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雜誌(記者 羅立桓)11月21日香港報道:為促進香港科技創新教育(STEM教育)的發展,並增進香港與內地、國際的交流,“香港科技創新教育聯盟”在中國科學院學部科普與教育工作委員會、中聯辦教育科技部的鼎力支持下,與粤港澳大灣區院士聯盟聯合主辦的首屆“未來香江”國際科創教育論壇暨 2023年“科創大講堂”啟動儀式,今日(11月21日)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該論壇邀請國際與內地的頂尖科創教育學者專家匯聚香江,分享他們對STEM教育的理解和見解。
論壇以盛大的開幕儀式開始,首先進行升國旗和奏唱國歌。接下來,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創新教育聯盟會長任詠華向與會者發表歡迎辭。任詠華提到,STEM教育使得學生擁有更扎實的科學知識、更廣闊的眼界,從而推動全社會積極創新,發展STEM教育任重道遠。
隨後的主禮嘉賓環節,中國科學院學部科普與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楊玉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常任秘書長李美嫦以及粤港澳大灣區院士聯盟主席葉玉如將分別了分享他們對科創教育和本次論壇的期待和看法。
在致辭環節結束後,大會將頒發感謝狀給各位對本次活動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士和組織,以表達對他們的認可以及對香港科技創新教育(STEM教育)的發展做出的貢獻表示感謝。
隨後,所有嘉賓共同進行了首屆“未來香江”國際科創教育論壇暨 2023年“科創大講堂”的正式啟動,慶祝本次論壇正式開始。
本次論壇以一系列專題報告作為核心內容。中國科學院院士武向平、香港嶺南大學校長秦泗釗教授、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教育學院Arnon Hershkovitz博士以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陳文莉副教授將分別從中國內地、香港特別行政區、以色列以及新加坡的視角,分享他們對STEM教育的理解和見解。首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武向平院士在他的演講中強調了面向未來的青少年科學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科學教育的核心目標是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養並培養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他提出,科學教育應該教會孩子們像科學家那樣思考,並搭建科學、技術、社會、人文、藝術全方位和多視角的知識體系。
接著,嶺南大學校長秦泗釗教授探討了數據科學與AI的嶄新時代。秦教授從個人以及嶺南大學數據科學教學與科研實踐的角度,解釋了數據科學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統計學的關係,並論述了數據科學與傳統科學、工程、金融、管理等領域的關係。他強調了高等教育應該適時變革,培養人與人工智能共處的能力。
特拉維夫大學教育學院的Arnon Hershkovitz博士則講述了人工智能對個性化學習的影響,包括其機遇與挑戰。他指出,人工智能與教育的結合已經被研究和開發了至少四十年,其對學習者、教育工作人員、決策者和開發者的潛在貢獻,以及這個領域的挑戰,都已經被深入地研究和證明。
最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的陳文莉副教授分享了她的研究成果:“科技增強協作探究的科學學習:新加坡視角”。她指出,基於探究的學習是科學教育中的一種關鍵教學法,通常涉及協作元素,使學生共享關於科學概念和科學本質的學習體驗。她的研究團隊開發了電腦系統,這些系統融入了支持和增強協作探究學習體驗的教學機制,並在真實的課堂中培養學生的21世紀核心能力,如協作學習和批判性思考。她的演講也進一步探討了各種學習分析指導的設計原則,這些原則有助於實現有效的協作探究學習體驗。
這次論壇凸顯了科創教育的重要性和未來方向,各位學者的演講都對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寶貴的見解和啟示。本次論壇特別邀請到香港培僑中學的學生參與,論壇環節令學生們感到收益匪淺。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21/K8aHSi438ZPHM0xQi3EEEqJG54lq0ic67XH.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