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1日)上午,九龍婦女聯會於聯會會址召開記者招待會,公布“2023施政報告有關鼓勵生育政策”問卷調查報告。出席人士包括九龍婦女聯會永遠名譽會長鄭臻,會務顧問黃何明雄,會長陸海,副會長劉佩玉、黃迪華,副主席羅琼、秘書長毛曉群。

根據政府統計處2023年2月發布的《香港月統計刊》數據顯示,香港的生育水平,在過去30年大致而言呈現下跌的趨勢,2021年在亞洲地區生育率最低的地區。香港生育率在1991年的每千名女性有1281名活產嬰兒下降至2021年的772名。同時,香港連續七年蟬聯全球最長壽的地區,出生率下降加上市民預期壽命延長,香港人口正在急速高齡化,這會導致社會負擔增加、就業市場變動、人口結構失衡及競爭力下降等挑戰,提高出生率迫在眉睫。香港特區政府於2023年10月發布了施政報告,其中一系列旨在鼓勵生育的政策措施受到不少市民的關注。
為了解本港女性對鼓勵生育政策的意向,九龍婦女聯會於11月初推出《2023施政報告有關鼓勵生育政策問卷調查》,成功收集共734份的完整問卷,亦於11月份邀請到20個不同背景的受訪者進行了聚焦訪談。九龍婦女聯會以問卷調查和聚焦訪談方法收集質性及量性的資料作為探討及分析市民對是次鼓勵生育政策的反應程度以及成效性,以及提出政策建議,進一步改進和推動鼓勵生育政策。
問卷調查結果:
- 受訪者基本資料:45歲以下的佔62.9%;當中已生育的超過7成;未生育的超過2成;生育而打算繼續生育佔10.1%;不打算繼續生育的佔64%;未有打算生育的24.9%,而未生育打算生育佔34.9%;不打算生育的25.7%;未打算生育的佔40%。
- 支援新生方面: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政府向每名初生嬰父母派一筆過兩萬元獎勵金是有舒緩的作用;但只有少數人(22.4%)認為派一筆過兩萬元獎勵金對鼓勵生育有吸引力。
- 支援輔助生育方面:超過一半的受訪者都同意輔助生育方面的政策。
- 支持在職家庭育兒方面:超過一半的受訪者都同意是次的支持在職家庭育兒方面的政策,可見,在生育後的支援對於市民考慮生育的重要因素,在托兒所方面更是供不應求。
- 促進家庭教育方面:大部分的受訪者都認同政府應該促進家庭教育;並大力支持舉辦正向家庭教育的相關活動(52.6%);其次就是心理健康知識(51.5%);再者就是強化親子關係(48.4%)。
- 總體來說,大部分受訪者同意是次政府施政報告關於鼓勵生育的措施是有幫助的;但有一半的受訪者仍然覺得政府鼓勵生育的措施不夠吸引。
縱觀香港市民的生育觀:
- 接近六成的受訪者普遍認同鼓勵生育長遠有利香港發展。
- 絕大比例受訪者認為,最影響考慮生育的要素是經濟(83.1%)、住房(76.6%)和孩子教育問題(55%)。
- 在我們列舉的其他鼓勵生育措施中,最受歡迎的是家庭友善政策(60.1%)、增加全薪產假及侍產假(55%)、為有子女的家庭扣減置業印花稅(50.5%)、增設兒童營養金津貼(50.5%)、增設學前兒童托兒名額及“社區保姆”承辦機構(48.9%)。
因此,九龍婦女聯會調查小組根據問卷調查以及聚焦訪談結果分析在不同的層面提供不同的政策意見:
一. 經濟層面:
增加兒童醫療劵、兒童營養金:
參考長者醫療券的運作模式,研究增設“兒童醫療券”及“兒童營養金”,每年向每個兒童醫療券戶口注資一筆過的醫療金及營養金,同時鼓勵家庭到私營醫療機構跟進,順帶減輕公營醫療服務壓力。參考加拿大兒童福利金方式,他們分為6歲以下以及6至17歲的兒童不同的福利金,本會建議香港政府可先試行向0-12歲的兒童派發“兒童醫療券”及“兒童營養金”。
增加僱用陪月員津貼:
政府增加僱用陪月員津貼,津貼每一位新生媽媽一半的費用,直接受惠者為新生媽媽,幫助舒緩新生媽媽產後的經濟壓力以及情緒壓力,更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給陪月員。
遞增式子女免税額政策:
建議政府按子女數目採用遞增式免稅,有子女家庭免稅額由13萬開始,生育第二名子女可免稅19萬;第三名子女為25萬,這樣才能吸引家庭生二胎或者三胎的意欲。
增設僱用育兒照顧者津貼:
建議針對雙職家庭中的育兒或16歲以下學童照顧者,增設僱用育兒照顧者津貼,而僱用的照顧者必須取得育兒及照顧兒童的相關資歷認證,僱主才可以獲得津貼。透過增設僱用育兒照顧者津貼,可保證就業市場有足夠的人力資源外,家庭能夠在稅務方面獲得一些優惠,減輕由於育兒負擔所帶來的經濟負擔。這可為家庭提供更多的經濟支持,激勵他們考慮生育孩子。
二. 教育層面
改善教育制度:
政府應該聯同不同相關部門,共同改善教育制度,改良學制、課程內容更多元化,增加出路等,都是令生育更具吸引力。特別是小學和幼稚園,著重和提倡愉快學習,加強學生的抗逆能力,培育學生多方面發展。
加強家風家教文化教育:
建議政府與民間機構合作,鼓勵建立一個支持家庭的社會文化,包括發起以家庭為核心的社區活動、提供父母教育和支援、大力推動高度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發揚光大,加強傳宗接代的觀念的教育,促進家庭和睦,推動全社會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
推廣家風家庭教育及育兒課程:
用婦女團體作承辦團體,建立“家風家教教育中心”,提供一系列為家長而設的“育兒照顧者證書”及“家庭教育方面課程”,完成相關課程的家庭可取得證書。
三. 社會服務支援方面
增加社區保姆服務承辦中心及社區保姆的資歷認證:
全港社區保姆的承辦機構只有18間,涉及範圍少,對於家長來說不便利,而社區保姆的資歷沒有受到任何的資歷認證,難以讓家長放心使用該服務。因此,加強“社區保姆”服務,希望可以開放更多營辦機構名單,以及提供糸統性培訓給“社區保姆”,增設“育兒照顧者證書”及配合資歷架構認可資格,提升相關的知識、 技術和能力,令更多人投入該行業,同時令市民對“社區保姆”有更多認可,及提高使用度。
增加大量社區育兒支援服務數量:
今年施政報告的一系列政策,考慮得非常周到,能夠在不同的角度為家庭提供不同的支援,但是,所增加的數量實在少之極少,對於家庭而言,難以給大家信心去生育。政府需要給年輕一代看到未來的希望,營造“看得見”的幸福感,去明白生育後政府是有足夠的支援去支撐他們,讓他們可以不需要顧慮太多。
加強婚姻和夫妻關係協調支援服務:
增設家庭教育指導師,該職位職務包括:家庭教育知識傳授、家庭教育指導諮詢、家庭教育活動組織等。家庭教育指導師通過教育學、應用心理學、社會家庭學的理論知識,幫助家庭在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婆媳關係上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通過改變孩子的生活、學習習慣,建立孩子的德行和責任,提升家庭幸福,增加生育的信心。提供婚姻輔導和心理支援等服務,有助於夫妻間的溝通和理解,進而增加生育的意願。
四. 職業層面
加大力度推動“家庭友善僱傭”措施:
增設家事假期政策,逢家庭中有18歲以下的學童,每個孩童的父母均有每年各自2日家事假期,可以兩夫婦合併使用。讓夫妻在生育後有足夠時間照顧孩子,並有合理的工作時間安排,增進親子關係。推行五天工作日、彈性工作時間、彈性上班時間、居家或遙距辦公、職位共享等。
增加全薪產假及侍產假:
建議全薪產假增加至4個月,侍產假增加至7日,如果準爸爸有參加產前課程或“育兒照顧者證書”,侍產假可以增加至14日。
五. 宣傳層面
宣傳亦是政府出台政策時不可忽略的一個工作,例如:鼓勵生育中一系列的友善政策,往往不夠廣告台詞的一句:“如今生B由400萬升到600萬啦!”來的更加鮮明及印象深刻。而事實上養育一個小朋友不需要用到400萬,而是“平有平養貴有貴養”。
六. 科技和醫療層面
提供不孕不育治療的完善專業服務,降低不孕不育夫婦生育的障礙。
同時,提供全面的母嬰保健和健康促進服務,提高人們對生育的信心和便利性。
生育相關醫療檢查,婚前檢查、產前檢查、增加產後身心健康服務、提供更多產後支援服務,讓他們可以更加放心生育。
推動科技創新,在生育醫學領域不斷進步,提供更優質和安全的生育醫療
七. 營造宜居宜婚宜育的環境
香港近期極力推動人才計劃,吸引尖子優才來港,同時推出政策措施,而人口政策與經濟息息相關,政府考慮問題時除了面向經濟,應該於居住、教育、就業等方面多管齊下,齊心營造“家庭友善”、“育兒友善”環境,加大市民家庭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包括以下建議:
繼續加強推廣及支持母乳餵哺,積極推動母乳餵哺友善場所和工作間政策。
改善便利外出育兒家庭的設施,增加適合幼兒活動的戶外空間;增加可以讓幼兒活動的公園或公共場館;讓育兒家庭安心的空間可供孩子們活動放電,促進幼兒身心平衡發展。
增加育兒友善宣傳,市民可以提高包容度,鼓勵兒童友善餐所區,或各項軟硬體設施,締造和諧育兒環境,以提升育兒家庭的信心和滿足感。
八. 結論
九龍婦女聯會研究小組主要通過問卷調查以及聚焦訪談,深入了解市民對於是次施政報告鼓勵生育政策的反應程度,發現對於香港特區政府2023年施政報告有關鼓勵的生育政策,大部份受訪者直指各項措施長遠發展而言是有益的,是有考慮到市民實際需要,亦有一系列全面的措施。然而,整體而言,這些措施的吸引力不足以刺激市民考慮生育。主要原因為經濟負擔沉重,其次是面對教育和住屋等問題,少數受訪者更認為特區政府鼓勵生育措施的成效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鼓勵生育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九龍婦女聯會研究小組認為特區政府需要考慮經濟層面、教育層面等多個因素,對症下藥,由源頭去解決生育問題,並且利用教育潛移默化,激勵人們的生育動機,更好的鼓勵人們生育。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21/g2RYSwhi5Of0IT6SHBC6c07u26RJ1oct90k.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