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洪洋 圖 朱峰
簡說中華扇子歷史
扇子的種類繁多,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製扇技藝有江蘇蘇州檀香扇浙江杭州王星記扇子、重慶榮昌折扇、四川自貢龔扇、廣東新會葵扇、浙江湖州羽毛扇。 日本則有檜扇、蝙蝠扇。
華夏文明的宋朝以前稱扇子,都指「團扇」,又稱宮扇、紈扇,其型圓而有柄,代表著團圓友善、吉祥如意。王昌齡《長信怨》詩:「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如此,團扇因其圓潤的造型,更多為多愁善感的女性所鐘愛。
折扇又名「撒扇」、「紙扇」、「繖扇」、「掐扇」、「摺迭扇」、「摺疊扇」、「聚頭扇」、「聚骨扇」、「櫂子扇」、「旋風扇」、「緊頭扇」。是一種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韌紙或綾絹做扇面的能折疊的扇子;用時須撒開,成半規形,聚頭散尾。折扇,初名腰扇,濫觴於漢末,曾是王公大人的寵物。晉代,腰扇又稱為疊扇,已成為上流社會男女通用的驅暑器具。
折扇出現以來,因其爽直造型和開合之法,一直以來是皇家貴胄、文人雅士之鐘愛,不僅可以提高格調,也可以文墨交流,還可以作為互贈之禮,增進感情,當然,最為直接的還是收納自如,便捷取風以求涼爽。
宋代胡三省在《資治通鑒音注》中說:《南齊書.劉祥傳》中「司徒褚彥回入朝,以腰扇遮日」的腰扇,「佩之於腰,今謂之折疊扇」。可見折疊扇在晉朝已經製造出來了。 折扇是人類文化和智慧的結晶,其中尤以「湘妃竹扇」最為考究貴氣,是愛扇之人的必求之物。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折扇生產國和出口國,銷往許多國家,「湘妃竹扇」更是其中上品。
明、清以來,扇子日益成為彰顯主人文化修養和生活品味的必需品,品質高貴的扇子在一些場合成為精致禮品,尤以從事文化藝術者更對扇子情有獨鐘,扇子不僅再是一個扇風的物件,還作為道具被用於舞台表演。
價格不菲的扇子作品
匠心獨具 「扇」行天下
韓立冬1979年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這位年輕的製扇大師從小受就顯露出動手製作的藝術天分,20多歲時接觸折扇製作工藝,受其中的文化影響,並癡迷其中,多年遍訪大師名家,2012年在蘇式製扇大師徐義林先生的親身指導下,從各類經典扇譜中汲取折扇製作技藝之古法,結合自己的天賦和勤奮,潛心研究,逐漸形成自己的製作技藝和風格,並以製「湘妃竹扇」而聞名京城。
湘妃竹又稱「斑竹」,傳說,舜帝的第二個妃子聽聞舜帝去世,眼淚落在竹子上形成斑點,故名為「斑竹」,有詩讚曰:「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韓立冬介紹:製扇技藝是集雕刻、繪畫、書法、編結、裝裱、髹漆等多種工藝為一體的綜合性傳統手工技藝,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中折扇的扇骨以湘妃竹、棕竹、烏木為上,有的飾以竹刻並把中國傳統吉祥圖案融入造型之中。折扇形製中最經典最傳統的樣式為「方頭直式」折扇,簡潔、大方、端莊,整體線條流暢,製作非常考究。
韓立冬傳播扇子文化
精美的湘妃竹片
製作扇子時,韓立冬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在造型上力求創新。在用料上十分考究,精挑細選合適的材質,能用老料的從不用新料,他的作品堅韌挺拔,其特點是打磨細膩,造型新穎,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
韓立冬製作的「湘妃竹折扇」被評書大師劉蘭芳先生收藏,作品還被公安大學教授王大偉、藝術家李金斗、馬維福、劉洪沂、王玥波、方清平、劉惠、李立群、馬文斌、淳一、楊子華、宋運成、于又川等眾多社會各界知名人士收藏,其作品在北京和平門全聚德烤鴨店長期展覽,「金玉元寶玉竹折扇」被京彩瓷博物館收藏。
當今一眾文化藝術界知名人士紛紛表示,韓立冬的作品不僅工藝古樸,沿襲了傳統工藝的精髓,同時在細節上不拘泥、不守舊,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其作品深受國內外機構和藏家喜愛,被譽為「新一代折扇領軍人物」。
2013年,作為製扇工藝傳人,韓立冬開始長期積極從事慈善事業,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密雲醫院、鼓樓養老院等機構長期授課,傳播製扇技法,被北京社會工作與志願服務促進會聘請為文化大使,並被授予志願服務特別貢獻獎。
曲藝界、演藝界名家馬維福先生對韓立冬的評價是:韓立冬是傳統文化技藝的承傳人,是一位懂得珍惜華夏文化精品,並投身於廝的繼承者,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我們優秀的非遺文化能夠承襲給後世的希望。
作為傳統文化和匠人心境堅定的承傳者,製作了限量精品折扇的韓立冬更希望自己是一位「治扇」者,他向記者表示,希望對中國折扇製作技藝承襲、研究,奉獻身心,更希望將扇子這個東方文化的代表之一,推廣到世界各地,以展現其毋庸置疑的魅力。
馬維福先生參觀工作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