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樂 | 暨南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研究員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國家推動下成果豐碩,未來如何走向更具可持續性的長遠發展?作者提出以下建議:從制度上打破當前存在的多重區隔現象,增強灣區內部流動性;堅持大灣區內以創新科技為中心及其上下游產業鏈價值鏈的共建共管共用;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鞏固提升港澳獨特優勢;以「一帶一路」倡議為突破口,積極參與世界經濟發展和國際社會治理。
從長時段和發展角度看,作為一個整體概念的「粵港澳大灣區」大致經歷了區域地理單元、歷史文化聯動、戰略規劃牽引三大階段,三階段既有較為明晰的時間節點區隔,更有三重資源稟賦匯集、交融與持續作用。因此,影響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質量的至少有三大因素:一是地理層面的,包括交通設施、要素流動及空間功能布局等;二是歷史文化層面的,包括文化、心理、泛制度性要素等;三是戰略規劃層面,包括戰略規劃、法律法規、政策措施等規制性要素。相對而言,地理因素最為穩定也最易改變,文化因素最為含蓄持久,而戰略規劃則因源自政府而容易產生密集式發布和立竿見影式的效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立足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結合世界和中國發展趨勢,從全國層面加大布局和戰略統籌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區域發展。特別是在「一國兩制」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上升為黨的基本方略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家戰略規劃的重要性、緊迫性進一步凸顯。2019年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以及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國家級區域發展規劃接連密集出台,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迅速從自由市場狀態進入到國家戰略引領階段,並不斷取得豐碩成果。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日新月異,但也存在一些易受忽視而又可能產生深遠影響的關鍵性問題,這裡提出來以引起重視和改進。
確保流動性:制定實施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法律法規政策措施
依照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粵港澳發展實際,各種要素(尤其是人)能否實現完全自由暢通的流動性,將是多元異質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前提。而現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交流合作的一個基本事實是,依然存在著法定且難以改變的邊境區隔、法律區隔、政策區隔、人員區隔等,雖然灣區內某些重點部位在這些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多重大突破,但是並沒有改變基座的區隔架構,依然存在「區隔意識」「本位意識」「我主他輔意識」等,從而僅形成某些點線面的流動性,而不是一體化社會的整體流動性。
這種多重區隔現象是需要被打破的。2019年2月出台的《綱要》明確了這一思路,並且給出了可資遵循的路徑,即粵港澳三地政府都要堅持「一國兩制」原則,並且共同推動制定實施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法律法規政策措施。只有粵港澳三地奉行同一性規則,才能打破各種區隔性,實現以人為中心的各種要素的自由流動。
《綱要》在前言中開篇破題,指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這就給大灣區建設定了性:一方面點明大灣區建設可以被視為「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另一方面也隱晦透露要通過這一「一國兩制」新實踐推動新時代國家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總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實踐的基本指向或核心性意向,就是堅持「一國兩制」原則、推動「一國兩制」新實踐。這一理念和實踐,絕不是僅限於香港、澳門兩個特區,而是要躍出港澳、輻射到廣東的9個城市。
在《綱要》第二章「總體要求」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指導思想就要求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堅持新發展理念,充分認識和利用「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港澳獨特優勢和廣東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優勢等。
《綱要》規定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所堅持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兩大內容,一是堅持新發展理念,即「創新驅動,改革引領」「協調發展,統籌兼顧」「綠色發展,保護生態」「開放合作,互利共贏」「共享發展,改善民生」;二是堅持「一國兩制」,依法辦事。具體要求把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有機結合起來,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把維護中央的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尊崇法治,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把國家所需和港澳所長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市場化機制的作用,促進粵港澳優勢互補,實現共同發展。
確保創新性:堅持以創新科技為中心及其上下游產業鏈價值鏈的
共建共管共用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兩大發展維度:一是不斷提升大灣區國際競爭力和開拓國際合作空間;二是不斷提升以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為中心的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而這些都必須以創新科技為基礎,因此粵港澳大灣區構建了以香港、深圳、廣州、澳門等4市為核心的創新科技發展廊帶。
粵港澳大灣區肩負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大使命,香港、深圳、廣州等核心城市都作了科創中心的規劃和布局,國家在相關地區也部署了不同科技平台和項目。這種安排和布局一方面推動了灣區內科技資源的流動和聚集,產生了良好的協同效應;另一方面也帶來了灣區內部科技創新資源的過度競爭、重複性建設、低水平複製,特別是對港澳高層次科技創新型人才及項目的競爭指標,往往造成形式主義超過實際效果,並且這種運動式的、全面開花式的「引進模式」反而可能給港澳高端人才帶來負面衝擊,使其產生望而卻步的反效果。
科技成果是重要的生產力要素,創新科技中心建設也要走政府引導下的、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道路。政府的規劃和政策主要是營造一個適於創新科技全流程發展的生態環境,比如在吸引國際高端科技人才、引進高新科技企業方面提供優惠的稅收和發展政策,在創新科技研發環節、轉化環節提供資金金融保障與知識產權保護等等。而在創新科技產業鏈價值鏈構建上則要依靠市場力量,充分保障各參與主體的利益和訴求,多在共建共管共用上下功夫,而不能僅顧及一方的政治效應或經濟效應。
另外,當前大灣區範圍內的港澳與廣東9市之間的合作,也亟需科學布局和規劃,不能盲目上項目、搞「急就章」,而是要嚴格依照《綱要》及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國家相應規劃方案,再結合本地資源稟賦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去選點、布局、規劃、推動。比如,在深港合作中,除了以深港口岸經濟帶為主軸外,非毗鄰地區也可通過教育、科技、企業等平台的合作實現共贏。除了在深港口岸經濟帶沿線,及以前海為西部、河套為中部的已有規劃之外,對於沙頭角東部區域的合作問題需要更為深入、系統、全面、科學地論證和規劃。
總之,大灣區範圍內的規劃與合作,總是以科技合作、產業合作、制度創新、宜業宜居為目的,以科技創新、業態創新和制度創新為核心,最終實現灣區及國家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確保根本性:鞏固提升港澳獨特優勢
習近平主席強調,中央處理香港事務,從來都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加以考量,從來都以國家和香港的根本利益、長遠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正是從中央的戰略和全局高度考量、從國家與香港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考慮,才得出了「必須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這條科學結論。《綱要》也明確指出,大灣區戰略的重要目的就是鞏固提升港澳獨特優勢,充分發揮港澳獨特優勢,確保港澳長期繁榮穩定。
習近平主席在不同場合對港澳的獨特優勢有不同的表述。2017年6月30日,習近平主席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歡迎晚宴上的致辭中指出,「香港發展具有很多有利條件和獨特優勢」,包括多種服務優勢、產業優勢和「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2018年11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講話中指出,「對香港、澳門來說,『一國兩制』是最大的優勢,國家改革開放是最大的舞台,共建『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實施是新的重大機遇。」2022年7月1日,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中,習近平主席指出,「背靠祖國、聯通世界,這是香港得天獨厚的顯著優勢,香港居民很珍視,中央同樣很珍視。」這些講話都談及了港澳獨特優勢的本質和範圍,對鞏固提升和發揮港澳獨特優勢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香港的獨特優勢是一個有機聯動的科學體系,最集中的體現就是國家「十四五」規劃所賦予「八大中心」的建設定位。其中最顯見也是最突出的,就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鞏固和發展。而對這三大中心起到支撐性作用的,就是習近平主席所多次強調的「兩個保持」,即「保持普通法制度」和「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是『一國兩制』方針的最高原則,在這個前提下,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享有高度自治權」。再深追一層,就是「一國兩制」這一最大的優勢,它直接決定和影響著前面兩個層次。從「一國兩制」再走一步,或者亦可與其並列,就是港澳的國際性特色。港澳作為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就是因其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化保障,就是因其與國際社會的深度聯繫。因此,只有確保「一國兩制」的行穩致遠,才能持續鞏固深化港澳「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得天獨厚的顯著優勢,才能不斷鞏固提升發揮港澳獨特優勢。
確保先進性:粵港澳大灣區企業聯動「出海」
作為國際四大灣區之一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是其重要發展定位。粵港澳大灣區要實現這個目標,不僅要靠整合港澳的國際資源,更重要的是通過灣區的一體化,吸納集聚更大範圍的國際資源,在此基礎上,一方面可以帶動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則要集合大灣區優勢力量聯動「並船出海」,參與世界經濟發展和國際社會治理。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化發展要以共建「一帶一路」為重要突破口。《綱要》指出,大灣區建設有利於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通過區域雙向開放,構築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接融匯的重要支撐區。《綱要》還要求,大灣區建設要堅持開放合作,互利共贏。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打造高水平開放平台,對接高標準貿易投資規則,加快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已與全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構建了廣泛的朋友圈。粵港澳大灣區要借助「一帶一路」帶來的重大機遇,積極參與世界經濟發展,提升自身國際化整體實力。
粵港澳大灣區也要主動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為構建新的國際治理體系貢獻力量。中國是世界第一貿易大國,同世界貿易組織的關係也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從國際經貿規則的被動接受者和主動接軌者,逐步成長為重要參與者。粵港澳大灣區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和高地,更要發展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因此要主動對接國際經貿規則,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快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要積極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進一步激發進出口潛力、放寬市場准入、推動雙邊和多邊合作深入發展,增強對外資的吸引力。
香港也可以國際調解院籌備辦公室的設立為契機,加快推動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建設。在「一國兩制」背景下,香港作為中國唯一的普通法司法管轄區,擁有成熟的法律制度、堅實的法治基礎、多元的法律和爭議解決服務,以及具備國際視野的法律人才,因此在國際金融貿易、航運、國際法律及爭議調解、財富及資產管理、知識產權保護與貿易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制度優勢。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3年11-12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28/zh4eP8EMTpqXAFC9ZeEog5YbsVmqMdkBhLX.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