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賀 | 寧波大學副教授
香港特區政府實行「兩文三語」語言教育政策,推廣普通話教育取得積極成效。香港青少年是推廣普通話教育的重點群體,應有針對性地開展啟蒙性教育、知識性教育和體驗性教育,構建普通話教育的長效機制。通過學習普通話,增強他們對國家和民族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香港回歸以後,特區政府實行「兩文三語」語言教育政策,課程發展議會公布《普通話科課程綱要(小一至小六)》和《普通話科課程綱要(中一至中五)》規定,自1998年開始,普通話科成為香港中、小學核心課程之一。2002年,課程發展議會編訂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各盡所能·發揮所長(小一至中三)》及《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提出,普通話科為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下其中一門學科。2009年高中學制改變,普通話科課程涵蓋小一至中三。二十多年來,青少年學生接觸普通話的機會越來越多,運用普通話與人溝通的信心日漸增加,能力也有所提升。不過,此前國泰航空乘務員涉嫌語言歧視事件在網絡引起廣泛議論,再次引發社會公眾對香港青少年普通話教育問題的關注。對此,筆者認為需要對普通話教育的內涵進一步厘定,對「母語」「普通話」「粵語」等基本概念進行深入的分析,對香港「兩文三語」語言教育政策進行再思考,以此促進香港青少年普通話教育水平更上一個台階。
香港青少年普通話教育的概念辨析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它是漢民族的共同語,是中國各方言區、各民族之間用以溝通的語言。同時,作為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普通話在國際上是代表中國的官方語言。香港在地域上屬於粵方言區,粵方言和普通話在語音、詞彙、語法上存在一些差異。因此,對於香港青少年普通話的教育與推廣,需要對以下兩組概念予以澄清和辨別。
(一)「母語」與「粵語」
「母語」這個概念一般是相對外族語或外國語而言的,它通常指的是本民族的語言。對青少年來說,「母語」是形成國家認同的核心文化要素。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把「母語」定義為「本族語」。也就是說「母語不僅屬於個人,也是屬於民族的」,「母語依賴於民族語言的認同,母語就是民族語」。
中華民族的主體是漢族,漢族共同使用的民族語言是漢語。據香港特區政府2019年的統計數據,香港本地居民中華裔人士佔總人口比例為93.6%。香港94.9%的人口日常使用語言為漢語,其中廣東話佔比為89.5%,普通話佔比為1.4%,其他漢語方言佔比為4%。使用的漢語方言,除廣東話(粵語)外,還包括福建話(閩語)、客家話、潮州話(屬閩語)、上海話(吳語)、四邑話(屬粵語,包括新會、開平、恩平、台山等)以及其他漢語的地域方言。因此,可以肯定地說,香港居民中絕大多數人的民族屬於漢民族。那麼,有關香港居民的「母語」較為確切的表述應該是:漢語是香港漢族人的母語。
在香港地區,粵語屬於漢語中的一種地域方言,但一種語言中的方言不能被當成「母語」來理解。因此,把「粵語」稱作香港漢族人的「母語」,這沒有正確理解香港漢族人「母語」的含義。因為「母語」中的「語」指的是「語種」,嚴格意義上是指一種語言,而不是指一種語言的地域變體——方言。那麼,如果不用「母語」這個概念,如何理解香港居民使用的「粵語」這種語言的屬性呢?有語言學者為了與「母語」這個概念區別,取用了「方言」中的「言」字,即「母言」來對其進行表述。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香港多數人的母言是粵方言,但其母語仍然應當看作是漢民族共同語」。
(二)「粵語」和「普通話」
香港回歸後推行「兩文三語」的語言政策。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在施政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們的理想,是所有中學畢業生都能夠書寫流暢的中文和英文,並有信心用廣東話、英語和普通話與人溝通。」政府相關的文件表述得也很清楚,「三語」的「語」指的是口語,實際是指香港居民之間口語交流溝通的三種方式。但是,由於一些誤導,在「兩文三語」推導、擴展的演繹過程中產生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甚至把「三語」作為三種不同的語言相提並論,特別是在中小學的語言教學理論的探討中把「普通話」和「粵語」明確地或實際上作為兩種語言來看待,例如在採用教學法上,主張普通話教學應當採用第二語言教學的原則與方法。
對此,我們應該強調,「粵語」和「普通話」不是兩種語言類別,兩者同屬一種語言範疇,那就是漢語言,這是香港中小學在中國語文教育中的原則性問題。不過,兩者在口語表述上存在較大差別,令人質疑這怎麼會是一種語言呢?的確,「粵語」和「普通話」在口語表達形式上的差別巨大是事實,兩者幾乎無法直接進行語義溝通和表達。不過,這種漢語言內部在溝通上的阻隔不是粵語這種地域方言獨有的。中華大地幅員遼闊,通常可以分為幾個大的方言地域,存在多種漢語地域方言,有「吳語」(以上海話為代表)、「湘語」(以長沙話為代表)、「贛語」(以南昌話為代表)、「客家話」(以梅州話為代表)、「閩語」(以福州話和廈門話為代表)、「粵語」(以廣州話為代表)、「北方話」(以北京話為代表)等。各大地域方言之間都是難以溝通的,就是同一種方言內部也有難以通話的情況。雖然粵語在地域上的內部一致性較強,但也存在差異,一些學者把粵語分為五個不同的方言片,香港的粵語屬於「廣府片」。(人們習慣把「粵語」稱作「廣東話」。不過,廣東的方言不僅僅包括粵方言,還有閩方言、客家話等等。因此,使用「粵語」或「粵方言」較為確切些。)
根據以上理解,可以認為「粵語」和「普通話」都是漢語,兩者是現代漢語標準語與漢語方言之間的關係。普通話與粵語相同之處,首先表現在語法上,兩者可以說基本相同,差異儘管可以歸納出若干條,但是很有限,這與學習外國語截然不同。據劉照雄先生在編制《普通話水平測試大綱》過程中的研究分析,普通話與漢語方言「在說法上不同的常用詞語最多不超過29.6%。」而於2004年編制的《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在《普通話與方言詞語對照表》中列出的「廣州話」與普通話對照的常用詞語只有504條,只佔綱要常用詞語表6,595條的7.64%。由此,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儘管有的方言在語音、詞彙、語法幾個方面與普通話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但畢竟是同一種語言的不同方言,它們之間的共同點是主要的。」
香港青少年普通話教育的核心維度
香港《普通話科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2017年修訂)將「聆聽、說話、閱讀和拼寫」作為普通話教學的核心範疇,並強調培養青少年「培養聆聽、說話、朗讀等語言能力,以及自學能力;增進與本科有關的語言知識,以及對中華文化的認識;提高對本科的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三大學習目標。對此,在語言學習的關鍵時期,對香港青少年要「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推進普通話教育工作,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遵循小學、初中、高中學生認知規律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啟蒙性教育、知識性教育和體驗性教育。
(一)小學階段重在開展普通話的啟蒙性教育
由於受到知識經驗和生理成熟程度的限制,小學生的語言認知較為懵懂。因此,小學階段重在進行普通話的啟蒙和引導,通過形象、直觀、生動的活動設計,開啟小學生對普通話的啟蒙性學習。
首先,教師要當好「翻譯」,幫助小學生熟悉、聽懂普通話,引導他們從眾多方言中把普通話區別出來,為學說普通話作好準備。在教學活動中,營造普通話的教學氛圍,並以普通話為主、方言為輔的開展教學活動。在每個教學環節中,以普通話為主要教學用語。根據班裡方言情況依次用方言進行「翻譯」解讀。同時放慢教學速度,儘量使每個小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其次,幫助小學生「聽懂」普通話,培養他們的辨音能力。提供練習發音的機會,並對個別不正確的發音和不到位的音進行重複訓練,從發音部位、發音口型、語感和語義找出弊病,解釋清楚。例如:前鼻音和後鼻音、平舌音和翹舌音,等等。進一步,在「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中融入普通話教育,在升國旗、區旗儀式中設置普通話發言環節。通過這些活動,讓普通話融入小學生校園生活的點點滴滴,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把語言的光芒逐步照進孩子心裡。此外,小學階段應著重使用普通話教授憲法、基本法、國安法常識,講授國家、國籍、民族、公民等概念,講授消防安全、交通規則等小學生應知應會的知識,將普通話的「大道理」和小學生遵守規則的「小道理」相結合,在小學生的心中播下講普通話的種子。
(二)中學階段重在開展普通話的知識性教育
在中學階段,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漸成熟、行為習慣逐步鞏固、理想信念逐漸形成,是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因此,要根據初中生的成長需要和認知能力的發展特點,將普通話教育轉化為鮮活的中國故事,用國家建設的重大成就和先進事跡激勵學生,為學生形成基本的語言判斷和觀點奠定基礎,幫助他們確立正確的成長方向和人生目標。
說普通話貴在堅持,養成習慣非常重要。可以鼓勵初中生通過開展班級活動「每日播報」「晨間新聞」「故事時間」等活動,為他們創設展示自我的機會,讓他們在活動中鍛煉說普通話的能力,同時在學校也組織一些比賽活動,如:普通話演講比賽、古詩詞朗誦比賽等等。通過比賽,促進青少年學說普通話的積極性。與此同時,家長應積極配合學校,為青少年創設一個學說普通話的家庭環境。家長作表率,用普通話與子女交流,並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糾正不正確的發音,讓子女多收看普通話電視節目,閱讀普通話讀物,從而使青少年講普通話的語言習慣得到鞏固。到了高中階段,需要開展普通話的體驗性教育。高中生處於即將成年、步入社會的關鍵時期,他們的普通話水平直接關係著自身未來的發展。從法律意義上看,高中生絕大多數已滿16周歲。基於此,對高中生進行普通話的思辨性教育,通過普通話學習全面認知家庭、教育、勞動等與個人成長和生活相關的權利義務關係顯得十分重要。
香港青少年普通話教育的發展策略
香港中小學階段推進普通話教育具有長期性、基礎性、連續性的特點,要按照「步步高」「步步深」的要求,實施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策略,構建普通話教育系統靈活進教材、生動進課堂、扎實進頭腦的長效機制,實現由理論體系向教材體系、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知識體系向價值體系的轉化。
(一)進課堂:增強普通話教育針對性
要真正提高香港青少年的普通話水平,普通話進課堂發揮著橋樑和紐帶的作用。特區政府教育局、學校與教師應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多樣化探索,提高課程的感染力和實效性,實現由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科學轉化。
第一,以整體性思維構建普通話的協同育人機制。普通話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應協調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建議香港教育主管部門從戰略全局的高度出發,加強頂層設計,積極推動教材編寫、集體備課、教研交流等工作,構建協同育人機制。香港有條件的中小學應積極主動與內地師範院校開展共建活動,推動普通話教育在「大中小學一體化」格局中協同共進。還可以通過普通話教師與歷史、語文等其他學科教師共建「普通話科工作坊」的方式,共同挖掘普通話教育中蘊含的文化、歷史元素,將普通話教育融合於各學科的課程教學之中。
第二,以創新性思維完善普通話教師培養機制。建議通過以下四個方面建立教師培養機制,為高質量的教學提供支持。一是組織香港中小學普通話教師集體備課。中小學普通話教師的專業背景、教學經驗、授課習慣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可以通過校際聯合、專家指導、示範備課等多種形式,提升他們的備課及課堂教學質量。二是鼓勵香港中小學普通話教師到內地培訓、進修、訪學,使他們更好更快地更新知識體系、提高專業素質和教學能力。三是加強學習,使香港中小學普通話教師真正領會普通話教育的精神實質,以教師的理論認知提升學生的認同感。四是加強中文學科背景的師資引進。以事業、獎勵、情感等方式吸引具有中文學科背景的高校畢業生加入香港中小學普通話教師隊伍。
(二)進頭腦:順應普通話教育時代化
只有順應時代趨勢,才能構建起香港中小學階段青少年普通話教育的長效機制,實現由知識體系向價值體系的科學轉化。
第一,健全香港普通話教育保障機制,扎實推進普通話的宣傳普及。首先,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要發揮組織領導作用,為中小學校普通話教育提供師資、教學、管理、質量方面的支援保障。可以邀請內地語文教學名師結對幫扶,評估中小學普通話的教學效果,切實把握學生的語言水平動態,及時對普通話課程進行動態調整。可以考慮籌辦一批普通話宣傳推廣品牌活動,為香港普通話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其次,加強中小學普通話教學科研經費保障。建議教育局、各類教育團体等為教師研究普通話教學提供充足的經費支持,科研基金對中小學普通話教師應給予一定的傾斜,目的是打造研究普通話教育的學術共同體,進一步提升中小學教師的普通話教育水平。最後,建立針對青少年的激勵機制,鼓勵、引導青少年自覺講普通話,對於在課程學習、社會實踐、普通話競賽等方面表現優異的學生給予獎勵。
第二,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優勢,推動香港普通話教育與互聯網深度融合。首先,創作一批以中華文化為主題的普通話教育動漫、微視頻,生動形象地講好中國文化故事,讓青少年在寓教於樂中學習普通話。其次,鼓勵學生以普通話在短視頻平台進行互動,專家學者也以普通話向學生講解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再次,打造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宣傳普通話新媒體平台,形成學習普通話的良好氛圍。通過這些平台及時提供客觀真實的內容與評述,抓住青少年崇尚創新、思維活躍、追求個性的特點,讓他們愛聽、想聽和敢講普通話。最後,運用大數據技術,精準捕捉青少年關注的語言熱點、興趣點,潛移默化地開展普通話的宣傳、教育工作,推動普通話學習入耳、入腦、入心、入行。
二十大報告指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日益提高,中文的國際地位日益重要,香港青少年普通話教育的發展亦備受重視。因此,在香港「由治及興」的新發展階段,大力推廣普通話的學習與教育勢在必行,用普通話作為香港學校的教學語言,不斷完善《普通話科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等工作指引,使香港青少年從小養成熱愛、學習、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從而進一步增強他們對國家和民族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3年11-12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28/zh4eP8EMTpqXAFC9ZeEog5YbsVmqMdkBhLX.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