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曾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一度更是連結內地和海外貿易的唯一樞紐,作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澳門是中華文化面向世界的一扇窗口,也是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的重要文化交匯處,不論是在城市肌理、建築遺存,或是族群構成與生活習俗等方面,都留存著不同文明交流互惠的鮮活印跡。在這裡,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亞洲文化和睦相處,共生共榮,形成了“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獨特人文風景線。
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局長 梁惠敏
澳門回歸24年來,在中央人民政府和祖國的支持下,澳門文化事業取得不斷發展。“澳門歷史城區”在 2005年7月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1處世界文化遺產。2009年9月由粵港澳三地聯合申報的粵劇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7年,由文化局澳門檔案館和葡萄牙東波塔國家檔案館聯合申報的“漢文文書”(“清代澳門地方衙門檔案(一六九三──一八八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國際級別的《世界記憶名錄》。此外,截至目前,澳門共有11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眾多亮麗的文化名片,為澳門的城市精神和社會發展注入堅實的動力。
2019年2月出台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賦予澳門“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以下簡稱“一基地”)的發展定位,既肯定了澳門的歷史作用,更賦予了澳門新的時代使命。今年5月,文化和旅遊部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共同成立促進“一基地”建設聯合工作委員會,在這一機制下,國家將支持澳門舉辦、參加更多國家級、區域性及國際性的文化交流活動,協助澳門在文化藝術、文化產業、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發展,為澳門文化發展注入强大動力。
善用歷史文化資源
創新文化旅遊體驗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的工作範疇廣泛,涵蓋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業、藝文節慶、演藝教育、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學術出版等不同領域。為使澳門寶貴的文化遺產和資源得以永續傳承,文化局一直從不同方面積極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澳門特區政府先後制定了《文化遺產保護法》《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指引》,截至目前,澳門共有159項被評定的不動產,同時擁有7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項目,其中11項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
為落實“一基地”的建設工作,主動對接“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特區政府加大力度促進本澳歷史文化資源的轉化利用,與綜合旅遊休閒企業聯手,進一步擴大活化歷史片區的規劃,拓展更多活化項目,包括福隆新街步行區,媽閣塘片區,內港 23及 25號碼頭,大炮台及周邊空間,新馬路片區,荔枝碗船廠片區,益隆炮竹廠及周邊區域,永福圍、草堆街及周邊區域,更有效發揮“文化+”的作用。透過政府的政策主導,由具豐富營運經驗的企業帶領構思及注入帶動元素,並通過市場參與,合力推動片區活化,進一步活絡城市文化氣氛。
今年中秋節當晚,文化局於澳門著名世遺景點大三巴牌坊前地舉辦兩場《月滿三巴夜》中秋音樂會,以音樂宣揚澳門世界遺產魅力,透過歷史建築與文化藝術的創新融合,打造獨特的文旅體驗。
在傳承與創新方面,2022年文化局以“文化+科技”的形式,推出了“時空穿梭.遊歷三巴”大三巴牌坊沉浸式數字體驗展,首次在澳門世遺景點綜合運用裸眼3D、VR及AR等擬真技術,讓觀眾以嶄新方式體驗世界遺產建築大三巴牌坊的立體視覺樂趣,感受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流橋頭堡的輝煌歷史。
擴大藝文節慶影響力
打造文化藝術之都
讓文化連結更多領域,讓藝術啟發更多人,是展示文化創意,彰顯文化生命力的最好的方式。文化局主辦的澳門藝術節、澳門國際音樂節、澳門城市藝穗節、中葡文化藝術節及“hush! 音樂會”等,為本澳演藝界創造更多參演機會,並推出“百老匯式演出季”,不斷引進更多高素質節目,提升國際影響力。今年暑假期間在澳門上演了16場著名經典音樂劇《仙樂飄飄處處聞》,帶來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 出票率高達92%,廣獲澳門及來自大灣區其他城市觀眾的支持。此外,文化局以委約創作方式,重點支持藝文界打造更多本地文化藝術精品,推動本地藝團走向專業化,並鼓勵與外地藝術家及藝團進行更廣泛交流創作,用文化滋養精神文明,用文化豐富人們內心,構建豐富的文化生活。文化局亦全力推進多項文化設施的建設,今年7月正式啟用“澳門文化中心黑盒劇場”,透過專業演出空間加強澳門劇場創作創新,推進演藝領域在文化產業中的融合發展。
國家藝術基金連續三年開放給澳門藝術項目作申報,並逐步增加資助項目和金額,文化局持續鼓勵和推動澳門業界的創作、創新,善用這份珍貴的國家資源,更好服務“一基地”建設。
影視產業發展方面,文化局將與綜合度假休閒企業合辦“澳門國際短片節",向外推介本澳影視作品,帶動本澳影視界及關聯行業的發展;而文化發展基金則推出“澳門取景"影視拍攝、“澳門元素"影視宣發兩項新的資金補助計劃,支持業界生產更多以澳門為主題的影視作品,提升境外拍攝團隊到澳門取景及拍攝影視項目的吸引力。
發揮藝術交流窗口作用
塑造“文化澳門”形象
文化局結合澳門綜合度假休閒企業的優勢和力量,自2019年起共同舉辦 “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3年度“藝文薈澳”共設有八大板塊,包涵主場展、公共藝術展、城市館、特展、高等院校藝術展與平行展,匯聚了來自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二百多名藝術家的極具活力與代表性的現當代傑作,琳瑯滿目、精彩紛呈的30項展覽遍布全澳各區,讓澳門成為一座由審美與哲思交織而成的藝術百花園。這一大型國際文化藝術盛會,為澳門文化建設和創意產業發展構築扎實根基,讓市民和遊客享受藝術盛宴的同時,助力推動產業多元化的發展。
另一方面,文化局通過推進“一基地”的建設,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對內提升澳門居民的家國情懷,加強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合作,推出《世界遺產漫步.澳門篇》和《中國微名片.世界遺產》(澳門歷史城區篇),向內地和國際觀眾展現澳門歷史城區中西文化交融的魅力,展示“文化澳門”形象。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協力共建人文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澳門列為大灣區發展建設的四個“中心城市”之一,具有“核心引擎”的地位,並明確賦予澳門“一基地”的新時代使命。為做好“一基地”建設,澳門秉持優勢互補、資源分享、傳承創新、協調發展的原則,積極與灣區其他城市聯合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好大灣區內的文物古跡、世界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演藝及文創人才的交流互動,如今年2月組織澳門樂隊參演“橫琴天沐河草地音樂節”、3月舉辦“澳門.橫琴藝墟”、“藝墟走進大灣區”活動、“澳門藝墟@佛山嶺南天地”等,推廣本澳文創產品;積極參與打造具有大灣區特色的文藝精品,豐富大灣區文化生活;大力支持弘揚以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等為代表的嶺南文化,彰顯獨特文化魅力。
近幾年來,粵港澳三地成功合作舉辦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粵港澳大灣區中國戲劇節、粵港澳粵劇群星匯、“三城記──明清時期的粵港澳灣區與絲綢外銷”巡迴展覽、“粵港澳當代水墨藝術譜系”展覽、港澳視覺藝術雙年展,“世界閱讀日創作比賽”“共讀半小時”“品讀灣區”9+2城市悅讀之旅等活動,為提升和展示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魅力,擴大以粵港澳大灣區為核心的文化影響力發揮了積極作用。
隨著2020年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的公布,粵港澳三地更加具體地制定了一系列合作方向與行動目標,在加強文博策展合作,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擴大文旅融合發展等方面,都為澳門的“一基地”建設和未來文化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鋪就了多元立體的平台。
展望
文化是通向世界的鑰匙,也是一個城市的軟實力。“一基地”作為國家賦予澳門未來發展的重要定位和方向之一,特區政府文化局將繼續深挖城市歷史文化內涵,善用中西文化薈萃特色,著力聯動社會各界,特別是澳門綜合度假休閒企業的優勢和力量,結合“文化+”的融合發展模式,為澳門文化建設和創意產業發展注入新鮮動力,不斷提升澳門文化軟實力,打造獨特的城市文化品牌,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致力促進文化、文產、文旅的融合發展,提升澳門作為世遺名城的文化地位,在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同時,為國家的戰略部署作出應有的貢獻。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4/jF6vpeKVvQbike5iUuKI1a0kF5z5w9Cbixr.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澳門曾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一度更是連結內地和海外貿易的唯一樞紐,作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澳門是中華文化面向世界的一扇窗口,也是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的重要文化交匯處,不論是在城市肌理、建築遺存,或是族群構成與生活習俗等方面,都留存著不同文明交流互惠的鮮活印跡。在這裡,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亞洲文化和睦相處,共生共榮,形成了“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獨特人文風景線。
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局長 梁惠敏
澳門回歸24年來,在中央人民政府和祖國的支持下,澳門文化事業取得不斷發展。“澳門歷史城區”在 2005年7月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1處世界文化遺產。2009年9月由粵港澳三地聯合申報的粵劇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7年,由文化局澳門檔案館和葡萄牙東波塔國家檔案館聯合申報的“漢文文書”(“清代澳門地方衙門檔案(一六九三──一八八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國際級別的《世界記憶名錄》。此外,截至目前,澳門共有11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眾多亮麗的文化名片,為澳門的城市精神和社會發展注入堅實的動力。
2019年2月出台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賦予澳門“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以下簡稱“一基地”)的發展定位,既肯定了澳門的歷史作用,更賦予了澳門新的時代使命。今年5月,文化和旅遊部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共同成立促進“一基地”建設聯合工作委員會,在這一機制下,國家將支持澳門舉辦、參加更多國家級、區域性及國際性的文化交流活動,協助澳門在文化藝術、文化產業、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發展,為澳門文化發展注入强大動力。
善用歷史文化資源
創新文化旅遊體驗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的工作範疇廣泛,涵蓋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業、藝文節慶、演藝教育、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學術出版等不同領域。為使澳門寶貴的文化遺產和資源得以永續傳承,文化局一直從不同方面積極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澳門特區政府先後制定了《文化遺產保護法》《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指引》,截至目前,澳門共有159項被評定的不動產,同時擁有7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項目,其中11項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
為落實“一基地”的建設工作,主動對接“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特區政府加大力度促進本澳歷史文化資源的轉化利用,與綜合旅遊休閒企業聯手,進一步擴大活化歷史片區的規劃,拓展更多活化項目,包括福隆新街步行區,媽閣塘片區,內港 23及 25號碼頭,大炮台及周邊空間,新馬路片區,荔枝碗船廠片區,益隆炮竹廠及周邊區域,永福圍、草堆街及周邊區域,更有效發揮“文化+”的作用。透過政府的政策主導,由具豐富營運經驗的企業帶領構思及注入帶動元素,並通過市場參與,合力推動片區活化,進一步活絡城市文化氣氛。
今年中秋節當晚,文化局於澳門著名世遺景點大三巴牌坊前地舉辦兩場《月滿三巴夜》中秋音樂會,以音樂宣揚澳門世界遺產魅力,透過歷史建築與文化藝術的創新融合,打造獨特的文旅體驗。
在傳承與創新方面,2022年文化局以“文化+科技”的形式,推出了“時空穿梭.遊歷三巴”大三巴牌坊沉浸式數字體驗展,首次在澳門世遺景點綜合運用裸眼3D、VR及AR等擬真技術,讓觀眾以嶄新方式體驗世界遺產建築大三巴牌坊的立體視覺樂趣,感受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流橋頭堡的輝煌歷史。
擴大藝文節慶影響力
打造文化藝術之都
讓文化連結更多領域,讓藝術啟發更多人,是展示文化創意,彰顯文化生命力的最好的方式。文化局主辦的澳門藝術節、澳門國際音樂節、澳門城市藝穗節、中葡文化藝術節及“hush! 音樂會”等,為本澳演藝界創造更多參演機會,並推出“百老匯式演出季”,不斷引進更多高素質節目,提升國際影響力。今年暑假期間在澳門上演了16場著名經典音樂劇《仙樂飄飄處處聞》,帶來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 出票率高達92%,廣獲澳門及來自大灣區其他城市觀眾的支持。此外,文化局以委約創作方式,重點支持藝文界打造更多本地文化藝術精品,推動本地藝團走向專業化,並鼓勵與外地藝術家及藝團進行更廣泛交流創作,用文化滋養精神文明,用文化豐富人們內心,構建豐富的文化生活。文化局亦全力推進多項文化設施的建設,今年7月正式啟用“澳門文化中心黑盒劇場”,透過專業演出空間加強澳門劇場創作創新,推進演藝領域在文化產業中的融合發展。
國家藝術基金連續三年開放給澳門藝術項目作申報,並逐步增加資助項目和金額,文化局持續鼓勵和推動澳門業界的創作、創新,善用這份珍貴的國家資源,更好服務“一基地”建設。
影視產業發展方面,文化局將與綜合度假休閒企業合辦“澳門國際短片節",向外推介本澳影視作品,帶動本澳影視界及關聯行業的發展;而文化發展基金則推出“澳門取景"影視拍攝、“澳門元素"影視宣發兩項新的資金補助計劃,支持業界生產更多以澳門為主題的影視作品,提升境外拍攝團隊到澳門取景及拍攝影視項目的吸引力。
發揮藝術交流窗口作用
塑造“文化澳門”形象
文化局結合澳門綜合度假休閒企業的優勢和力量,自2019年起共同舉辦 “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3年度“藝文薈澳”共設有八大板塊,包涵主場展、公共藝術展、城市館、特展、高等院校藝術展與平行展,匯聚了來自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二百多名藝術家的極具活力與代表性的現當代傑作,琳瑯滿目、精彩紛呈的30項展覽遍布全澳各區,讓澳門成為一座由審美與哲思交織而成的藝術百花園。這一大型國際文化藝術盛會,為澳門文化建設和創意產業發展構築扎實根基,讓市民和遊客享受藝術盛宴的同時,助力推動產業多元化的發展。
另一方面,文化局通過推進“一基地”的建設,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對內提升澳門居民的家國情懷,加強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合作,推出《世界遺產漫步.澳門篇》和《中國微名片.世界遺產》(澳門歷史城區篇),向內地和國際觀眾展現澳門歷史城區中西文化交融的魅力,展示“文化澳門”形象。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協力共建人文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澳門列為大灣區發展建設的四個“中心城市”之一,具有“核心引擎”的地位,並明確賦予澳門“一基地”的新時代使命。為做好“一基地”建設,澳門秉持優勢互補、資源分享、傳承創新、協調發展的原則,積極與灣區其他城市聯合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好大灣區內的文物古跡、世界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演藝及文創人才的交流互動,如今年2月組織澳門樂隊參演“橫琴天沐河草地音樂節”、3月舉辦“澳門.橫琴藝墟”、“藝墟走進大灣區”活動、“澳門藝墟@佛山嶺南天地”等,推廣本澳文創產品;積極參與打造具有大灣區特色的文藝精品,豐富大灣區文化生活;大力支持弘揚以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等為代表的嶺南文化,彰顯獨特文化魅力。
近幾年來,粵港澳三地成功合作舉辦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粵港澳大灣區中國戲劇節、粵港澳粵劇群星匯、“三城記──明清時期的粵港澳灣區與絲綢外銷”巡迴展覽、“粵港澳當代水墨藝術譜系”展覽、港澳視覺藝術雙年展,“世界閱讀日創作比賽”“共讀半小時”“品讀灣區”9+2城市悅讀之旅等活動,為提升和展示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魅力,擴大以粵港澳大灣區為核心的文化影響力發揮了積極作用。
隨著2020年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的公布,粵港澳三地更加具體地制定了一系列合作方向與行動目標,在加強文博策展合作,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擴大文旅融合發展等方面,都為澳門的“一基地”建設和未來文化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鋪就了多元立體的平台。
展望
文化是通向世界的鑰匙,也是一個城市的軟實力。“一基地”作為國家賦予澳門未來發展的重要定位和方向之一,特區政府文化局將繼續深挖城市歷史文化內涵,善用中西文化薈萃特色,著力聯動社會各界,特別是澳門綜合度假休閒企業的優勢和力量,結合“文化+”的融合發展模式,為澳門文化建設和創意產業發展注入新鮮動力,不斷提升澳門文化軟實力,打造獨特的城市文化品牌,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致力促進文化、文產、文旅的融合發展,提升澳門作為世遺名城的文化地位,在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同時,為國家的戰略部署作出應有的貢獻。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4/jF6vpeKVvQbike5iUuKI1a0kF5z5w9Cbix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