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曾說過“任何人都會生氣,但要能適時地用合適的方式對適當的對象恰如其分地生氣,可就難上加難。”達爾文在1827年寫過一本書《人與動物的情感表達》,書中提及情緒可協助人及動物適應環境。我們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由情緒主導,但現今的教育有否引導學生認識情緒的重要性,並妥善疏導呢?

香港青年協會全健思維中心曾於2017年8月28日公布“情緒教育教師意向調查”,超過400名受訪中、小學老師中有逾六成認為,目前的情緒教育不足。新學年開學不到兩個月,本港已接連發生10宗學生懷疑輕生個案。據香港大學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香港自殺率自2020年起出現上升趨勢,去年15至24歲的青少年自殺率創歷史新高。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分析,年輕人自殺率急升源於疫情以及社會層面等因素,令年輕人感到“強烈無望感”。他又表示新學年開學後出現學生自殺個案,呼籲社會關注年輕人情緒問題。
陳國齡醫生(左)與林泳施校長(右)老師是學生的同行者,若能夠給予老師專業培訓,及早識別受情緒困擾的年青人,或許可以避免悲劇。作為瑪利灣學校校長,筆者的其中一個工作重點是照顧有嚴重行為及情緒困擾的學生,透過情緒教育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和平理性的方法解決問題。過去三年,筆者與多位精神健康權威,合作策劃並推出多元化的精神健康教育先導計劃。
因應現時香港學界面對的困難,我們將於2023年12月開始,聯同瑪麗醫院及葵涌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顧問醫生,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陳國齡醫生、精神專業聯盟丁錫全醫生及心理治療師,與教育局合作,為學校、校長、老師及家長提供培訓工作坊、講座及到校個案支援(即時危機介入和深入輔導服務)。以上活動為先導計劃,由教聯會副主席林泳施校長作為召集人,期待能集結更多資源及專家,將專業支援推廣到全港各區學校。最終實現協助盡可能多的教職員與家長,及早識別及支援高危學生、掌握應對高危學生的技巧等終極目標。同時,我們亦會盡力為最有需要的學校及單位提供發展性的支援課程,例如培養堅韌青少年(孩子),及與青少年溝通技巧等。
心理治療師丁錫全醫生我們期望令大眾明白,情緒沒有好壞之分,重點在於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學會表達情感,進而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及行為。過去多年的工作令我們觀察到,有青少年因情緒受困,生活變得舉步為艱。有些個案更影響學業、工作及社交。我們希望協助老師幫助青少年認識、察覺自己的情緒、學會表達情感及管理自己的情緒,進而引導青少年明白別人的情緒、改善溝通技巧及人際關係。能夠察覺自己及別人的情緒,是重要的軟實力,能夠適時、適當地表達情感是與别人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礎。

或許您會問,既然情緒無好壞之分,為何不同人對相同事物的反應會不同呢?歸根究底,我們的情緒反應及行為皆受過去的經歷影響。我們對身邊事物有屬於自己的主觀感受,便主導我們怎樣解讀他人的行為動機。久而久之,這“解讀機制”形成一種行為模式。這些感受導致我們產生自發的生理反應。
各人在面對壓力時,出於不同文化、家庭背景的自身經歷對責任、選擇有一套自己的詮釋,加上現實、別人,以至自己眼中的自己存在差異,最終表達出來的,就是各人不同的行為或回應我們希望透過講座、工作坊和到校支援等形式,裝備學校的教職員及家長,使他們掌握適當的技巧,引導學生學會處理因自身經驗帶來的感受。無論是憂傷、恐懼、憤怒、羞恥、憎惡或喜悅。任何情緒過於波動,都可能使我們被操控或困在其中。我們希望與青少年同行並進,與他們一起親手打造開啟自己心靈的鑰匙,從而學懂逆境之中如何自處。您願意與我們同行嗎?

(原文載於《知識》12月刊“生涯規劃”欄目,撰文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瑪利灣學校林泳施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