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志堅 | 香港樹仁大學副教授暨田家炳孝道文化教研中心主任
何雋溢 | 香港樹仁大學田家炳孝道文化教研中心研究助理
東莞為我國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與華南地區歷史發展甚有關係。至2023年,東莞建城已有一千二百多年(757至2023年)。考古學者指出,於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末期,已在當地發現人類活動的遺跡,乃至唐宋以後,大量中原人士南遷往廣東一帶,也有不少人士南下東莞。東莞是粵港澳大灣區十一個城市之一,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最成功的加工工業與電子工業中心之一,東莞成功的原因和其歷史淵源息息相關。因此,本文將從東莞的命名由來開始,探討這個地方的歷史,分析位於珠江與伶仃洋交匯的東莞如何走過千年道路,成就今天的地位。
東莞命名的由來
對於東莞命名的由來,學者對此有不同的看法。自757年東莞地區改名為東莞縣後,「東莞」這一地名基本上沿用至今。但其實在三國魏晉南北朝,已出現「東官郡」「東莞郡」等地名。即使如此,有兩個關於東莞命名由來的說法是被眾多學者採納的,分別是取名於鹽和取名於植物。
首先是關於東莞取名於鹽的說法,是為「筦」。早在新石器時代,東莞就有生產鹽的產業,鹽的生產在古代關乎國計民生。漢武帝時在嶺南分設東西鹽官,駐所在深圳南頭古城一帶的稱為「東官」。莞鹽在宋代達到興盛期,《元豐九域志》記載,宋「廣南東路」設有十四個官辦鹽場,其中東莞縣境內有靖康、大寧、東莞三個鹽場,和南海(今香港大嶼山)、黃田(今香港屯門)、歸德三個鹽柵,至明末清初的屈大均稱讚此地為「鹽燒積雪千田白,花吐攀枝十里紅」的盛況。按《宋史》等史料,「筦」字從竹頭,當是取「筦鹽鐵」之筦,「筦」通「管」,而草字頭的「莞」字不知何始,或為民間訛寫,從「筦」改為「莞」,並演變成今日的東莞。其次是關於東莞取名於植物的說法,「莞」字來自於當地用於結席的咸鹼地蒲草。由於東莞位於廣州和深圳之間,是東江的淡水和伶仃洋的鹹水交匯之處,適宜莞草的生長,據明代官員盧祥所著的《東莞舊縣志》殘卷記載:「莞,草名。邑莞草可以為席,故取此。」而盧祥的另一著作《莞草》詩也寫出東莞得名的由來,「菀彼莞草,其色芃芃。厥土之宜,南海之東;菀彼莞草,芃芃其色。不蔓不枝,宜簟宜席;宜簟宜席,資民之食。邑之攸名,實維伊昔。」可見,當地人民會用莞草編織草蓆、草帽、草坐墊等,是東莞自古以來的傳統手工業,東莞的「莞」也因此而得名。
東莞行政區劃的沿革
東莞的歴史十分長久,在新石器時代已經有人居住。到周代,東莞則屬於禹貢揚州之境,大越之南裔。在戰國時代,楚國擊敗越國,居民散於江南海上,謂之百越。其後在秦漢時期,平定南越,設置南海郡,東莞這時屬於番禺縣。到三國東吳時期,開始設司鹽都尉於東官場,意為「東方鹽官」。在東晉時期,又設立東官郡,地處東官場北,其後又在現今東莞的邑地設縣,因為東莞的地方有寶山,故改名為寶安,並隸屬於東官郡,但後來又撤併到義安郡。南朝時期邑地又被數次撤併,並曾經改名為「東莞郡」或「東官郡」,但也首次成為行政縣。直到隋朝時期,廢東官郡,改名為寶安縣並隸屬於廣州。但到了唐朝又再更名為東莞,其縣治置於涌(即今東莞莞城區),正式稱為「東莞縣」,並一直延用至今。由此可見,東莞也是歷史上由來已久的千年古縣。
東莞在清朝至抗戰時期的發展
雖然東莞在古代沒有發生對中國政局影響深遠的事情,但到清代以後則完全相反,東莞成為了發生深遠影響中國政局的重大事件的地方。
首先,就是著名的虎門銷煙事件,而負責銷毀鴉片的虎門鎮,位置就在東莞。在清代中晚期,英國為了獲取更多資源財富和拓展海外市場,開始向中國輸入毒品鴉片。鴉片的輸入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造成銀貴錢賤的局面,形成嚴重的財政危機;社會上,人民吸食鴉片損害身心健康,削弱軍隊的戰鬥力;中國官僚階層為購買鴉片包庇走私,並透過加稅攤派搜刮人民,導致官風更加腐敗。於是在道光年間,清廷委派林則徐以欽差大臣身份抵達廣東,全權辦理禁煙事務。林則徐其後親自到東莞的虎門海灘,命人在此修築了兩個大池子,作為銷煙之用。在當地官員百姓以及外國官民等見證下,將從外商收繳的近兩萬箱鴉片全部倒進東莞虎門鎮的銷煙池中當眾銷毀,這件事也成為對中國近代史造成深遠影響的鴉片戰爭的導火索。其次,在鴉片戰爭期間,東莞的虎門也成為抵抗英軍侵略的重要地點。虎門炮台是分列於珠江口兩岸清代炮台的總稱,由沙角、威遠、鎮遠、大虎等炮台組成,是珠江口主要的防守要塞,而虎門的威遠炮台更是當年戰爭的遺址。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軍進攻虎門,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率軍英勇抗擊,但不幸壯烈犧牲,最後虎門炮台盡數被英軍炸毀,直至1882年總督張樹聲時期才奏准修復,成為歴史景點之一。
除了發生在清朝時期影響中國政局的事件外,東莞在抗日戰爭中也成為抗日力量的根據地。在1938年10月的惠廣戰役中,東莞不幸被日軍侵略,大嶺山成為中國共產黨東江縱隊的基地之一。東莞大嶺山抗日根據地是東江縱隊發祥地和主要活動的地方之一,亦是華南敵後抗戰的重要戰場。1940年10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的前身之一——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進入東莞大嶺山區,並設立部隊領導機關,創建抗日根據地,開展敵後游擊鬥爭,不但成功偷襲入侵百花洞的日偽軍,也成功突圍出去,粉碎了日偽軍在東莞抗日根據地「萬人大掃蕩」的意圖,而日偽軍也在東江縱隊發動的群眾反「掃蕩」鬥爭下受到沉重打擊,有力地支援了華南地區及全國的抗日戰爭。東莞大嶺山的抗日根據地遺址也是東江縱隊敵後抗戰的重要標誌,由此可見其對抗戰的重要性。
東莞在改革開放時期的發展
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東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四十年間,它由農村和市鎮變為全國工業化和現代化最前沿的地區,享譽國內外。東莞有不少獨特的優勢,才造就其今天工業中心的地位。
首先,東莞的地理位置鄰近香港地區,這是其獨特的優勢之一。香港在開埠後迅速發展,成為中國南方可與廣州比肩的城市,在新中國成立後亦積極發展工業,更在七八十年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不過那時,由於香港工業成本不斷上漲,加上服務業興起,導致工業難以招聘人手,而對外則面對貿易保護主義興起,帶來壓力。在中國改革開放後,不少香港工業家如林亮等人看準中國廣大的人口和土地以及低地租等優勢,採用「前店後廠」的方式,即是把他們的生產線轉移到中國內地,但把工廠的產品設計、研發和市場推廣留在香港,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和開拓市場。而地理位置鄰近香港的東莞,由於交通方便且運輸成本低,成為香港工業家開設生產線的首選。
其次,東莞的地理位置位於珠三角地區樞紐,也是其融入改革開放潮流的優勢。東莞的石龍鎮位於東江下游南北支流交匯處,亦位於珠江口東岸,是東江和廣州水道出海口,有天然的優質深水港口虎門港。1911年廣九鐵路建成,東莞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也促使東莞發揮了連接廣州與香港的橋樑和紐帶作用。隨後,東莞的地理優勢也促使其成為改革開放中首批開放的城市之一。1978年7月,東莞縣第二輕工業局設在虎門境內的太平服裝廠,與港商合作創辦了內地第一家來料加工企業——太平手袋廠。太平手袋廠是首間參與「三來一補」的企業之一,也象徵改革開放的開始。其後,隨著改革開放不斷發展,再加上東莞的交通優勢,以東莞為主的廣深高速公路中段不斷深入,並聯通高速公路網;加上水陸交通發達,方便東莞的工業拓展內地和海外的商機以及外資,這是促使東莞成為最成功的加工工業與電子工業中心的原因之一。
雖然東莞有獨特的優勢促使其發展,但也歷經了四十年,並面對不同階段的艱辛風雨,才能發展成今天的樣貌。
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第一家來料加工廠——太平手袋廠在東莞虎門的成立,標誌著東莞外資經濟的起步。東莞的工業和外資企業通過「三來一補」的合作方式營運,並從中吸收外資、技術、管理和銷售經驗,大力發展商品農業和外向型經濟。1984年,東莞政府實施「向農村工業化進軍」的發展策略,使外資快速進入東莞,並利用外資全力發展能源、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東莞利用外資的方式也在八九十年代從「三來一補」轉移到「三資」企業,形成紡織、服裝、電子、食品等行業的外資企業群體,外資企業遍布東莞城鄉,促使東莞城鄉踏入工業化階段。
到八九十年代,東莞逐漸實現農村工業化,投資環境日趨完善,工業結構得以優化,並開始從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工業轉型為以資金技術密集型為主的新興產業,新興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以IT產業為代表的現代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中國的民營企業開始興起,並與外資企業在「三資」的合作模式下迅速發展;傳統產業比重相應下降,帶來一系列工業轉型,支柱產業從前期如紡織業等的輕工業,到中期如電力生產的能源工業,後期則是向如電子機械製造業等重工業轉變,也表明東莞工業向重工業化轉型。到2000年,東莞的工業總產值超過1,500億元人民幣,此時,東莞的經濟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工業比重達到52.5%,工業經濟已成為東莞經濟的重心,使「東莞製造」享譽國際,也標誌著一個世界加工製造基地的誕生。
進入21世紀後,東莞工業進入新一輪的轉型階段,從產業鏈的低端向中高端升級,逐漸形成以通訊設備、電腦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為主的龍頭產業體系。其後,東莞在經歷2008年金融危機後,開始規劃產業突破,先後發布了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21條」和「新21條」,政策從市場調節的「無為而治」向「市場政府雙管齊下」轉移,並指導東莞產業結構調整。經過智能設備更新、網絡滲透工業的流程改造、商事制度改革的東莞工業成功從低端轉型為中高端,不少在東莞營運的民營企業也在轉型升級下成為知名品牌,例如華為終端、vivo、OPPO電子等都是東莞知名的電子設備生產商,也使東莞成為電子工業的中心及粵港澳大灣區十一個城市之一。
結論
總括而言,從東莞的命名、設置沿革、到清代至抗戰、改革開放的發展可見,東莞可以說是充滿歷史和特色的地方。
首先,從東莞的命名中可見,雖然學者對東莞命名的由來眾說紛紜,但從其取名於鹽和取名於植物的由來,可以知道東莞是個盛產鹽和莞草的地方,因此官民會在此開設鹽場和用莞草編織各種生活用品。
其次,從行政區劃設置沿革可見,東莞這個地方的人類活動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並在春秋戰國時期首次列入中國版圖,其後在秦漢設郡縣治理,到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歷多次改名和裁併,直到隋唐被改名為東莞縣,並沿用至今,可見東莞的人類活動和行政區劃設置沿革的追溯時間非常長且有著豐富歴史。
再者,東莞在清朝至抗戰的發展可謂對中國影響深遠,從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影響到鴉片戰爭的爆發,再到鴉片戰爭時用作防禦的虎門炮台,可見東莞在清朝所發生的事情影響著全中國的發展。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東莞不但成為東江縱隊的重要抗日根據地之一,更是東江縱隊的司令部,指揮抗日的遊擊戰,支援著華南地區及全國的抗日戰爭。
再加上,在改革開放時期,東莞由於其地理位置鄰近香港且位處廣東地區的水陸交通要津,因而成為改革開放時期最先開放的地方,也成為以香港為首的外資設廠生產的首選地方。而東莞四十年的發展也經歷不少的階段:從改革開放初期以輕工業為主的勞動密集型工業,並進行農村工業化,以「三來一補」的模式發展。到九十年代,逐漸轉型為以重工業為主的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促使工業經濟成為東莞經濟的重心;進入21世紀後,產業鏈開始從低端向中高端升級,工業的技術轉型升級,促使東莞的製造業發展變得更加智能化和專業化,成為中國最成功的加工工業與電子工業中心,也促使其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十一個城市之一。
最後,從東莞的歴史可見,不論從其命名、行政區劃設置的沿革,到清代抗戰至改革開放發展的種種,都說明東莞是個充滿歷史淵源並且影響到今日中國發展的地方。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3年11-12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28/zh4eP8EMTpqXAFC9ZeEog5YbsVmqMdkBhLX.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