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德平
這個專欄叫“文自由戲”,開欄時,我的想法是讓我的文字在欄中自由地遊戲着。起初,我還摸索要寫什麼,因為一直都是“命題寫作”,突然有了自由,反而好像不習慣。寫着寫着讀者應該發現了,我都在寫飲、寫食—的確,我不諱言我是一個吃貨,甚至我更喜歡視自己為廚師多於老師。
不過,既然我又是老師,又是廚師,那麼我的飲食專欄必須要有點特色。於是,我決定要學周星馳《少林足球》“功夫+足球”的概念,要做到“飲食+文化”。老實說,更多的是借飲食去寫歷史、寫文化,或者離題正是我這個“典型雙子座”的特色。
製“麵猴”有家傳秘方
最近在網絡上看到有潮州網友提及,他小時候有一種家常小吃,叫做“麵猴”,用閩南語發音就是“mīkâu”。
我父母都是福建南安人,麵猴也是我小時候常吃到的閩南小吃,我家的做法是這樣的:把麵粉、番薯粉、水、鹽按比例拌勻,然後不斷地抻拉,使麵團的筋度抻出來。接着,把提前準備好的江瑤柱、蝦米、香菇(我個人比較喜歡花菇)、乾䓤頭放到豬油中爆香,然後加入水,煮成典型的閩南湯頭。
這種湯底,大概就是有濃濃的紅葱酥的香氣,也帶着江瑤柱、蝦米、香菇調和的鮮甜味。待湯頭漸漸被大火撞成渾濁的顏色時,就用手把麵團捏成一小團一小團的“麵猴”,然後慢慢放進湯裏面去。
我問媽媽,這些麵團有沒有大小要求。她說沒有,就是要大小一致,因為這才能確保麵猴能夠在同一時間煮熟。對,在下“麵猴”時,我們要同時放入預先醃好的“赤肉”(即瘦肉。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三分肥七分瘦的脢頭肉)到湯中。
最後,在上菜前,必須撒一大把青葱(我媽比較喜歡撒唐芹,但我不喜歡),再滴上幾滴芝麻油,這樣就大功告成了。
那為什麼要加入番薯粉?媽媽說,因為這才有“QQ”(大概就是粵語「彈牙」)的口感,不至於“死實”。大概這是我家做法的獨到之處,在別處應該是沒有的,我在網上看到的也大都是純麵粉,沒有加入番薯粉。我猜是因為我家沒有“醒麵”的過程,所以用番薯粉去補足這口感。又或者,是因為以前家鄉生活條件並不好,麵粉不似番薯粉般常見,所以摻雜一點,正好可以減低成本。
“麵猴”還是“麵餃”?
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叫“麵猴”。我媽說應該是“麵餃”,因為“餃”的閩南語發音是“kiáu”,是“猴”的近音,然後在口耳相傳的過程中,“餃”成了“猴”。不過,作為學者,我總愛多想一下,這會不會真叫“麵猴”呢?
“猴”,在閩南語中用作形容詞時是說人的外貌長得“又瘦又黑、十分難看,就像猴子一樣”。所以,說不定就是指這種隨意捏成的麵食外表長得難看。
(作者為葉德平博士,香港作家,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系高級講師,教授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科目,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原文載於《文匯網》“文自由戲”教育專題,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15/toeaL4P5qOyjPWxwfoABkzqApyodg6KTpU0.jpg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15/fHulwUgMdhydKWZ3jNGl7LBDX5XRM8r7VXH.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葉德平
這個專欄叫“文自由戲”,開欄時,我的想法是讓我的文字在欄中自由地遊戲着。起初,我還摸索要寫什麼,因為一直都是“命題寫作”,突然有了自由,反而好像不習慣。寫着寫着讀者應該發現了,我都在寫飲、寫食—的確,我不諱言我是一個吃貨,甚至我更喜歡視自己為廚師多於老師。
不過,既然我又是老師,又是廚師,那麼我的飲食專欄必須要有點特色。於是,我決定要學周星馳《少林足球》“功夫+足球”的概念,要做到“飲食+文化”。老實說,更多的是借飲食去寫歷史、寫文化,或者離題正是我這個“典型雙子座”的特色。
製“麵猴”有家傳秘方
最近在網絡上看到有潮州網友提及,他小時候有一種家常小吃,叫做“麵猴”,用閩南語發音就是“mīkâu”。
我父母都是福建南安人,麵猴也是我小時候常吃到的閩南小吃,我家的做法是這樣的:把麵粉、番薯粉、水、鹽按比例拌勻,然後不斷地抻拉,使麵團的筋度抻出來。接着,把提前準備好的江瑤柱、蝦米、香菇(我個人比較喜歡花菇)、乾䓤頭放到豬油中爆香,然後加入水,煮成典型的閩南湯頭。
這種湯底,大概就是有濃濃的紅葱酥的香氣,也帶着江瑤柱、蝦米、香菇調和的鮮甜味。待湯頭漸漸被大火撞成渾濁的顏色時,就用手把麵團捏成一小團一小團的“麵猴”,然後慢慢放進湯裏面去。
我問媽媽,這些麵團有沒有大小要求。她說沒有,就是要大小一致,因為這才能確保麵猴能夠在同一時間煮熟。對,在下“麵猴”時,我們要同時放入預先醃好的“赤肉”(即瘦肉。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三分肥七分瘦的脢頭肉)到湯中。
最後,在上菜前,必須撒一大把青葱(我媽比較喜歡撒唐芹,但我不喜歡),再滴上幾滴芝麻油,這樣就大功告成了。
那為什麼要加入番薯粉?媽媽說,因為這才有“QQ”(大概就是粵語「彈牙」)的口感,不至於“死實”。大概這是我家做法的獨到之處,在別處應該是沒有的,我在網上看到的也大都是純麵粉,沒有加入番薯粉。我猜是因為我家沒有“醒麵”的過程,所以用番薯粉去補足這口感。又或者,是因為以前家鄉生活條件並不好,麵粉不似番薯粉般常見,所以摻雜一點,正好可以減低成本。
“麵猴”還是“麵餃”?
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叫“麵猴”。我媽說應該是“麵餃”,因為“餃”的閩南語發音是“kiáu”,是“猴”的近音,然後在口耳相傳的過程中,“餃”成了“猴”。不過,作為學者,我總愛多想一下,這會不會真叫“麵猴”呢?
“猴”,在閩南語中用作形容詞時是說人的外貌長得“又瘦又黑、十分難看,就像猴子一樣”。所以,說不定就是指這種隨意捏成的麵食外表長得難看。
(作者為葉德平博士,香港作家,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系高級講師,教授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科目,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原文載於《文匯網》“文自由戲”教育專題,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15/toeaL4P5qOyjPWxwfoABkzqApyodg6KTpU0.jpg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15/fHulwUgMdhydKWZ3jNGl7LBDX5XRM8r7VXH.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