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楊田田:從《尋夢牡丹亭》思考發展夜經濟
文|楊田田
近期,應江西撫州朋友的邀請,我有幸到這個孕育了眾多文人墨客的城市參觀學習。撫州的歷史名人之一是明代戲劇家、文學家湯顯祖。湯顯祖的《牡丹亭》是我早已熟悉的故事,沒想到在撫州還有機會觀看以“牡丹亭”故事為線索的大型實景演出——《尋夢牡丹亭》。觀看這個演出也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
《尋夢牡丹亭》演出地點在撫州文昌里歷史文化街區,以湖面為舞台,融合光、聲、影,連遠處的群山、寶塔及天上的明月都被納入為戲中景,魅影重重,虛實交融,給觀眾獨特的體驗。《尋夢牡丹亭》演出的另一特色在於“移步換景”。一般來說,如果觀眾坐在一個位置上觀看全劇,難免低頭看手機。而《尋夢牡丹亭》的演出分為幾幕,分別在七八個場地表演,需要觀眾邊走邊“追劇”。在這種模式下,觀眾的“沉浸式”遊園體驗更好了。其實,從某程度上說,演出地點就像一個主題公園,但以《牡丹亭》的情節為推手,引導觀眾深入感受表演的魅力。
我從主辦方處了解到,這個表演經過幾年的打磨,無論從成本上、觀眾體驗感受上都在不斷優化。第一,結合觀眾的出行時間,這個表演只在周五至周日的晚上及節假日上演。第二,主辦方統計出,每場的觀眾人數如果超過一千人,觀影效果就差一些。所以主辦方在售票上加以調控。第三,主辦方在抖音等平台宣傳及線上售票,現場兌票,積極擴大這個創新表演的影響力。第四,在現場還提供“著戲服、化戲妝”的服務,讓觀眾打扮成戲中人再看戲,頗有新意。
觀演之後,我想到近期熱議的“夜經濟”話題。以撫州《尋夢牡丹亭》的演出來說,它的優勢在於以創新形式宣傳傳統文化,通過給觀眾難忘的體驗打造出一張“文化名片”,但不足之處包括表演的周邊產品還比較少,表演場地的燈光效果比較單調,且除戲台外的地方總體較暗,不便於觀眾自拍打卡。而香港在文創產品的設計、推廣上經驗豐富,對大型演出的把控更加成熟,效果也更豐富多彩。一個好的表演,既要有內容,也要有形式,或許香港和撫州在發展“夜經濟”方面可以互相啟發。香港要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一方面可向內地輸出在文化產業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好的劇本引入香港,用“港式”手法包裝故事,豐富演出內涵和表演形式,讓中華文化更打動人,同時拉動本港夜經濟。
(作者係香港時事評論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26/goXVhywBmJCbSZS4qM1ucpLFrtxY5lzPoOJ.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Hi, This website does not supports I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