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博
中國武術和中國國學歷史悠久,是中國文化的國粹,深受國人的喜愛,也越來越越受到眾多國家和地區人民的青睞!少林、武當、峨眉、太極等精英人才輩出。道家文化、儒家文化、紅學文化、養生文化等在世界文明中綻放璀璨光彩!
衣食住行,國學之首。強食弱肉,世間之行。學以致用,學而不用不如不學。學而不能用,不成為學而誤。文字,以作記載,而不能以學者為生以立國。
我個人認為,應該將武術歸類為國學!真正能承傳的是其中所蘊含的儒釋道的思想,不只是術而已!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這「功」就是思想,就是文化,就是內涵!
2010年北京首屆世界武搏運動會武,中國隊在武術項目獎牌榜上穩居第一,共摘得3枚套路金牌和4枚散打金牌。在「武搏會」熱熱鬧鬧弘揚中華武術的背後,是中國武術競技力的缺乏,事實上,就競技力來說,中國武術不僅不是世界第一,甚至一直處於落後的地位,在世界級的格鬥競技場上,不僅很少出現中國功夫的身影,即便有一些也是整體成績慘淡。這背後是文藝作品的放大化,體制限制以及超越現實的自尊心作祟。
武俠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反映國人對擁有武力的渴盼,經力量孱弱而欲望發達的文人的想象發揮,結合同樣是源遠流長的神秘主義,創造了一個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武俠世界。通過從王度廬、平江不肖生到金庸、梁羽生、古龍等經典作家的描述,一代代下來,縱然武術沒有那麼神奇,但肯定威力無限的思想意識不知不覺在國人心中紮根。使中國武術在世人心中陷入了誤區,而未能真正冷靜而客觀地了解中國武術!
中國武術具有哲理性,技擊性、健身性、娛樂性等文化特徵,並與世界體育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同時,它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對大眾體育、哲學、美學、醫學、語言、文化藝術等世界體育文化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逐步形成獨立的、龐大的文化體系——武術文化。
事實證明,武術是最能適應人類發展趨勢的,從而也容易成為世界人民熱烈追求的未來體育文化。武術推向世界的先決條件已經具備,武術走向國際化已成為發展趨勢。
為了加快武術走向世界,建議采取如下的措施:
1.把武術納入完善的正規教育體系 ,武術的文化特性是使它自古流傳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而任何一種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都離不開教育。要想使中國武術真正走向世界,就非把武術納入完善的正規教育體系不可。我國雖已從60年代開始,就把武術列入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但實踐並不成功,武術教育很不健全,甚至落空。究其原因,主要是武術在學校體育的地位很低,武術師資嚴重不足。為了扭轉這種落後狀態,首先要確立武術相應的地位,把武術作為受教育者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張博与泰拳大師播求
其次要樹立武術教育的長遠目標:第一步是使武術成為國家的體育文化體系,逐步把武術納入完善的正規教育體系,成為大、中、小學和軍事訓練必不可少的體育內容,使每個學生和每個戰士都懂得武術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第二步是逐步使武術成為國際的體育文化體系,大力推廣武術,使它成為中華民族走向世界、向奧運會貢獻的第一個體育項目。還有,要採取各種有效措施來加強武術教育。例如採用多種形式辦學來大力培訓武術師資,適當增加武術教學時數和改革武術教學內容,創辦高等武術院系,加強學校武術研究等等。
2.切實做好國內各項基礎工作武術走向世界,國內是基礎。我們要認真貫徹國家體委《關於加強武術工作的決定》 ,努力做到「武術技術要規範化、武術理論要科學化、武術活動要社會化」。
3.套路運動與技擊運動同時並舉。套路演練、技術格鬥這兩種武術運動形式都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都應繼承和發展。中國武術今後的發展,應採取套路運動與技擊運動同時並舉的方針,在積極發展套路形式的同時,加強技擊格鬥的研究,走國內普及、國際推廣的道路。在武術散手、推手等對抗性項目中,許多武術格鬥的技擊方法還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今後應在技術傳統化、規則合理化,器材服裝民族化等方面進一步完善,以能早日列入奧運會或世界運動會的競賽項目。武術套路形式的今後發展,則應努力做到:動作套路規範化、理論科學化、訓練系統化、競賽制度化。
4.通過多種辦法大力推廣武術。武術源於中國,屬於世界,武術要走向世界還需要一個推廣過程。今後要利用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多種方位、多種層次,大力推廣中國武術,傳播中國的聲音與文明。例如舉辦各種武術節、比賽、培訓班,派遣優秀運動隊在國內外巡回表演,優秀教練員外出講學、指導,以及報刊、圖書、廣播、影視、聲像等傳播媒介進行宣傳、推廣武術。
結語:中國武術紮根於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的土壤中,幾千年來一直發展延續,結出了累累碩果。時代的腳步進入21世紀,中國武術也應以全新的面貌,走出中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