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魏東升 莊蕾
故宮,建成於1420年,距今已有六百餘年歷史。作為故宮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機構,故宮博物院在新時代肩負著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近年來,在加大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故宮博物院做了哪些工作?如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與香港在文博領域進行了哪些交流合作?圍繞以上諸多問題,本刊記者赴故宮博物院專訪了王旭東院長。
貫徹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
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
提起故宮,王旭東十分自豪:“故宮文化遺產是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承載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匯聚地,也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見證。佔地106公頃的古建築群和186萬餘件文化瑰寶,向全世界彰顯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創造。其獨特的物質文化遺存,充分顯示出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這五大突出特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作為世界罕有的文化寶庫的守護者,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保護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重要意義。王旭東介紹,過去對亟需保護文物主要是搶救性保護。2002年開始的“故宮古建築整體維修保護工程”,通過對十餘個古建築區域的修繕,有效保護了這座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古代宮殿建築群。2013年獲國務院批准立項的“平安故宮”工程,通過多年來持續提升故宮博物院的文化遺產保護、展示傳播和觀眾服務能力,推動對故宮的完整保護和故宮博物院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對故宮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從以搶救為主的被動式保護轉向以預防為主的主動式保護新階段。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針對文物古蹟的保護提出了一系列任務要求。2022年9月,《故宮博物院“十四五”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專項規劃》制定完成,加強故宮歷史文化挖掘、闡釋展示、學術交流、育人作用。近年來,故宮堅持守正創新,穩步推進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和活力故宮“四個故宮”建設,肩負起真實完整地保護並負責任地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努力將故宮博物院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範、文化和旅遊融合的引領者、文明交流互鑒的中華文化會客廳,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闡釋故宮文化遺產價值
激發優秀傳統文化活力
如何在加強對故宮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和闡釋文物資源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時代價值,推進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王旭東談到,“在保護好文化遺產的同時,我們以學術立院理念為核心開展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學術研究,讓故宮文化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得到完整闡釋;以數字科技為支撐,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全方位立體覆蓋的數字化文化服務供給體系;以激發優秀傳統文化活力為根本,充分挖掘文物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煥發時代光彩”。
王旭東介紹,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守護者和傳承者,故宮博物院堅持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充分運用中華文明研究成果,講好中華文明故事,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注入更多“源頭活水”。
2022年以來,故宮博物院連續兩年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以學術力量挖掘文物價值資源;通過“故宮博物院”抖音號等優秀內容平台,以動畫、科普圖文、短視頻等形式,生動闡釋並多維度為公眾呈現真實、準確、直觀的故宮及其蘊含的深厚歷史。文物修復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大型詩畫創意節目《詩畫中國》等文化項目,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表現形式和時代內涵。面向青少年開展的“故宮小書包”“孩子,圓你故宮夢”等特色公益活動,教育引導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認識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突破博物館時空限制
分享“數字故宮”保護成果
為使更多觀眾感受到以故宮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精髓,近年來,故宮博物院以“數字故宮”建設為依託,接續開展文物基礎影像採集,建設文物數字資源庫,持續向公眾發布高清文物影像、提供虛擬數字展覽。王旭東介紹,目前故宮博物院已擁有全部186萬餘件/套院藏文物的文物信息資源和93萬件/套文物影像,實現了故宮文物藏品所有25大類和全部251個小類文物基礎影像拍攝標準全覆蓋,並精選超10萬件文物的生動形象和身份信息通過“數字文物庫”呈現給社會公眾,實現文物數字化保護成果的開放共享。
他提到,“故宮博物院已經完成了93萬件館藏文物的數字化,而這只是故宮在冊文物數量的一半。從2020年開始我們以每年6萬至8萬件文物的基礎影像採集,加速實現文物數字影像的長期保存,把故宮大量的、豐富的、不可再生的實體文物轉化成數字資源”。利用數字化手段推出的“全景故宮”線上展示小程序等,帶領觀眾“雲遊故宮”“雲看展覽”,更讓觀眾體驗“有溫度”、展覽傳播“有廣度”,讓故宮文物承載的多元文化價值插上數字科技的翅膀,走進千家萬戶。
“文博熱”是文化自信增強的體現
國家文物局全國博物館黃金周觀眾最新數據統計顯示,從2023年9月29日至10月6日,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總量達6,600萬人次,其中故宮博物院位列參觀人數最多十家博物館榜首,近十年來,故宮博物院年度接待觀眾量翻倍增長,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呈現增長和多樣化態勢,平衡好文物古建保護與觀眾參觀需求的關係是當前必要的課題。
王旭東認為,“文博熱”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我們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體現。這一現象既源於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日益旺盛,也得益於博物館展示傳播水平和管理服務意識的不斷提升。
“‘文博熱’不是一時的熱度,而是公眾對文博領域的持續關注,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持續熱愛。我們用心舉辦‘立體化’展覽,多手段優化觀眾觀展體驗,並實施‘博物館+’戰略,積極與傳媒、演藝、科技等領域機構開展跨界合作,通過文創產品、影視劇目、出版物等多種方式,提高精神文化產品的供給能力,以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為著力點,滿足人民文化需求。”他特別提到,“文創產品是‘文博熱’的重要構成部分,真正意義上的文創不能背離價值,需要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守正創新,通過文化創意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例如面向更多年齡層觀眾,故宮博物院與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人民網聯合推出以《千里江山圖》為創作背景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引領今天的觀眾回望千年前古人對世界、對社會的美好追求,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創造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2022年,故宮博物院出品首部兒童音樂劇《甪端》,不僅神獸形象登上了2023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的舞台,更在元宵節期間,連續三天在中國國家大劇院舞台上演,隨後開啟全國巡演,真正讓文物‘活’了起來,做到了‘以文化人’和‘以美育人’,對兒童美育教育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意義深遠”。
“參觀博物館已經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這要求我們應進一步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活力,將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創造展現給社會大眾,拓展公眾教育與傳播平台,讓文化資源更廣泛地惠及廣大觀眾,與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王旭東介紹,為在妥善保護文化遺產的同時滿足廣大民眾的文化需求,故宮博物院努力擴大開放,舉辦不同主題的觀眾喜聞樂見的展覽,讓更多深藏不露的文物藏品以更加富有創意的方式與公眾見面。同時不斷創新觀眾服務方式,避免觀眾長時間排隊等候,以精細化的管理措施,保證觀眾的參觀質量。為支持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廣泛弘揚文物蘊含的多元文化價值,近5年來,故宮博物院克服疫情困難,先後組織赴境內文博機構舉辦或參與展覽121個,展出文物數以千計,還分別在新疆、內蒙古、福建的博物館設立故宮廳或專題館。
為共同維護故宮良好的參觀秩序,確保故宮古建、文物和觀眾安全,2023年暑期前夕,故宮博物院制定發布了《故宮博物院參觀須知》《禁止攜帶物品目錄》。“故宮博物院的每日參觀接待量為4萬人,為給廣大觀眾提供更為舒適的參觀體驗,我們在2023年11月開始實施分時段預約參觀,疏解客流高峰壓力。按照國家‘十四五’規劃,未來故宮北院的建成,將解決大量珍貴可移動文物的修復保管和展示利用問題,與故宮博物院本院形成優勢互補,延伸和強化故宮博物院文化傳承和傳播職能,為廣大觀眾提供更加優質的參觀服務和文化體驗。”
香港故宮館:
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窗口
自2022年6月22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建成開幕以來,已吸引超164萬人次中外遊客參觀,創造了自1925年以來故宮博物院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文物出境展覽,共計900多件故宮博物院藏珍貴文物到香港展出。京港兩地“故宮人”都開展了哪些合作?在未來的合作交流方面還有哪些規劃?
王旭東認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故宮博物院與香港共同打造的面向國際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窗口,也是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其落成是京港兩地各部門攜手努力的成果,凝聚了兩地團隊多年的心血。“能夠有幸參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建設、落成和最終呈現給社會的全過程,讓它以文化助力香港的未來發展,我們倍感自豪。希望借助這樣的合作契機,把故宮珍寶和故宮所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給香港民眾,同時搭建起中華文明與世界多元文明交流對話的橋樑。”“2022年夏天,由兩地聯手推出的開幕系列活動,以及開館7大展覽得到了香港民眾的喜愛,開館首周訪客人數將近35,000人次。這是香港民眾對我們雙方合作成果的高度認可,也是國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高度體現。可以說,這樣良好的開端是兩地‘故宮人’所樂見的,我們希望以展覽創新把古代生活和現代生活結合起來,讓文物‘活’起來,讓境外觀眾也能有機會在香港領略到故宮珍寶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展覽更多地加深香港民眾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
“文化是民族的根之所繫,脈之所維。我們與香港地區長期保持著文物展覽、學術交流、人員互訪等多方面的文博領域友好合作,不斷促進兩地文化交流、民心相通,打開向世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窗口。”在香港回歸祖國26周年前夕,位於故宮博物院內的“故宮文創香港空間”正式面向公眾開放,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特別為“故宮文創香港空間”錄製了視頻寄語,如今也在空間裡展示播放。“故宮文創香港空間”是故宮博物院專為與香港交流互動成立的創新型合作平台,致力於展示香港魅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搭建內地與香港之間互動的文化橋樑與平台,打造香港文創在故宮的“文創展廳”。2017年,由故宮博物院、香港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澳門文化局、廣東省青年聯合會共同主辦“粵港澳青年故宮實習計劃”,在此前舉辦的三屆活動中,累計接待了126名粵港澳青年來院進行實習交流,希望青年學子在實習中了解故宮博物院所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受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涵養當代中國青年的精神氣質。2023年12月8日,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前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的見證下,《故宮博物院、旭日慈善基金共同支持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文化傳承工作的合作備忘錄》由三方代表在故宮博物院簽署。未來5年,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在故宮博物院和旭日慈善基金的支持下,舉辦以深化文明互鑒、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展覽,開展以香港故宮館旭日學人計劃、香港與內地青年故宮實習計劃、香港學生中華文化體驗計劃為主題的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動,共同研發製作優質教育教學資源。
秉持開放共享理念
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樑,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具有特殊作用”。王旭東介紹,故宮博物院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地,肩負著保護並傳承弘揚故宮所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2023年7月,我們上線了故宮博物院多語種網站,將原有的英文網站升級為英、法、俄、日、西5個語種,全面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效能”。
王旭東繼續介紹,文物展覽一直是故宮博物院“走出去”活動中的傳統重點項目,是境外觀眾了解中華民族燦爛悠久歷史文化的最佳方式之一。近十年來,故宮博物院先後組織赴外及港澳台地區文物展覽46次,參與境外合作機構及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組織的文物展覽15次,也積極引進來自亞洲、歐洲、美洲地區的18個文物展覽,持續開展文明互鑒的交流合作。文物保護是故宮博物院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促進民心相通文明互鑒的重要途徑。秉承這一理念,故宮博物院大力搭建國際合作平台,讓不同國家的文物保護力量在同一平台平等互動、相互分享,在共享中體現和傳播中國的文物保護理念和擔當。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致力於全方位搭建學術交流平台。2008年起,每年參與“利榮森紀念交流計劃”,目前已入選此項目的故宮博物院學者12名,來院研習的優秀學者7名,為該項目資助的博物館專才及藝術史研究學者提供參與博物館實踐與交流和機會。2016年,故宮博物院啟動“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護論壇”,為多元文明間的理解和對話搭建橋樑。2020年,故宮博物院牽頭建設的中國-希臘文物保護技術“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則是國家科技部批准建設的國家對外科技合作創新最高級別平台,為搭建文物保護領域協同創新與交流互鑒的國際平台作出諸多有益嘗試。2022年,在黃廷方慈善基金會的資助下,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共同啟動了“太和學者”計劃,搭建國際化、開放式、合作型的學術平台,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專家學者,在2023年迎來了首批太和學者的到訪,並派出故宮博物院學者赴日本、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亞、越南和尼泊爾進行學術訪問。通過持續地、深入地開展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合作,在講好中華文化故事的同時,學習他國文明的優秀成果,推動中華文明與各國文明美美與共、和合共生。
當前,故宮博物院正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全力推進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申請成立文化遺產保護技術委員會的相關工作。國際標準的凝練與形成,以及相關國際工作平台的倡議與搭建,既是全球先進經驗交流與互鑒的過程,也是故宮博物院秉持的開放共享理念與責任擔當的國際傳播過程。
(文中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故宮博物院供圖,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4年1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2/mMQsIUAEGHAwxpE9HmOmzi2Pen868TEyqhv.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