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有鵬
隨著氣候越來越來越涼,冬季養生尤為重要。我們可以通過飲食、睡眠、運動、膳食調理、針灸等手段來到達冬季保健養生的效果。
冬季養生藏與補
冬季養生最大的原則就是養陰,陰養好的同時,也要把陰中的陽藏好。冬季是我們身體藏匿精氣的時節,我們要特別注意以及冬季的保健和養生。在冬季把養生做好了,相當於為來年春天機體的生機勃發做好準備。
冬季要有規律的作息,有足夠的睡眠時間。也要注意冬季裡的保暖,如果衣著單薄,溫度過低,會容易損耗陽氣,導致容易感冒生病。冬日裡還要注意加強運動,但不要過量,以微微出汗為宜。
冬季飲食要多吃溫補的食物,如雞肉、羊肉、牛肉、山藥、栗子、核桃等。也可多吃黑色食物,如黑芝麻、黑豆、黑木耳等。適量進食黑色食物可以起到補養腎氣、生津潤肺的作用。平常要少吃酸冷寒涼的食物,過於辛辣熱性的食品也要少吃,以免助長身體內的「內火」。冬季裡除了注意作息、多做運動、多吃溫補食物以外,還要注意調養情志,要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保持身心舒暢。不要讓多霧陰霾的天氣影響情緒,鬱積不良的情緒,不能及時疏通會危害身體的健康,甚至會引發疾病。所以保持身心愉快也是冬日養生的重要一環。
常灸不易生病
中醫認為常灸不易生病,冬季養生常灸七個穴位: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內關,三陰交,陽陵泉。常灸以上七個穴位,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強體質,保健養生少生病。
濕氣重的人可以針灸陰陵泉,此穴為除濕的首選要穴。
開四關的功效,可以行氣止痛,疏肝解鬱,排寒除濕,治療全身疼痛。氣血虛弱的人都可以採用此針活,先針右側合谷、太沖,再針左側太沖,合谷。
另外也可用金針王樂亭的針法,氣血雙補,即三陰三陽。針內關合谷,曲池。下肢取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
灸以下可穴位的功效簡介:
足三里穴為胃經的合穴,調整足三里即調整脾胃。主治: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祛風化濕,通經活絡。適用於腸胃功能低下,消化不良、便秘、腹瀉、腸鳴。
委中穴:主治疏經活絡,祛風除濕,強健腰膝,適用於腰背疼痛、屈伸不利、腰肌勞損、膝關節炎。
列缺穴:主治頭痛,項強,咽喉腫痛,口眼歪斜,牙痛。
合谷穴:主治頭痛,牙痛,痄腮,咽喉腫痛,便秘,面神經麻痹,口眼歪斜。
內關穴:主治心悸,胸痛,胃痛,嘔吐,呃逆,失眠,中風,偏癱,偏頭痛,頭痛,肋間神經痛,呃逆,腹瀉。
三陰交:主治調和氣血,通經活絡,健脾和胃,消穀化食,調理止痛,月經不調,帶下,痛經閉經,小便不利,失眠健忘,為重要的保健穴。
陽陵泉:清利肝膽,疏筋活絡,下肢疼痛,麻木,膝關節炎。
以上七個穴位可以艾灸,推拿,指壓,刮痧自行保健,安全且易操作。
冬季養生保健知識以心理為主,由於氣候變化會導至心性失衡,所以應注意作息,飲食的規律。
從傳統的醫學角度來看,冬天寒冷,身體的新陳代謝處於低活動期,應該少吃,少動,保暖,多睡,儘量少出汗。用針灸的方法來作為養生保健不失為一好方法。
針是針刺,灸是艾灸,統稱針灸。
針刺的功效:
一、疏通經絡:可使瘀阻的經絡通暢而發揮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針刺最基本的最直接的治療作用。
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運行氣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經絡不通,氣血運行受阻,醫院床表現為疼痛、麻木、腫脹等症狀。
用針刺或放血的方法使經絡通暢,氣血運行正常。
二、調和陰陽、使人的抗體從陰陽失衡的狀態向平衡狀態改善,是針灸治療的最終目的。總體上可歸納為陰陽失衡。針灸調和陰陽的方法是通過改善經絡陰陽屬性,經穴配伍和針刺手法完成。
三、扶正祛邪:可以扶助機體正氣及驅除病邪。疾病的發生及轉化的過程,就是正邪相爭的過程。
灸法的功效
艾灸點燃熏灼穴位,溫經通絡,升陽舉陷,行氣活血,去寒除濕,消腫散結,回陽救逆。並可用於保健,對慢性虛弱性疾病和風、寒、濕邪為患的症狀尤為適宜。
針灸是冬季養生保健的好方法,應大力推廣,惠及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