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化是香港面臨的其中一個重大挑戰。根據特區政府統計處今年8月發表的《香港人口推算2022-2046》報告,65歲及以上老年人佔比將由2021年年中的20%增加至2046年年中的36%。由於土地資源有限,香港養老及醫療設施無法滿足持續擴大的需求,也讓跨境醫養的議題越來越受到關注。
近年來,大灣區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速,但受限於“跨境福利可攜性”的政策涉及兩地政府和市民,跨境安老的問題始終有待粵港勞福及粵港醫衛專班在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前提下尋求突破。
就此,筆者在11月29日的立法會會議上提出以下3項建議。
第一,檢視及改進福建計劃/廣東計劃
現時,香港公共福利金計劃下設有福建計劃及廣東計劃兩項長者福利政策,符合資格的長者無須每年返港,只要在每一個付款年度內居住在福建或廣東滿60天,便可領取全年津貼。
兩項計劃的領款安排是由特區政府直接轉帳至受惠人指定的香港帳戶而非內地戶口,對受惠人來說甚為不便。特區政府指出,曾與香港各主要銀行探討,確認是由於內地法規限制,因此未能進行跨境自動轉帳。
其實,特區政府既然已允許受惠人免受居港要求的限制,更應該完善計劃細節,打通領款安排的“最後一公里”。筆者認為兩地政府及監管和金融機構可以研究通過制定執行指引的方式,在受惠長者的授權及同意下,完善計劃的領款規定,助力港幣與人民幣之間的兌換安排,讓有關津貼可直接轉帳至受惠人的內地戶口,為長者提供貼心便利。
第二,完善長者醫療券計劃的跨境使用
特區政府於2015年10月6日推出“長者醫療券計劃”,允許合資格的香港長者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使用醫療券,亦於2023年4月17日起,將醫療券的使用範圍擴展至該院外設的華為荔枝苑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然而,實質上長者醫療券計劃的境外適用地仍然只限於深圳,對於身處內地其他省市的香港長者來講,仍有很大的不便。
樂見《施政報告》已提及把長者醫療券計劃擴大至港人於大灣區常住的5個點,期待粵港專班於2024年內落實這項利民措施。
此外,有意見認為應讓北上養老的港人使用醫療券購買內地醫保,筆者認同所有有助於提高醫療福利可攜性的措施都值得探討,不過應按照互利共贏的原則,通過兩地專班研究是否有穩固的基礎進行相關政策措施。
第三,構建醫療及安老數據平台
今年8月底,我跟隨福利事務委員會參觀了廣州市為老服務綜合信息管理平台,以大數據精準掌握每位長者的現況(不論是居家養老、頤養院養老、住院期間),對於每位長者的照顧級別、評估情況、補貼情況、殘疾情況、服務情況、家人狀況及聯繫方式等均一目了然,並同時強調“私隱”的保障,值得特區政府借鑒。
期望粵港加快推進今年5月與廣東省民政廳簽署的《關於共同推進粵港兩地養老合作的備忘錄》,同時配合《施政報告》中提及的以醫療先行先試,推動大灣區內的數據跨境流動,搭建區域數據平台,在保護“個人資料私隱”和網絡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兩地醫療數據資源共享,使內地就診的香港市民在回港後仍可讀取相關醫療數據。
最後,樂見我在今年4月17日的特別財委會上提出的,把《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擴展至其他大灣區內由內地機構營運的安老院的建議得到落實。繼《施政報告》指出會探討明年把計劃擴展至由內地機構營辦的指定安老院後,11月17日廣東省民政廳與勞工及福利局簽署了擴展《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合作意向書,雙方同意於大灣區內雙方共同指定的內地城市,共同選取由內地機構營辦的養老機構參與《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接下來,期望兩地政府在規則銜接上做好准入及監管制度的安排,進一步推動粵港兩地養老服務領域的交流合作與優勢互補。
期待特區政府持續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與家屬和社會各界共同攜手,讓“老有所屬﹑老有所養﹑老有所為”的生活更安康、更舒適、更幸福。
https://minio.bau.com.hk/zjsp/9CKnNu9cGNR81Mhrx43EpBjhBqPz8bzh.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人口老化是香港面臨的其中一個重大挑戰。根據特區政府統計處今年8月發表的《香港人口推算2022-2046》報告,65歲及以上老年人佔比將由2021年年中的20%增加至2046年年中的36%。由於土地資源有限,香港養老及醫療設施無法滿足持續擴大的需求,也讓跨境醫養的議題越來越受到關注。
近年來,大灣區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速,但受限於“跨境福利可攜性”的政策涉及兩地政府和市民,跨境安老的問題始終有待粵港勞福及粵港醫衛專班在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前提下尋求突破。
就此,筆者在11月29日的立法會會議上提出以下3項建議。
第一,檢視及改進福建計劃/廣東計劃
現時,香港公共福利金計劃下設有福建計劃及廣東計劃兩項長者福利政策,符合資格的長者無須每年返港,只要在每一個付款年度內居住在福建或廣東滿60天,便可領取全年津貼。
兩項計劃的領款安排是由特區政府直接轉帳至受惠人指定的香港帳戶而非內地戶口,對受惠人來說甚為不便。特區政府指出,曾與香港各主要銀行探討,確認是由於內地法規限制,因此未能進行跨境自動轉帳。
其實,特區政府既然已允許受惠人免受居港要求的限制,更應該完善計劃細節,打通領款安排的“最後一公里”。筆者認為兩地政府及監管和金融機構可以研究通過制定執行指引的方式,在受惠長者的授權及同意下,完善計劃的領款規定,助力港幣與人民幣之間的兌換安排,讓有關津貼可直接轉帳至受惠人的內地戶口,為長者提供貼心便利。
第二,完善長者醫療券計劃的跨境使用
特區政府於2015年10月6日推出“長者醫療券計劃”,允許合資格的香港長者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使用醫療券,亦於2023年4月17日起,將醫療券的使用範圍擴展至該院外設的華為荔枝苑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然而,實質上長者醫療券計劃的境外適用地仍然只限於深圳,對於身處內地其他省市的香港長者來講,仍有很大的不便。
樂見《施政報告》已提及把長者醫療券計劃擴大至港人於大灣區常住的5個點,期待粵港專班於2024年內落實這項利民措施。
此外,有意見認為應讓北上養老的港人使用醫療券購買內地醫保,筆者認同所有有助於提高醫療福利可攜性的措施都值得探討,不過應按照互利共贏的原則,通過兩地專班研究是否有穩固的基礎進行相關政策措施。
第三,構建醫療及安老數據平台
今年8月底,我跟隨福利事務委員會參觀了廣州市為老服務綜合信息管理平台,以大數據精準掌握每位長者的現況(不論是居家養老、頤養院養老、住院期間),對於每位長者的照顧級別、評估情況、補貼情況、殘疾情況、服務情況、家人狀況及聯繫方式等均一目了然,並同時強調“私隱”的保障,值得特區政府借鑒。
期望粵港加快推進今年5月與廣東省民政廳簽署的《關於共同推進粵港兩地養老合作的備忘錄》,同時配合《施政報告》中提及的以醫療先行先試,推動大灣區內的數據跨境流動,搭建區域數據平台,在保護“個人資料私隱”和網絡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兩地醫療數據資源共享,使內地就診的香港市民在回港後仍可讀取相關醫療數據。
最後,樂見我在今年4月17日的特別財委會上提出的,把《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擴展至其他大灣區內由內地機構營運的安老院的建議得到落實。繼《施政報告》指出會探討明年把計劃擴展至由內地機構營辦的指定安老院後,11月17日廣東省民政廳與勞工及福利局簽署了擴展《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合作意向書,雙方同意於大灣區內雙方共同指定的內地城市,共同選取由內地機構營辦的養老機構參與《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接下來,期望兩地政府在規則銜接上做好准入及監管制度的安排,進一步推動粵港兩地養老服務領域的交流合作與優勢互補。
期待特區政府持續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與家屬和社會各界共同攜手,讓“老有所屬﹑老有所養﹑老有所為”的生活更安康、更舒適、更幸福。
https://minio.bau.com.hk/zjsp/9CKnNu9cGNR81Mhrx43EpBjhBqPz8bzh.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