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耿國華
當今的山東省,又稱齊魯大地,源自春秋戰國時期兩個強大的諸侯國-齊國和魯國。眾所周知,齊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儒學的發祥地,是孔孟的故鄉。背面的齊國,齊桓公時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是第一個春秋霸主。春秋時期齊、魯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是孔子思想產生的重要文化土壤。其中,孔子“仁”的思想來源於齊文化的“仁”學傳統。孔子的禮學思想與晏嬰的禮學思想有相通之處。孟子的儒家思想全面繼承、藉鑒了齊國第一位宰相管仲以及管仲學派的富民、恤民思想以及心學、精氣學說,豐富了自己的學術思想。一代大儒荀子為稷下學宮中最負盛名的學術領袖人物,他在管仲以及管仲學派的法主禮輔思想的基礎上援法入禮,主張禮主法輔。戰國時期是齊、魯文化面貌“儒化”的時期,儒家“顯學”的傳播以及齊國稷下之學為儒學在齊地的深入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是齊、魯文化深入融合的最有利契機,史稱“齊魯之學”自戰國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傳承創新發展齊魯文化的精髓,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齊魯文化是崇尚變革的文化,改革一切不適合時代發展的體制機制,推動轉型發展。齊魯文化具有濃厚的商業文明特色, 開放、改革、轉型、發展。齊魯文化的務實精神就是既要善於聆聽實話,又要有務實的工作方法,把握大局、埋頭苦幹。變革、開放、務實的精神,決定了齊魯文化具有海納百川、相容包容的特質。包容精神,文化賦能,鑄就新時代城市精神極為重要。
一、煙火氣的“淄博燒烤”火爆全球,齊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經典案例。
今年三月開始,在中華大地上,在齊國故裏、我的家鄉淄博市,突然因為燒烤小吃而爆紅全球。“淄博燒烤”儼然成為了淄博市的“新名片”“代名詞”。作為香港淄博同鄉會會長,旅居香港十幾年,身邊很多香港朋友都在問我怎麼回事?為什麼是淄博?是不是政府炒作?特別是今年五一假期五天時間接待580萬人,人氣更加火爆之後,特區政府有關司局領導、香港立法會多位議員、以及眾多香港各界社團領袖,多有電話詢問。只要見面,總是第一句話問候我,“淄博燒烤”為什麼火?

六月上旬,香港立法會議員嚴剛先生帶領團隊蒞臨香港淄博同鄉會會所交流。會談中,談及“淄博燒烤”熱點問題,我談及三千年齊魯文化影響,特別是齊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應該是本次“淄博熱”的根源。作爲一位學富五車的優秀立法會議員,嚴剛議員鼓勵大力宣傳優秀的齊魯文化,積極參與到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助力香港成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作出貢獻,並約定擬於7月下旬搞一次關於淄博熱與中華文化的分享。

為圓滿完成嚴剛議員的邀請任務,一個月的準備時間,我認真回顧、學習以齊魯文化為根本的山東省關於齊魯文化的傳承脈絡,研究整理文化脈絡下現實生活中,產業發展、人文倫理、吏治改革、社會實踐等資料。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幾次講話精神的學習。越研究發現本次“淄博熱”其實是一種歷史的必然。特別是2014年以來,也就是十八大以來,淄博市歷屆主要領導,都以齊文化的高度認同和親身實踐者在領導這座城市。今天的淄博如果不是因為“燒烤”熱,淄博也會某一天因為另外一種現象熱起來!

7月27日,在嚴剛議員邀請下,作為香港山東社團總會副會長、香港淄博同鄉會會長,我走進到香港立法會,為部分議員和青年領袖進行“淄博熱與中華文化”的分享。通過二個半小時的PPT分享,從5000年歷史夏商周朝代開始,以詩經、書經和易經文脈為起源,特別是以儒家思想爲核心的儒釋道中華文化繫統的總和,以及中華文化繫統的演變與形成進行分享。在這個歷史大背景下,自十八大以來,特別是2014年以來,以王浩、周連華、江敦濤和馬曉磊連續四任市委書記為代表的地方優秀官員,持續在一個涉及民生的產業-燒烤經濟上不斷接力,澄清了大家普遍認為本次淄博熱是一時幕後炒作的誤解,也讓“改革、創新、務實、包容、創新”的齊文化以“淄博燒烤”活生生事實案例展現在大眾眼前,呈現在世介面前。簡單一句話,淄博熱實際上是“3000多年的齊魯文化底蘊,120年以來老工業城市產業工人為基礎的社會結構,十八大以來吏治改革的成功實踐,以及近幾年營商環境的傾力打造,此四點使得淄博熱成為歷史的必然!

二、助力香港打造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充分利用香港獨有優勢,提升齊魯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
香港被稱為東方之珠,位於亞洲中心位置,人口740萬人。是世界著名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航運中心。1997年回歸祖國時,香港GDP佔當時國家的12.7%。過去的疫情三年,香港亦遭受巨大挫折,但GDP依然正增長。2023年GDP3598億美元,佔國家GDP18萬億美元的0.2%不到。但香港與世界接軌法律、商務和人才積累,以及眾多香港企業鏈接世界的資源優勢,是國家改革開放不可替代的窗口。作爲內地與世界連接的“超級聯係人”,香港也是眾多內地城市“雙招雙引”最佳選擇之地。香港媒體業發達,也是世界上資訊最發達的城市。

眾所周知,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文化汗牛塞棟。幾乎中華大地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回顧西周初年,八百諸侯,就是八百多個國家,就是八百多種文化傳承。再加上中華大地地方區域文化,真可謂數不勝數。今天的中國,從中央政府到任何一級的地方政府,也都在踐行文化傳承和傳播的重任。於是乎,在中華大地一走,到處是文化傳播各種形式和方式的花樣百出。作為齊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一種文化,在當今普遍老百姓對於文化研究不深不普及不專業的情況下,對於境內的各種文化,沒有鑒別力。文化太多,可謂“百花叢中一茫然,不知哪朵是玫瑰”。這使得我們境內齊文化的宣傳傳播效果受到限制。傳播力和影響力大打折扣。
香港作為世界級城市,媒體業高度發達。充分利用香港打造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機會,順勢而為,在香港開展齊文化的傳播與研究,藉勢香港媒體全球高度發達的平台,將中華文化寶庫中優秀的齊文化宣傳出去,傳播開來,以此提升齊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
三、高屋建瓴,以齊文化在中華文化形成過程中的不可替代歷史地位和作用,提升齊文化宣傳高度。
眾所周知,中華文化是黃河長江中下遊漢民族居住區,以上三古經詩書易為源頭,經過漫長歷史進程形成的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基礎思想的儒釋道文化繫統的總和。
傳承並宣傳齊文化,眾所周知,“改革、開放、務實、包容和創新”是齊文化核心思想。更重要的,應該重點突出齊文化在儒家思想豐富和傳播過程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在新的時代,不突出齊文化在豐富和傳播儒家思想的主要歷史作用,就體現不出我們齊文化的歷史地位。儒家思想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儒家思想正是在齊文化的包容下,豐富並發展,通過齊國強盛的國力向四方傳播,通過“稷下學宮”百家爭鳴式的教育,奠定了今天中華文化的核心基礎思想。也就是說齊文化在中華文化歷史形成過程中所起到的主要歷史作用無可替代。今天的我們應該有齊文化的自信,告訴世界中華文化中最核心基礎思想的儒家思想是靠齊文化的相容並舉,化而為之,學而習之傳遍大中華。今天的我們應該用用縱深的歷史發展觀看待齊文化,讓世人明白齊文化的歷史作用。同時,今天的淄博正以“人好、物美、心齊”的實踐,使得淄博熱成為了歷史必然。這才是時代化大眾化的“爆點”。

回顧史證一,齊桓公時期,管仲、鮑叔牙為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強大的齊國成為當時中華大地的核心地區。這裏的文化、思想、農業科技、商業模式及其思想不斷向中華大地其他國家傳播。
回顧史證二,強大的齊國,建立了世界上真正意義的第一所大學-稷下學宮。孔孟之後,當世大儒荀子三次擔任祭酒(校長),通過百家爭鳴,魯文化儒家思想在這裏融合了管子、鮑叔牙的思想,歷史上第一次得以向中華大地各個國家傳播。為後來儒家思想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具有奠基和建鼎之功。
回顧史證三,作為儒家當時一尊,荀子培養出韓非子、李䧉、李斯、商鞅等後來法家的創始人。法家被秦國採納,使得秦國蕩平六國,統一天下。
以上三點,這使得齊文化在中華文化歷史形成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單一就齊文化宣傳齊文化,而不重視和宣傳齊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的主要歷史地位和貢獻,實際就是對齊文化宣傳的“自我矮化”。

四、古為今用,宣傳齊文化,應該雙向奔赴,助力香港與“雙招雙引”並重,凸顯齊文化現實意義。
眾所周知,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58%的外資來自於香港。細分起來,這58%的外資,真正的西方發達國家的投資佔三分之一(包括香港方代持投資),香港當地資本佔三分之一,中央政府企業香港資金佔三分之一。近幾年來,有的人說,外資通過香港進入內地到比例已經近70%,潛力已經挖盡,到香港招商就是拜訪大企業,拜訪大商會,開個推介會,諸如此類走個過場,殊不知這種打法和套路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航運中心,也是國際法律亞洲仲裁中心。“十四五”規劃,香港又被國家賦予世界交通樞紐中心、亞洲知識產權交易中心、世界創科中心和中外文化交流中心。香港八大中心的建設,中央是通過精準研究,根據香港全球最密集中小企業發達城市的基礎頂層設計的。不深入香港社會,單憑藉走馬觀花式的香港招商,已經被時代淘汰了。由於忽視了香港中小企業經濟特別發達的事實,在招商引資上,過於重視資本專案下重大專案的投資,忽視資本專案中小企業和經常專案下的外資招商,這使得招商愈發艱難。甚至讓內地政府陷入香港無商可招的迷茫境地。以資本項目下中小企業招商和經常專案下商貿商戶招商為突破口,出台繫列政策,組合拳招商,敢於第一個吃螃蟹,我堅信這才是齊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大家想一想,一個經常專案下貨通天下的城市,只要能夠有專案土地供給,又怎會不是一個資本專案落地發達的地區呢!
再者,中小企業和商貿客戶的社會作用,最重要是穩定社會和繁榮市場經濟。摒棄重視大企業大專案招商的思維,審視和重視中小企業是任何一個地區就業和納稅的第一大戶的事實。繁榮與穩定的社會局面,政通人和的形象保持,還得靠廣大中小企業的基本面才能實現。
再次,內地地方政府在宣傳文化過程中,多是說文化帶商貿,所謂“文化搭台,經濟唱戲”。這種套路和打法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腳步聲,已經搞了四十多年。直至今天也是這裏搞論壇,那裏搞峰會,要不就來個現場觀摩,交流懇談,大水漫灌,好不熱鬧。這種以文化為引領,以文化和經濟結合的初心,本身想法是好的。但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之後的今天,新時代社會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基本形成,市場經濟繁榮,物流便利,在這個咨訊爆發時代,資訊傳遞光速時代,生活快節奏時代,這種熟悉的傳統招商路子,未免在“雙招雙引”精準度度上跟不上時代的節奏。
建議在新時代新形勢下,充分利用新媒體、AI人工智慧、大數據優勢,精準找準產業鏈企業。然後根據地方產業需求,組織精幹招商隊伍,精準對接有關企業管理層。摒棄大水漫灌,實施精準滴灌,讓齊文化的現實意義凸顯出來。以今天齊文化的現實案例,為齊文化的發展貢獻當今力量,綿延後世,傳承子孫。
時代化、大眾化,是文化交流和傳播之根,煙火氣、接地氣是文化交流個傳承之本。文化的根與本,就是5000年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魂。祝福山東和香港,雙向奔赴,共贏未來!
(作者係政協山東省港區委員、香港山東社團總會常務副會長,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來源:大公報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12/NGPUy8NmRswO88l0hEUxKJ1LDZ6YttIRrfc.jpe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