眾。
此外,秉持新發展理念,將提高文明程度、推動可持續發展作為遺產保護的重要內容,弘揚生態種茶、人工採茶、手工製茶傳統業態價值,提升古茶林品質和經濟價值,實現遺產保護與鄉村振興“雙贏”。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一份榮譽,同時也意味著更大的保護責任和更高的保護標準。國家文物局表示將繼續指導雲南省、普洱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致第4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賀信精神,“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認真履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在加強規劃、應對氣候變化、鼓勵村民參與、規範旅遊發展等方面持續發力,不斷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確保“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突出普遍價值永續傳承,打造“活態”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案例”,向世界講好茶文化遺產的“中國故事”,並進一步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承擔更多責任,為推動各國文明交流互鑒、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3/58zk2TtZqM3xIWBO6sQCS0HcrgDy38xL0w1.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歷千年山川滋養、雨露點染,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國誕生,為茶文化歷史刻下雋永一筆。當地時間2023年9月17日,於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中國“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自此,中國世界遺產數量增至57項。
文| 北京 劉可文
填補世界文化遺產領域茶主題“空白”
在世界遺產領域,文化景觀是一個相對年輕的概念,1992 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提出,成為全球遺產研究和保護的新熱點。其中,農業遺產作為人與自然的共同作品,是典型的有機演進型活態文化景觀,對它的價值研究、認定和保護促進了全人類對生存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整體思考。
茶與葡萄酒、咖啡並稱為當今世界最受歡迎的三大飲品。1999年,法國聖艾米倫葡萄園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三大飲品中首個實現主題世界文化遺產“零突破”項目。此後,多處位於美洲地區的咖啡種植園文化景觀獲得“世界遺產”稱號。這使得由咖啡、葡萄酒所引領的獨特文化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得到進一步提升。相對而言,由於亞洲地區茶文化景觀的研究與保護起步較晚,茶相關的代表項目在《世界遺產名錄》中長期存在空白。
雲南省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文化和自然遺產分布極為豐富,同時也是中國的茶葉主產區之一。普洱市歷史上更是以茶聞名於世,茶產業在地方經濟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針對《世界遺產名錄》一直沒有列入茶相關項目這一情況,為鞏固我國在茶和茶文化起源、發展中的主導地位,彰顯我國對世界茶文化歷史與現實的貢獻,國家文物局2010年首次就景邁山古茶林申遺工作作出部署,並於2012年將其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3年,國務院將“景邁山古茶園”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1月,國務院批准“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作為我國2022年世界遺產申報項目正式報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過去幾年,國家文物局支持和指導雲南省、普洱市,系統提升遺產保護、管理、展示水平,使古茶林及村寨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在新冠疫情期間,採取超常規、閉環方式,順利通過國際組織現場技術評估,最終確保申遺成功。2023年9月17日,“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填補了世界文化遺產領域茶主題“空白”。
獨特景觀生動展現中華文明突出特性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遺產區位於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主要分布在海拔1,140-1,600米之間,包括5片規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千年萬畝古茶林,分布其中的9個古村寨,以及古茶林之間的3片分隔防護林,是保存完整、內涵豐富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
約公元10至14世紀,布朗族和傣族先民相繼遷徙於此,覓得森林中的野生茶樹群落,決定建寨定居。經過長期摸索,他們逐步認識到普洱茶樹的生產特性,發現在森林中間伐少量高大喬木栽種茶樹,形成“喬木層—茶樹層—草本層”的立體群落結構,可為茶樹創造理想的光照、溫度和濕度等生長條件,森林的自然生態系統不僅能為茶樹防止病蟲害,還能提供天然養分,從而可持續地生產出高質量的有機茶葉。古老先民探索出的這一林間開墾、林下種植技術,是我國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歷經千年保護與發展,逐漸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諧的獨特文化景觀。
村寨圍在茶林中,茶木隱於森林中,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漢族的人們陸續因茶結緣、相聚於此,使這片高山茶林發展成為多民族聚居地。不同民族的語言、音樂、風俗、節慶等文化傳統,又為古茶林增添了更多獨特魅力。
在景邁山上的村村寨寨,孩子們傳唱著“茶林養育了我們”的歌謠,布朗族民居屋頂上帶有“一芽兩葉”標識,家家戶戶必備煮茶工具……他們敬畏自然的饋贈,制定了一系列鄉規民約珍惜每一寸土地、守護每一株茶樹。他們還有著獨特的“茶祖信仰”,無論是布朗族的山康茶祖節,還是傣族的潑水節,人們都會在重要的日子裡感恩茶樹,祈求茶族保佑茶林和村寨。
千百年來,世居居民與古老茶林在景邁山上開枝散葉,至今仍保持著蓬勃生命力。在景邁山現場進行技術評估的國際組織專家感慨“非常難得,可作為典範帶給全世界希望與借鑒”,這亦是該新晉世界遺產項目的魅力與價值所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符合世界遺產標準ⅲ和標準v,反映了傳統茶祖信仰基礎之上,將政府管理與基層自治相結合,形成獨特的古茶林保護管理體系。這一體系充分尊重了當地氣候條件、地形特徵和動植物種群,實現了對文化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該遺產還展現了山地環境下布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人民對自然資源互補性利用的獨創傳統,而遺產構成要素中的村寨與傳統民居建築在選址、格局和建築風格方面,也體現了多元文化傳統以及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和利用。
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向世界遺產委員會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表示感謝,表達中國人民對於“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喜悅和振奮。他指出,“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體現尊重自然、保護山林的樸素生態倫理思想,蘊含因地制宜、綠色發展的傳統農耕知識體系,承載和平友好、開放包容的多民族社會治理理念,生動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它連綿千年、延續不斷,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它高超的土地利用方式、不斷改進的種茶技藝,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古茶林中芒洪八角塔等古跡景觀,兼融中原與西南建築風格,展現了中華文化對雲南邊疆的輻射和影響,具有突出的統一性;景邁山上及周邊地區布朗族、傣族、拉祜族、佤族、漢族等各民族友好相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突出的包容性;這裡所產的茶葉通過茶馬古道走出國門,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合作共贏,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為遺產保護理論與實踐積累新經驗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涵蓋了農業、生態、環境、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等領域,跨越人類學、考古學、建築景觀、文學藝術、宗教哲學、技術史等學術主題。這一片小小的茶葉,向世人展示著全面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講述著中國文化自東方向西方傳播的波瀾壯闊的歷史。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成功,彰顯了中國在茶樹發現、栽培,茶葉貿易、運輸,以及茶文化形成、傳播等領域的主導地位,同時也為我國申遺工作樹立了新的尺規,為遺產保護理論與實踐發展積累了新的寶貴經驗。
茶林、古村寨、茶產業和茶文化是“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的重要價值載體。國家文物局始終堅持文化景觀整體保護原則,支持和指導雲南省、普洱市,一方面建立古茶林監測體系,指導村民完善古茶林保護村規民約,形成“市、縣、鎮、村”四級、“德治、自治、共治、法治、善治”相結合的管理體制,確保古茶林安全;另一方面積極推動現代科技與當地傳統理念結合,加強古村寨風貌管控,實施文物保護修繕、展示體系建設、基礎設施提升、建築有機更新、環境風貌整治。
在傳統民居建築保護方面,根據其現狀評估結論進行分級分類,並予以掛牌保護,推動傳統工藝修繕與適應性改造相結合,兼顧真實性保護與民生改善需求。在具體實施中,優先使用村民傳統工匠,採用傳統工藝、傳統材料,延續傳統干欄式民居建築結構、特徵和風貌,並進行適應性改造和性能提升,在保護傳承遺產真實性、完整性的同時,使得遺產保護成果惠及當地民眾。
此外,秉持新發展理念,將提高文明程度、推動可持續發展作為遺產保護的重要內容,弘揚生態種茶、人工採茶、手工製茶傳統業態價值,提升古茶林品質和經濟價值,實現遺產保護與鄉村振興“雙贏”。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一份榮譽,同時也意味著更大的保護責任和更高的保護標準。國家文物局表示將繼續指導雲南省、普洱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致第4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賀信精神,“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認真履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在加強規劃、應對氣候變化、鼓勵村民參與、規範旅遊發展等方面持續發力,不斷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確保“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突出普遍價值永續傳承,打造“活態”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案例”,向世界講好茶文化遺產的“中國故事”,並進一步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承擔更多責任,為推動各國文明交流互鑒、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3/58zk2TtZqM3xIWBO6sQCS0HcrgDy38xL0w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