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永樂:中國式現代化對世界及香港意義重大
文|孔永樂
11月27日,中聯辦主任鄭雁雄出席香港財經論壇2023並發表致辭,主題是“縱論中國式現代化及香港機遇”。鄭雁雄強調,中國式現代化不同於過去的現代化過程,是中國力主避開戰爭掠奪、避開兩極分化、避開先污後治、避開物質至上、避開中等收入陷制的一條全新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創造出空前巨大的財富及機遇,為全球經濟帶來好處。在過程中,中國希望與世界各國共同合作發展,“世界好,中國好”,創造合作共贏的新局面。
筆者認為,中國式現代化備受世界矚目,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支柱,對全球經濟帶來超乎想像的成果。以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例,中國參與世貿組織不單促進執行開放的貿易法則,同時中國廉價產品有助降低了包括資本、商品和勞動力在內的所有東西的價格,對於全球貿易及消費者都帶來好處。不少國內外企業更成功把握機遇,在中國經濟現代化及全球化發展中取得了巨大的回報。“中國製造”的商標逐漸在國際上建立地位。2007年,美國作家Sara Bongiorni出版了一本著作《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A Year Without “Made in China”),探討一個美國家庭如何一年不購買任何中國製造的產品,結果發現無論是衣服、鞋襪、廚具玩具至糖果等,中國產品都是在市場內最容易找到的產品。若然刻意避免中國製造的產品,只會令生活帶來諸多不便。過去,筆者曾到非洲國家烏干達進行考察,當中亦發現相對價格便宜的中國產品,為烏干達的消費者帶來另外的選擇。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的確為人類發展開啟了一個嶄新文明方式。
然而,對於中國經濟的崛起,有人表示懷疑至憂慮。早於2001年,有學者出版《中國即將崩潰》(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質疑中國的發展模式。但過去二十多年,中國發展模式並沒有崩潰,反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至今,中國的經濟仍不斷轉型,過去40多年由世界工廠的角色升級工業大國,從“中國製造”轉型至“中國創造”。中國新能源汽車、5G通訊用具、電子支持及數字經濟平台,以至高鐵及人工智能發展為世界經濟帶來更多的動力。從人類歷史的過程中,從勞動為主的農耕經濟,到機械為主的工業經濟,新知識及發明對於經濟轉型有密切關係。在變化中的國際環境裡,我們需要充分掌握相關知識,抓緊劃時代的機遇。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舉辦是次財經論壇,別具意義。鄭雁雄主任代表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向來自海內外參與會議的人士表示熱烈歡迎。歷史上,香港商業史由不同地區的資本及人才共同建構而成,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對於中國內地、亞洲地區甚至全球近代史,包括金融、航運、貿易、旅遊及法律服務等,同樣意義重大。回歸後,香港在“一國兩制”的憲政框架下,這些領域至今仍保持活力及優勢。今天的香港,“一國兩制”的制度無與倫比,香港普通法的制度是國際金融及貿易基礎,同時地域上背靠祖國的先天優勢,成為香港成功的重要基石。此外,香港在國家的支持下,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都得到了鞏固和提高。過去20多年,全球政治經濟並不是風平浪靜。上世紀末的亞洲金融風暴、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事件”、2008年的金融海嘯、其後的歐債危機、英國脫歐,以至近年來的新冠疫情都對各地經濟帶來嚴重衝擊。不過,香港經濟在國家的持續及強大的支持下,不斷在國際間取得高水平的成就。現時世界局勢變幻莫測,香港要不斷創新自己的優勢,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化競爭中鶴立雞群,並充分發揮眾多憲政、經濟、文化及制度優勢。
例如,香港已是名校匯聚的地方,本地擁有多所世界100強名校,以及來自各地優秀的教授及學生。在高等教育層面上,日後香港可加強區域研究的工作。香港高等院校的大學課程如法律、社會學、政治學及公共政策的內容以西方教學規範為基礎,區域研究的建立亦離不開西方的模式。在保留原有的課程外,香港高等院校可嘗試開辦更多不同區域研究的課程,培訓專業人才,進一步了解新興經濟地區如中東、東南亞及拉丁美洲的法律及經濟制度,多學習其他地區的語言及文化。筆者相信,香港國際化環境,未來可發揮其現有的優勢,積極爭取各地人才來港,增強香港的國際競爭力,其多元融合的文化優勢必定能創造一個美好的將來。
(作者係華人學術網絡成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