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中央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拉開了大灣區建設的帷幕。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珠三角9個地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8,600萬,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廣州南沙,地處珠江口中心,區位優越、交通便利、發展空間廣闊,產業基礎堅實,具有推動粵港澳全面合作的獨特優勢。南沙地區2012年獲批建設國家級新區;2014年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後,更是明確被賦予共建粵港澳合作發展平台的重大使命,是當之無愧的“灣區之心”。11月6日至7日,由國務院新聞辦和廣東省新聞辦聯合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集中採訪”活動走進粵港澳南沙,央媒及港澳媒體先後實地調研廣州數據交易所、中科宇航、巨灣技研、廣州港南沙港區,親身感受“灣區之心”跳動的強勁發展脈搏。
以數據構建互通互信
廣州數據交易所積極探索數據雙向跨境流通機制
紫荊雜誌(記者 張清語 羅立桓)11月7日廣州報道: 廣州數據交易所成立於2022年的9月30日,坐落於廣州南沙,堅持“引領市場、做大規模、做實產品、強化運營、繁榮生態”的工作理念,積極推動構建全方位戰略和業務發展機制,實現會員數量貿易額雙增長,超1360項交易標的進場交易,涉及人工智能、智慧交通、智能製造、智慧金融等 23個行業領域,累計交易金額超22億元,成交超 4560筆,發展會員超1440家,業務覆蓋全國26個省份。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集中採訪團一行來到廣州數據交易所,瞭解其如何助推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以數據構建各方之間的信任,並與陶瓷等傳統行業相配合,賦予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廣州數據交易所總經理魏東及廣州數據交易所副總經理瀋海向採訪團講解了廣州數據交易所的用戶生態、創新領域以及這一年來的耀眼成績。

勉力構建多層次數據流通交易市場體系
廣州數據交易所結合各地產業發展實際,建立數據交易服務基地,聚焦鏈主企業探索建設行業數據交易服務平台。推動建成佛山、湛江、惠州、西藏拉薩四個交易服務基地,持續孵化智能製造、海洋漁業、智慧金融、農林畜牧等行業平台,協同當地政府資源和產業資源共同打造集聚當地特色的數據交易生態,形成多方參與、高效聯動的多級數據產業新格局。

賦能實體經濟發展 堅持“數實融合”之路
通過首發多樣化數據產品,建設以廣州數據交易所為引領的多層次數據交易市場、指引產業建立行業數據空間、釋放產業數據要素價值,推動典型行業產品批量掛牌,多場景公共數據授權產品實現閉環交易的方式,廣州數據交易所得以與市場主體共同探索通過數據流通交易解決製造業、農林牧漁、種植業等產業痛點、難點和堵點問題。廣州數據交易所副總經理瀋海向記者們介紹了由廣州數據交易所建立的首個陶瓷行業數據空間,陶瓷行業數據空間推出的“交易證據鏈證書”數據產品,有效降低了上游企業交易成本,助力企業規範化運營,目前已實現場內連續交易超4000 筆,交易金額突破 1430 萬元,降低產業鏈綜合稅負約34%,支撐百億規模產業市場。

在採訪中,廣州數據交易所總經理魏東表示,大灣區是進行粵港澳數據流通的絕佳試驗場。目前,廣州數據交易所正與相關部門及科研機構廣泛磋商,積極探索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跨境雙向流通機制,打造“港澳數據特區”,為粵港澳三地提供跨境數據服務。發揮港澳制度和資源優勢,依託跨港澳優勢企業整合資源,試點設立跨境數據運營中心,共享共建共治共營數據可信流通基礎設施,推動數據跨境創新場景先行先試。
中科宇航:粵港澳大灣區的商業航天領軍者
近年來,南沙地區加快打造大灣區5G、集成電路、納米、生物醫藥等四大產業創新高地,大力推進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完備的產業鏈讓一家家新興企業紮根南沙,包容的創新環境吸引一批批“國之重器”落戶大灣區,中科宇航——一家商業航天企業便是其中之一,憑藉其先進的技術實力和創新精神,成為中國商業航天領域的領軍者。

刷新一箭多星最高紀錄
據中科宇航(廣州)裝備工業有限公司製造部部長項澤斌介紹,中科宇航於去年5月落戶南沙,該產業化基地總規劃佔地面積約600畝,主要用於開展運載火箭的生產、試驗、總裝及測試工作,年產可達30發運載火箭,將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實現千億級規模,打造成為國內首個全產業鏈商業航天產業化基地。中科宇航最近在廣州南沙的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車間完成了“力箭一號”的運載火箭的裝配工作。這顆火箭即將發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發射,一箭26星的發射方式刷新了我國一箭多星的最高紀錄。所謂的“一箭26星”是指將26顆衛星精準送入預定軌道,“其中26顆衛星的外形尺寸重量各有差異,採用常規方法是無法實現在整流罩內布局的,因此我們創新提出了側掛式加斜頂式的布局。”項澤斌解釋,“還有一個難點在於多次分離,我們採用了不同分離能源的配置,保證滿足不同衛星分離速度的需求,這次任務也實現了每顆衛星的高精度入軌。”

期待與港澳同胞攜手實現航天夢想
談及為何落戶大灣區,中科宇航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豐富的教育和人才資源得天獨厚。項澤斌說:“廣深高校較多,人才特別豐富,還有先進製造聚集在大灣區,有利於運載火箭上下游的快速發展。”他特別提及了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及其廣州分校,並熱情歡迎更多來自港澳的科技人才加入中科宇航:“期待與港澳同胞攜手實現航天夢想。”
征途星辰大海 瞄準太空旅遊

中科宇航展廳內展示着一個令人興奮的太空旅遊飛行器返回艙模型。該返回艙直徑達到3.35米,配備4扇全景舷窗,每次飛行可容納7名乘客。據中科宇航(廣州)裝備工業有限公司質量部質量主管黎煒聰介紹,他們於2021年啓動了太空旅遊飛行器的研製工作,預計在2025年實現太空旅行。乘客將在100公里的外太空中,透過返回艙的舷窗觀賞地球的美麗景色。
世界最快充電速度如何打造?
巨灣技研持續推進超充生態建設

XFC(eXtreme Fast Charging)極速充電動力電池由廣州巨灣技研有限公司研發,0-80%電流充電最快僅需7.5分鐘,搭載在廣汽車型上創造了世界紀錄認證機構(WRCA)認證的“最快電動汽車充電技術”的世界紀錄。巨灣技研廣州工廠總經理柴成斌及巨灣技研品牌公關部部長黃宏琬向記者們解答了這一打破世界紀錄的成果緣何落地大灣區。
把控細節,恪守“專精特新嚴”
“我們是根據產品的特色、特殊產品開發要求制定我們新的工藝要求,再根據特殊的工藝參數開發我們的設備。”柴成斌如此介紹巨灣技研超越諸多對手的原因及企業特色。巨灣技研以自動化生產為主要方式,在製造電池的17道環節中,注重質量把控,並以細節上的優化與創新超越其他產業,如“勻漿“工序中,採用高效連續勻漿的工藝及無塵化、全管道的輸送方式,在“注液”工序中的溼度控制能夠做到將溼度保持在0.01%內,從細微之處確保生產環境安全。

技術創新,確保電池安全
快充為何會損耗電池?電池為何使用越久就耗電越快?柴成斌向大家詮釋其中原因:“是因為在快充的時候有鋰離子來不及嵌入負極,造成了析鋰,從活的鋰離子,變成了死的鋰離子,無法繼續參與以後的充放電循環,所以電池的容量下降了。“在焊接封裝的過程中,巨灣技研採用新式焊接方法,而不是行業內普遍使用的超聲波焊接法,讓過熱能力增強,更為可靠,這提高了產品的安全性。在超快充條件下所做的循環測試中,循環次數能夠達到2000次以上,而如果一週充電一次至兩次,10年僅會循環1000次。超快充技術的發展大幅提升了電池使用壽命,提高了電池安全性。

政策扶持,“超充之都”賦能產業發展
2022年4月,在廣州市工信委的指導和見證之下,巨灣技研聯合廣汽埃安等企業共同發起了把廣州打造成全球首個“超充之都”計劃,2025年之前預計建成1000座XFC超充站,實現1.5KM半徑覆蓋,着力構建廣州市3分鐘出行充電圈。
廣州市對超快充技術的政策扶持為其發展提供了豐沃的土壤。2022年9月,廣州市工信委在發布的《廣州市加快推進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 年)之中不僅將廣州“超充之都”計劃作為政策要點正式發布,並且部署多項重點任務大力推進約1000座超級快充站建設工作。對於巨灣技研及XFC極速電池技術而言,是一次重要認可與鼓勵,極大提振了巨灣技研持續推進超充生態建設的信心。
航運新時代 未來已來
廣州港南沙港區四期全自動無人碼頭

各色集裝箱雲集於空無一人的碼頭之上,來自各地的貨物等待着運輸與裝載,但卻沒有在烈日下揮灑汗水的搬運工,只有顏色鮮亮的巨型機械在井井有條地運作着。南沙四期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全新建造的全自動化碼頭,於2018年12月28日正式開工建設,2021年12月底,開始進入全流程測試階段,2022年7月28日,正式投入運行。
多項世界首創,順應自動化潮流
南沙四期碼頭集物聯網感知、大數據分析、北斗導航、人工智能、5G通信等先進技術為一體,制定了全球首創“自動化單小車岸橋+IGV+堆場平行布局側面裝卸+國產軟件系統+港區全自動化”全新一代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技術路線,以及具有中國特色的智能化集裝箱碼頭設計方案,亦創造了多項紀錄:全球首個江海鐵多式聯運全自動化碼頭,全球最大的平行布局全自動化碼頭,擁有全球最智能的全自動化碼頭信息系統、全球首創北斗導航無人駕駛智能導引車。

廣州港股份生產業務部集裝箱運營中心市場營銷總監王沙靈表示,自動化將是未來發展方向,可以大幅減少人力成本。相比傳統的同等規模集裝箱碼頭,南沙四期全自動化碼頭每年可節約人工成本1億多元。目前碼頭作業效率已超過傳統人工作業集裝箱碼頭水平,未來隨着生產操作系統的不斷迭代,作業效率會更高。
榴蓮、車釐子:家門口的甜蜜航線
南沙四期碼頭的運載能力極強,建有2個10萬噸級、2個5萬噸級海輪泊位及12個2000t級多用途集裝箱駁船泊位、4個工作船泊位,設計年通過能力490萬標箱。
“其實我們南沙(港區)的話,我們從2019年開始做車釐子,前兩年我們開始做一些東南亞水果進口,特別是泰國的榴蓮。”這些來自於世界各地的美味生鮮,因此而更為新鮮、便捷地進入了大灣區乃至全國百姓的生活中。王沙靈亦提到,今年泰國榴蓮及智利車釐子皆做到全國海運進口量第一。配合全國最大的臨港單體冷庫——南沙國際冷鏈項目,大灣區乃至全國人民都將因此受益,享受到更為優質的進口食品。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10/moXmjeHcspNL7zc76okXHrJ2V5g7mNJBtpr.jpe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