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小琳
整個中醫原創思維的根基是「一」的世界觀立場,即認為人的精氣神生命的本源是「一」,不是二元或者多元,精氣神的生命呈現是「一」,不可割裂,不能解離。中醫學講健康的本質就是講「一」,是三個層面的「合一」:天人合一、人我合一、形神合一,三個層面和諧了,就健康了。這就是「一」的哲學立場,精氣神的本源是「一」,精氣神本身是「一」,精神呈現在生命體上、生命過程中時時處處都是「一」,不可分開、割裂。
「氣—陰陽—五行」的象數模型是中醫原創思維的核心內涵,而陰陽、五行其實是一回事,都在一張太極圖裡面。中醫學的哲學本體論是以《周易》的思維方式為基礎的,因此,「醫易相通」者,哲學思維的統一性也。「醫易相通」的邏輯推定結果也只能是醫道尚中。
所以,「易道尚中」正是《周易》的形而中論哲學的方法論形式。形而中論在《周易》的「象」「數」「理」「義」的中和之道的整合中承諾和推定了中國哲學體系。《周易》以「象」論「理」「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周易》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陰陽兩儀從太極中產生,《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因此,陰、陽加上陰陽交感負陰抱陽的「和」,一起才有了天地萬物。中國文化精神也是如此。
梁啟超認為中華文化有兩大精神: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一陰一陽,其實還應加一個「中正和諧」。
五行是兩個陽(木、火)、兩個陰(金、水),加一個中間的土,五行就是陰陽。在生命體上,精為腎所主,神為心所主,氣動於脾胃肝肺之中,精神之間氣為之使。其實是神中有精,精中有神,精與神的互涵互蘊又全賴氣行其間。
精氣神割裂分離,就成了無神之精的死精,無精之神的浮神。精氣神的和諧主宰著人體的整個生長發育、衰老過程,是生命發生、發育和發展的基質和外在呈現。隨著人的生、長、壯、老、已,其精氣神狀態也隨之變化,即精氣神盛衰變化有其節律特點。
因此,養護和干預都要重視「時」這一因素。
與王琦老師在一起
故而,中醫的原創思維是對生命健康認知和理解,蘊含著豐富的復雜和科學思維方式,可以為當代思維科學的發展和人類的原始創新提供寶貴的理論支持。
我認為真正的中醫人,應該向王琦老師,國醫大師孫光榮,王慶國,張大寧一樣,他們不但熟讀經典,而且能守正創新,應用在實踐中,在實踐中提煉總結,與時俱進,推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王琦老師提出了象-數-形-神-氣五個基本要素,確立了「取象運數,形神一體,氣為一元」的思維模式。中醫藥學的原創思維以直觀綜合的整體思維為主線,以「氣—陰陽—五行」的象數模型思維為基礎,以恒動變易思維為把握,以追求中和平衡思維為目的。九種體質的研究為中醫的原創性思想理念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孫光榮老師講課時中氣十足,擲地有聲,深刻地闡述中醫經典的重要性,「誦讀比明彰」的方法,以中醫的哲學觀「天人合一」闡述「形神合一」的辯證思維,從經典到臨床,以「氣-陰陽-五行」調理變易,信手拈來,他的講課中就如何研修經典;如何用經典指導臨床;如何用博學的中華文化(包括儒釋道),真正做到學富五車;如何引用經典;如何使自己在講述具有三度(高度、寬度、深度),既有根又有魂,又能與時俱進的中醫藥。
國醫大師張大寧,集古人名方,結合充分的「中醫腎病」臨床經驗環環相扣,我慢慢體味著中藥:1)黃芪,補藥之首;2)川穹,活血化瘀行氣,生新血;3)附子,雖然療效好,但有毒,是回陽救逆之藥,它的藥量一定要選擇好;4)大黃,是精彩之藥,它推陳致新,安和五臟的功效;5)雷公藤,可以治風濕,但有毒傷肝,可適量加上五味子。另外,我還學習了《玉屏風散》,《人參附子湯》,《真武湯》,《五苓散》。《五苓散》出自《傷寒論》,主要功效是利水滲濕,溫陽化氣,它由豬苓、茯苓、白術、澤瀉、桂枝組成,五苓散治太陽腑,白術澤瀉豬苓茯,桂枝化氣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飲除。
我雖然沒有師兄們有那麼多的臨床經驗,但我可以積少成多,隨著大師們的精湛演講之中,我要記住這些經過時間考驗的中醫名方。大師們的情懷,夯實的理論功底,豐富的臨床經驗,語重心長的話語,為後生開辟了一條振興中醫藥學事業的康莊大道。
徐建國院士的主動應對新發傳染病策略反向病原學。首先我覺得,一般來說,當傳染病發生之後,我們才去研究它是如何發生的,再找到應對它的策略。而反向病原學,其實是從一個逆向思維,比如說有突發事件發生,會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傳染病,它也許是從環境、水、空氣及微生物極端事件的發生,也可能會再出現一個新的病原體,這樣的角度去出發,去研究。院士不斷在研究人類與動物關係,人類與自然關係,人類與病毒關係,它是從一個被動的病原到主動的事件發生。
我覺得首先這種研究的方法,應該是非常值得學習的,因為有一句話說:順成人,逆成仙,逆則聖,也就是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既然要解決一個事物,就要追根尋源,一直尋到這個事物的發生。
所以,徐院士的思維方式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從這個觀點上進一步的思考,我們的治療醫學向健康醫學轉變,也就是說我們的現代醫學,逐步的在傳染病、慢病以及社會的一些疾病當中,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應對方式,就是從現在的功能醫學,在細胞組學、蛋白組學、代謝組學、細菌組學等各組學中去發現人們整體的平衡,自我平衡系統,這樣的話是不是能夠可以形成我們主動健康的模式?
叢兵院士的AI與big data與醫學研究,現在醫學的發展,AI技術加上中醫學是不是可以破解中醫學,可以為未來世界,未來醫學能夠提供更有意義的數據支撐,科學的範式從實驗科學、理論科學到計算機科學,到數據密集驅動,特別是在第三個人腦加電腦,其實是人腦為主角的模擬仿真科學,到現在的數據密集驅動及電腦加人腦,其實電腦是主角,是否為我們的未來中醫學能夠提供大量的數據分析?
為我們中醫藥解決三大科學問題,能夠起到積極的幫助。西方人其實也在積極的研究我們的中醫學的角度,它分成細胞基因組學,蛋白組學,代謝組學,消化組學,利用密集計算機的雲計算,利用AI編碼解構全息的生命科學。
「王琦書院」的學習經歷飽滿而充實,使我最感動的是王琦老師在上課期間,一直聽課、講課、評課,從早晨九點到晚上六點始終如一在課堂上親力親為,每次恩師的點評,都是畫龍點睛,最華彩的樂章。感謝王琦老師、徐建國院士、叢斌院士、高天明院士、孫光榮大師、張大寧大師在如此盛宴中,他們星光燦爛,照亮了我們前行的路。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李小琳
整個中醫原創思維的根基是「一」的世界觀立場,即認為人的精氣神生命的本源是「一」,不是二元或者多元,精氣神的生命呈現是「一」,不可割裂,不能解離。中醫學講健康的本質就是講「一」,是三個層面的「合一」:天人合一、人我合一、形神合一,三個層面和諧了,就健康了。這就是「一」的哲學立場,精氣神的本源是「一」,精氣神本身是「一」,精神呈現在生命體上、生命過程中時時處處都是「一」,不可分開、割裂。
「氣—陰陽—五行」的象數模型是中醫原創思維的核心內涵,而陰陽、五行其實是一回事,都在一張太極圖裡面。中醫學的哲學本體論是以《周易》的思維方式為基礎的,因此,「醫易相通」者,哲學思維的統一性也。「醫易相通」的邏輯推定結果也只能是醫道尚中。
所以,「易道尚中」正是《周易》的形而中論哲學的方法論形式。形而中論在《周易》的「象」「數」「理」「義」的中和之道的整合中承諾和推定了中國哲學體系。《周易》以「象」論「理」「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周易》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陰陽兩儀從太極中產生,《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因此,陰、陽加上陰陽交感負陰抱陽的「和」,一起才有了天地萬物。中國文化精神也是如此。
梁啟超認為中華文化有兩大精神: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一陰一陽,其實還應加一個「中正和諧」。
五行是兩個陽(木、火)、兩個陰(金、水),加一個中間的土,五行就是陰陽。在生命體上,精為腎所主,神為心所主,氣動於脾胃肝肺之中,精神之間氣為之使。其實是神中有精,精中有神,精與神的互涵互蘊又全賴氣行其間。
精氣神割裂分離,就成了無神之精的死精,無精之神的浮神。精氣神的和諧主宰著人體的整個生長發育、衰老過程,是生命發生、發育和發展的基質和外在呈現。隨著人的生、長、壯、老、已,其精氣神狀態也隨之變化,即精氣神盛衰變化有其節律特點。
因此,養護和干預都要重視「時」這一因素。
與王琦老師在一起
故而,中醫的原創思維是對生命健康認知和理解,蘊含著豐富的復雜和科學思維方式,可以為當代思維科學的發展和人類的原始創新提供寶貴的理論支持。
我認為真正的中醫人,應該向王琦老師,國醫大師孫光榮,王慶國,張大寧一樣,他們不但熟讀經典,而且能守正創新,應用在實踐中,在實踐中提煉總結,與時俱進,推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王琦老師提出了象-數-形-神-氣五個基本要素,確立了「取象運數,形神一體,氣為一元」的思維模式。中醫藥學的原創思維以直觀綜合的整體思維為主線,以「氣—陰陽—五行」的象數模型思維為基礎,以恒動變易思維為把握,以追求中和平衡思維為目的。九種體質的研究為中醫的原創性思想理念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孫光榮老師講課時中氣十足,擲地有聲,深刻地闡述中醫經典的重要性,「誦讀比明彰」的方法,以中醫的哲學觀「天人合一」闡述「形神合一」的辯證思維,從經典到臨床,以「氣-陰陽-五行」調理變易,信手拈來,他的講課中就如何研修經典;如何用經典指導臨床;如何用博學的中華文化(包括儒釋道),真正做到學富五車;如何引用經典;如何使自己在講述具有三度(高度、寬度、深度),既有根又有魂,又能與時俱進的中醫藥。
國醫大師張大寧,集古人名方,結合充分的「中醫腎病」臨床經驗環環相扣,我慢慢體味著中藥:1)黃芪,補藥之首;2)川穹,活血化瘀行氣,生新血;3)附子,雖然療效好,但有毒,是回陽救逆之藥,它的藥量一定要選擇好;4)大黃,是精彩之藥,它推陳致新,安和五臟的功效;5)雷公藤,可以治風濕,但有毒傷肝,可適量加上五味子。另外,我還學習了《玉屏風散》,《人參附子湯》,《真武湯》,《五苓散》。《五苓散》出自《傷寒論》,主要功效是利水滲濕,溫陽化氣,它由豬苓、茯苓、白術、澤瀉、桂枝組成,五苓散治太陽腑,白術澤瀉豬苓茯,桂枝化氣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飲除。
我雖然沒有師兄們有那麼多的臨床經驗,但我可以積少成多,隨著大師們的精湛演講之中,我要記住這些經過時間考驗的中醫名方。大師們的情懷,夯實的理論功底,豐富的臨床經驗,語重心長的話語,為後生開辟了一條振興中醫藥學事業的康莊大道。
徐建國院士的主動應對新發傳染病策略反向病原學。首先我覺得,一般來說,當傳染病發生之後,我們才去研究它是如何發生的,再找到應對它的策略。而反向病原學,其實是從一個逆向思維,比如說有突發事件發生,會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傳染病,它也許是從環境、水、空氣及微生物極端事件的發生,也可能會再出現一個新的病原體,這樣的角度去出發,去研究。院士不斷在研究人類與動物關係,人類與自然關係,人類與病毒關係,它是從一個被動的病原到主動的事件發生。
我覺得首先這種研究的方法,應該是非常值得學習的,因為有一句話說:順成人,逆成仙,逆則聖,也就是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既然要解決一個事物,就要追根尋源,一直尋到這個事物的發生。
所以,徐院士的思維方式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從這個觀點上進一步的思考,我們的治療醫學向健康醫學轉變,也就是說我們的現代醫學,逐步的在傳染病、慢病以及社會的一些疾病當中,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應對方式,就是從現在的功能醫學,在細胞組學、蛋白組學、代謝組學、細菌組學等各組學中去發現人們整體的平衡,自我平衡系統,這樣的話是不是能夠可以形成我們主動健康的模式?
叢兵院士的AI與big data與醫學研究,現在醫學的發展,AI技術加上中醫學是不是可以破解中醫學,可以為未來世界,未來醫學能夠提供更有意義的數據支撐,科學的範式從實驗科學、理論科學到計算機科學,到數據密集驅動,特別是在第三個人腦加電腦,其實是人腦為主角的模擬仿真科學,到現在的數據密集驅動及電腦加人腦,其實電腦是主角,是否為我們的未來中醫學能夠提供大量的數據分析?
為我們中醫藥解決三大科學問題,能夠起到積極的幫助。西方人其實也在積極的研究我們的中醫學的角度,它分成細胞基因組學,蛋白組學,代謝組學,消化組學,利用密集計算機的雲計算,利用AI編碼解構全息的生命科學。
「王琦書院」的學習經歷飽滿而充實,使我最感動的是王琦老師在上課期間,一直聽課、講課、評課,從早晨九點到晚上六點始終如一在課堂上親力親為,每次恩師的點評,都是畫龍點睛,最華彩的樂章。感謝王琦老師、徐建國院士、叢斌院士、高天明院士、孫光榮大師、張大寧大師在如此盛宴中,他們星光燦爛,照亮了我們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