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蘇素
在健康知識十分普及的今天,大家都知道固執或容易生氣會影響健康。不過改變態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甚至很多人懷疑,性格是先天的,思想頑固的人真的可以改變過來嗎?
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關鍵是本人的決心有多大,或者說動機有多強。
改變習慣或改變待人處事的反應從來都不容易,我建議最好由價值觀著手。你是為了某個目標而去改變,這個目標就是你要得到的價值,它可以令你不惜離開已習慣的舒適圈 (comfort zone) 或捨棄目前的選擇去取而代之。
在我輔導的個案裡,有一個目標佔上最大的比例,這就是身體健康。
執著破壞健康
許多人不是不知道問題,只是要等到身體出了毛病才肯去正視,好像肩痛、背痛、胃痛、失眠、精神緊張,這些雖不是致命疾病,但都令人相當困擾,在威脅健康的情況才不得不去改變生活態度,這裡可以說一下林先生的個案。
林先生是一位中學教師,也是研究歷史的學者。他做事追求完美,而且不怕勞累,勤奮過人。當同事們因教務繁重大感吃不消的時候,他卻提出重新編訂講義和教學活動,當別人還未把編排弄清楚,他已經開始工作了,這使所有人都感到很大的壓力。
「我是盡責做好本份,難道努力工作有錯嗎?」林先生說得理直氣壯。
「沒有錯,但是在群體工作中,自己太超前,失去了合作的節拍,這不是理想的效果吧?」我提醒他工作不止是一個人的事,合作需要同步。
其實,就算是一個人的工作也要適度。
林先生教學之餘還要寫研究論文,常常因為投入研究而推遲吃飯的時間,又因為經常寫到夜半三更,大腦太活躍,上床無法放鬆入睡。他說可以忍受身體小小的不適,但無法忍受打斷思路,然後重新組織思維那樣的「浪費」時間,總之,他忽略身體需要而只把心力集中到他要完成的事情上,身體最終以疼痛向他發出警告訊息,讓他必須正視健康的問題。
當半夜醒來,腰背痛得無法再睡,吃藥治標不治本,醫生表示須從放鬆生活節奏來鬆弛精神的時候,林先生不得不放慢工作步伐了。他學氣功、跑步、伸展運動,以運動調節身心,把原本過度放大的工作或學術價值重新檢視,與健康、人際關係、生活樂趣取得平衡。今天的林先生已不再是工作狂,他跟家人和同事的關係改善了,還為了和兒子一同參加馬拉松比賽,積極準備呢。
執著撕裂人際關係
在維護健康之外,改善人際關係是另一個令人改變態度的原因。人際關係之所以緊張皆因一方的做法不能滿足另一方的要求。事無大小,就以許先生和許太太為例吧。
用許太太的話來說,許先生是一個很有要求的人。他要求拉窗簾時要把簾子完全拉上,以及把簾子的綁帶扣好。進屋時不要把鞋子丟在地上,鞋子必須在鞋架上整齊放好。用過的杯子和餐具必須馬上清洗,不可擱置於洗碗盆裡。一次許先生發現洗碗盆中有一雙停留過夜的筷子,就大發雷霆,與太太吵到差點兒離婚收場。
「我要求做事有手尾,這樣有錯嗎?」許先生說得理直氣壯。
「沒有錯,但是有手尾的方式有很多種,你太太做不到你的方式,你可以把方式改變一下嗎?」
許先生聽明白要改變的其實是他的要求,不然一定會引致關係破裂。到底婚姻關係重要,還是生活瑣事用合意的方式處理更為重要呢?
另一種常見的關係衝突源於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從父母的角度看,當然認為自己的經驗和知識比子女豐富,為他們好才要求他們聽從自己的意見,於是在學習方法、升學選科,以至工作選擇上給予種種指示,而一旦發覺子女的反應不似預期,就不自覺以強硬態度脅迫,殊不知子女受到壓力就把不滿表現到說話和行動上,令父母感到子女反叛或少不更事而擺出更強硬的姿態,於是脅迫與反抗不斷循環,也不斷為關係帶來衝擊,使親情撕裂。
面對這一種情況,父母適宜先劃下底線,無論子女的選擇,或自己與子女的關係,如果會發生最壞的情況,自己可以接受怎樣的後果。
認清價值,放下執著
我們總在承受後果的時候才去悔不當初,所以,與其等到把身體捱壞了、讓關係撕裂了才去補救,不如及早權衡輕重,改變自己的態度。
改變是為了維護你的價值,無論是保持健康、維繫親密關係,或任何你珍視的東西,一旦認清目標,原來的堅持都變得無關重要,是時候把執著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