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雜誌(記者 莊蕾)11月14日北京報道:11月14日上午,應急管理部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合作機制建設進展成效,發布《“一帶一路”國家災害評估報告》。
《“一帶一路”國家災害評估報告》(图:中国网)應急管理部國際合作司司長劉為民在會上介紹,2021年11月,應急管理部舉辦了首屆“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合作部長論壇,並發布了《“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合作北京宣言》,提出了各方共建合作機制的願景,以期共同提升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能力。兩年來,與各方共同推進“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合作機制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和成效。
一是合作機制“四梁八柱”基本搭建。以打造全球災害治理新平台為目標,制定了“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合作機制章程,規劃設置合作機制理事會、協調人會、秘書處和咨詢委員會,啟動合作網絡建設,上線運行合作機制官方網站,組建“一帶一路”國際災害風險研究中心等6個支撐機構,初步形成以政府間合作為牽引、以合作網絡和支撐機構為補充的平台體系,即將進入實體化運作階段。目前,合作機制已經納入中國政府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的具體內容,合作機制章程列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多邊合作成果文件清單。
二是國際社會積極響應。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重大災害多發頻發,嚴重威脅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加強全球災害治理,攜手應對共同挑戰,有效減輕災害風險及損失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注重把合作機制與聯合國《2015-2030年仙台減輕災害風險框架》、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等國際倡議對接,得到聯合國減輕災害風險辦公室、人道主義事務協調辦公室、國際勞工組織等聯合國機構、國際組織以及共建國家的積極響應。今年2月,召開了協調人會議,10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應急管理部門、駐華使館和國際(區域)組織的代表參加,圍繞合作機制建設進行了交流,並就合作機制章程達成一致。共建合作機制越來越多寫入中國與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雙邊合作文件。
三是務實合作不斷深入。著力在防災減災救災、安全生產、應急救援等領域深化合作,助力提升“一帶一路”合作夥伴應急管理能力,切實維護共建國家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舉辦災害管理、應急救援、地震監測等援外培訓班10餘期,培訓各類應急管理和救援人才600餘人次。不斷深化同聯合國相關機構合作,持續參與引導金磚國家、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等多邊合作。著力加強與共建國家政策溝通和務實合作,不斷豐富雙邊合作內涵、拓展合作領域。積極構建區域和次區域合作機制,把周邊作為合作優先方向。積極參與對外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派出中國救援隊赴莫桑比克、土耳其等國開展緊急人道主義救援。合作機制的建設是“共建‘一帶一路’源自中國、成果和機遇屬於世界”的生動實踐。
劉為民指出,今年10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宣布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提出完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機制,同共建各國加強減災等領域多邊合作平台建設,為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合作提供了新指引、新動能、新方向。為落實高峰論壇共識,應急管理部將圍繞“應急管理:安全第一、預防為主”這一主題,於11月16日在北京舉行2023“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合作部長論壇,屆時將召開合作機制理事會首次會議,宣布正式建立“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合作機制。
劉為民表示,作為部長論壇的重要成果,將正式發布《“一帶一路”國家災害評估報告》。《評估報告》以公開的全球災害數據、社會經濟數據和最新研究成果為基礎,全面、綜合、系統分析災種的變化趨勢和對不同經濟體的影響差異,並辨識主要災種的風險特征和發展趨勢。報告還關注氣候變化背景下不同區域風險的差異性和未來不同氣候變化情景下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分布情況,解析共建國家和地區投資所面臨的潛在氣候風險,旨在為“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合作提供災害風險認知的關鍵信息。報告分析表明,共建國家和地區是全球災害損失最嚴重區域之一,呈現明顯的多種災害類型集中分布的特征,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域,因此更需要借助合作機制深化交流、拓展創新、提升能力、共同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