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雜誌(記者 莊蕾)11月14日北京報道:11月14日上午,應急管理部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合作機制建設進展成效,發布《“一帶一路”國家災害評估報告》,並回答記者提問。
新聞發布會現場紫荊雜誌記者在會上提問道,中國開展了第一次全國範圍綜合性風險普查,取得了一系列積極成果,請問這些成果可以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怎樣的支持和幫助?
應急管理部監測減災司副司長袁藝回應道,中國政府曆來高度重視自然災害防治工作,積極響應聯合國仙台減輕災害風險框架號召,於2020年至2023年部署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我們搭建工作體系、完善各項制度建設、建立“調查—評估—區劃”技術框架,做好專項資金、人才隊伍、宣傳培訓等保障,全面獲取了全國主要自然災害致災要素、主要承災體、綜合減災能力、曆史災害和重點隱患數據,完成國家、省、市、縣4級6大類災害和綜合風險評估與區劃工作,首次實現了全要素、全鏈條式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評估工作。
袁藝介紹,通過開展風險普查工作,我們建立了主要風險要素采集指標體系和采集方法,構建了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評估技術體系,形成了上百項調查和評估區劃的技術規範;開發了一套普查軟件平台體系,支撐各個行業和國家、省、市、縣4級開展普查任務,建立普查數據成果質量控制體系,確保數據“可用、好用”,促進部門間數據共享共用。按照“邊普查、邊應用、邊見效”原則,我們持續推動將風險普查成果融入到自然災害防治工作體系,服務於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城鄉安全治理、基層應急能力提升等,支撐國家重大戰略、重大工程建設、重要基礎設施布局,實現普查成果科技和應用轉化。
袁藝表示,自然災害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一帶一路”很多國家都面臨著複雜的災害風險形勢和艱巨的防災減災救災任務。理解災害風險,讓社會公眾了解風險是聯合國仙台減輕災害風險框架優先行動領域。我們願意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分享交流普查形成的風險要素調查和綜合風險評估區劃技術方法、業務軟件建設、成果應用等經驗做法,開展類似工作的技術交流和人才培養,與“一帶一路”國家共同為全球自然災害治理提供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