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北京 李明泉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組成部分的習近平文化思想,內涵豐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深刻回答了中國文化建設舉什麼旗、走什麼路、堅持什麼原則、實現什麼目標等根本問題,為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鮮明的人民底色、突出的實踐特質、辯證的科學架構、閎闊的開放境界,是不斷豐富發展的思想體系,需要深入學習踐行,這裡僅談幾點認識。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閃耀著民族智慧的光芒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指明了新時代文化發展的根本途徑,表明中國共產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作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在幾千年的社會實踐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思想力量和棲息的精神家園。我認為,那些至今還存活在人們思想意識、思維方式、生命體認、民俗生活、實踐活動等現實過程中的儒釋道、先賢哲學、歷代名家名作等能夠穿越時空的思想觀念,仍然具有現代意義和當代價值。比如,中國哲學認識到“五行”“五材”“六氣”等宇宙間的基本物質;指出國將興聽於民,天道遠人道邇,相信人力而不甚相信神力,依靠人道而不依靠遙遠的天道,閃耀著唯物主義思想的光芒。在儒家的傳統中,孔子的仁與禮、孟子的性善論以及中庸和諧觀等,為今人提供了觀察現實世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又如,中華民族歷來追求民富國強,認識到“以民為本”的重要性,孔子希冀“足食足兵”,管子主張富國必富民,荀子期待“上下俱富”,追求“政均則民無怨”的公正價值訴求,范仲淹的“政通人和”成為國家治理的價值取向,這些思想智慧連接了文化關注當下經濟社會的民族集體意識和價值取向。
香港歷史文化悠久,從公元前214年秦軍南征百越,就將香港納入秦版圖。香港歷史博物館及海防博物館、李鄭屋漢墓博物館、羅屋民俗館、中環半山孫中山紀念館以及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都真實生動地展現香港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特別是香港既兼容外來文化,又保留著不少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如涼茶、中式長衫和裙褂、南音、大坑舞火龍和長洲太平清醮等。如今的香港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從1990年開始把中華文化編進中小學教材,出版《中華經典啟蒙》《中華文化承傳》《中華文化擷英》等,舉辦《世說論語》徵文比賽等系列活動,西九文化區建有戲曲中心,扎扎實實地賡續著中華優秀傳統文脈,煥發出歷史與現實交相輝映的新時代之光。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中華美學精神抒寫著世界文化的瑰麗詩篇
什麼是中華美學精神?習近平文化思想給出了科學解答,他指出:“中華美學講求托物言志、寓理於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我們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範。”中華美學精神既是藝術哲學的真理性提煉,又是文藝理論的專業性凝練,注重言志緣情、立象盡意、重氣感物、知人論世、文以明道,以中和之美、自然之美、素淡之美為至高標準,至今仍具有綿延不絕的生命力;歷代文論所形成的“比興說”“氣韻說”“性靈說”“童心說”等眾多美學觀念打開了古今審美融通的思維之門,彰顯出史實與現實整一的華彩。中華美學思想汲取經典馬克思主義文論,源於豐富的中國哲學和古典文論,把先秦以來詩話理論、神思方式、意境美學、風骨氣韻等運用到審美過程之中,把有史以來的神話傳說、詩經楚辭、諸子散文、辭賦樂府、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對自然、對社會、對他人、對自我的認識,深度與生命體悟方式轉化為對當代文藝發展的審美判斷尺度,鮮明表達著新時代的哲學理論、科學思維和情感態度。這些有如蒼穹之上閃耀的思想星辰、神州大地綻放的思維之花,匯聚成中華文藝美學的寶貴財富和閎麗華章。
香港文學藝術所傳遞的美學品質和審美情趣是中華美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溝通內地和世界的文化紐帶。蕭紅1940年抵香港之後發表的《馬伯樂》《呼蘭河傳》,張愛玲1939年進入香港大學後發表的《傾城之戀》《金鎖記》等小說,構成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獨特篇章;梁羽生、金庸、古龍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其長篇巨制掀起閱讀狂潮;劉以鬯的《酒徒》被譽為“中國首部意識流小說”,對內地新時期文學產生了一定影響。自1897年電影傳入香港後,電影業一直蓬勃興旺,先後湧現出李翰祥的《江山美人》《不了情》、胡鵬的《射雕英雄傳》、胡金銓的《龍門客棧》、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等,李小龍主演的《精武門》《猛龍過江》、周星馳的《唐伯虎點秋香》《食神》以及科幻特技片《風雲之雄霸天下》《中華英雄》等,豐富了內地觀影內容和體驗方式,構成為中華美學大潮的東方奇觀。
“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
凸顯文化主體意識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靈魂就在於精神上的獨立自主,不依附不盲從不空懸,有著深邃而豐沛的“實踐—理論”特質。獨立自主精神與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獨立自主精神是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民族精神氣質和風貌,是中華民族精神之魂,融入“精神譜系”之中,而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卻是一種來自實踐而又回到實踐的哲學思想體系。偉大的實踐產生偉大的精神。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應從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提出新觀點,實現理論上的獨立自主,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將物質上的獨立自主、理論上的獨立自主、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有機結合起來,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實踐昭示我們,只有從本國實際出發,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才能通過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打破“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擺脫西方現代化發展的路徑依賴,推進本國現代化進程,以防止套用西方理論來剪裁中國現實問題和民族審美意識,確保不做依賴其他文明體的思想寄生蟲,用中國道理中國理論回答和解決中國的實際的問題。
中國與其他文明體的歷史、地理、人口、社會制度等不同,必然有自己的現代化道路選擇和思想理論指引及其文化發展方式。香港作為中華文化版圖的璀璨明珠,曾蒙塵蒙羞,遭受過文化情感下跪的傷害。如今,我們挺起脊梁站起來,在中華文明的強大語境裡,香港文化更加自信自強,日益彰顯出本土特質和中西兼容特色而沒丟失中華文化本底,從而徹底避免“跟人腳跡、拾人牙慧、學人言語”問題,以不斷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發揮香港獨特優勢。
“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新文化胸懷天下的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類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喚大胸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胸懷天下的人類觀,指出中國人民歷來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懷,當代中國文藝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類。“天下為公”“天下大同”“修齊治平”“美美與共”等理念有如長江黃河千古流淌、擁抱大海。儒家核心經典之一的《尚書》說,“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儘管“天下”的空間範圍在歷史進程中不斷變化,但“胸懷天下”一直是中華民族念茲在茲的意願和追求。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邏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使命擔當需要以文化凝結心靈,以藝術溝通世界,推動文化藝術“承百代之流,會當今之變,創作更多彰顯中國審美旨趣、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反映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優秀作品”,不僅生動書寫波瀾壯闊的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進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精神,而且應在宏闊的時空維度中思考和表達民族復興和人類進步的深刻命題。
香港位居亞太地區要沖,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在內地對外貿易中充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香港藝壇發展蓬勃,從粵語流行音樂、中國戲曲、百老匯音樂劇,到備受贊譽的國際舞蹈團、管弦樂團,每年均有各類國際及本地大型活動在香港多個世界頂尖活動場地輪流上演。西九文化區是香港最新文化地標,亦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文化項目之一。藝術與科技融合的新趨勢,為香港的藝術與創意產業提供更多發展契機。香港作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東方之珠”已成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橋頭堡,有能力有氣魄塑造更多為世界所認知的中華文化形象。我們只有攜手建設好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發揮香港不可替代的新的文化使命的獨特作用。
(作者係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4年1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3/jh6IIsddRDYaaZ9WoyZEnj9fXbRa7FTOdGS.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 北京 李明泉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組成部分的習近平文化思想,內涵豐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深刻回答了中國文化建設舉什麼旗、走什麼路、堅持什麼原則、實現什麼目標等根本問題,為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鮮明的人民底色、突出的實踐特質、辯證的科學架構、閎闊的開放境界,是不斷豐富發展的思想體系,需要深入學習踐行,這裡僅談幾點認識。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閃耀著民族智慧的光芒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指明了新時代文化發展的根本途徑,表明中國共產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作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在幾千年的社會實踐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為我們提供了強大的思想力量和棲息的精神家園。我認為,那些至今還存活在人們思想意識、思維方式、生命體認、民俗生活、實踐活動等現實過程中的儒釋道、先賢哲學、歷代名家名作等能夠穿越時空的思想觀念,仍然具有現代意義和當代價值。比如,中國哲學認識到“五行”“五材”“六氣”等宇宙間的基本物質;指出國將興聽於民,天道遠人道邇,相信人力而不甚相信神力,依靠人道而不依靠遙遠的天道,閃耀著唯物主義思想的光芒。在儒家的傳統中,孔子的仁與禮、孟子的性善論以及中庸和諧觀等,為今人提供了觀察現實世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又如,中華民族歷來追求民富國強,認識到“以民為本”的重要性,孔子希冀“足食足兵”,管子主張富國必富民,荀子期待“上下俱富”,追求“政均則民無怨”的公正價值訴求,范仲淹的“政通人和”成為國家治理的價值取向,這些思想智慧連接了文化關注當下經濟社會的民族集體意識和價值取向。
香港歷史文化悠久,從公元前214年秦軍南征百越,就將香港納入秦版圖。香港歷史博物館及海防博物館、李鄭屋漢墓博物館、羅屋民俗館、中環半山孫中山紀念館以及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都真實生動地展現香港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特別是香港既兼容外來文化,又保留著不少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如涼茶、中式長衫和裙褂、南音、大坑舞火龍和長洲太平清醮等。如今的香港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從1990年開始把中華文化編進中小學教材,出版《中華經典啟蒙》《中華文化承傳》《中華文化擷英》等,舉辦《世說論語》徵文比賽等系列活動,西九文化區建有戲曲中心,扎扎實實地賡續著中華優秀傳統文脈,煥發出歷史與現實交相輝映的新時代之光。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中華美學精神抒寫著世界文化的瑰麗詩篇
什麼是中華美學精神?習近平文化思想給出了科學解答,他指出:“中華美學講求托物言志、寓理於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我們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範。”中華美學精神既是藝術哲學的真理性提煉,又是文藝理論的專業性凝練,注重言志緣情、立象盡意、重氣感物、知人論世、文以明道,以中和之美、自然之美、素淡之美為至高標準,至今仍具有綿延不絕的生命力;歷代文論所形成的“比興說”“氣韻說”“性靈說”“童心說”等眾多美學觀念打開了古今審美融通的思維之門,彰顯出史實與現實整一的華彩。中華美學思想汲取經典馬克思主義文論,源於豐富的中國哲學和古典文論,把先秦以來詩話理論、神思方式、意境美學、風骨氣韻等運用到審美過程之中,把有史以來的神話傳說、詩經楚辭、諸子散文、辭賦樂府、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對自然、對社會、對他人、對自我的認識,深度與生命體悟方式轉化為對當代文藝發展的審美判斷尺度,鮮明表達著新時代的哲學理論、科學思維和情感態度。這些有如蒼穹之上閃耀的思想星辰、神州大地綻放的思維之花,匯聚成中華文藝美學的寶貴財富和閎麗華章。
香港文學藝術所傳遞的美學品質和審美情趣是中華美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溝通內地和世界的文化紐帶。蕭紅1940年抵香港之後發表的《馬伯樂》《呼蘭河傳》,張愛玲1939年進入香港大學後發表的《傾城之戀》《金鎖記》等小說,構成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獨特篇章;梁羽生、金庸、古龍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其長篇巨制掀起閱讀狂潮;劉以鬯的《酒徒》被譽為“中國首部意識流小說”,對內地新時期文學產生了一定影響。自1897年電影傳入香港後,電影業一直蓬勃興旺,先後湧現出李翰祥的《江山美人》《不了情》、胡鵬的《射雕英雄傳》、胡金銓的《龍門客棧》、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等,李小龍主演的《精武門》《猛龍過江》、周星馳的《唐伯虎點秋香》《食神》以及科幻特技片《風雲之雄霸天下》《中華英雄》等,豐富了內地觀影內容和體驗方式,構成為中華美學大潮的東方奇觀。
“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
凸顯文化主體意識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靈魂就在於精神上的獨立自主,不依附不盲從不空懸,有著深邃而豐沛的“實踐—理論”特質。獨立自主精神與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獨立自主精神是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民族精神氣質和風貌,是中華民族精神之魂,融入“精神譜系”之中,而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卻是一種來自實踐而又回到實踐的哲學思想體系。偉大的實踐產生偉大的精神。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應從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提出新觀點,實現理論上的獨立自主,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將物質上的獨立自主、理論上的獨立自主、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有機結合起來,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實踐昭示我們,只有從本國實際出發,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才能通過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打破“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擺脫西方現代化發展的路徑依賴,推進本國現代化進程,以防止套用西方理論來剪裁中國現實問題和民族審美意識,確保不做依賴其他文明體的思想寄生蟲,用中國道理中國理論回答和解決中國的實際的問題。
中國與其他文明體的歷史、地理、人口、社會制度等不同,必然有自己的現代化道路選擇和思想理論指引及其文化發展方式。香港作為中華文化版圖的璀璨明珠,曾蒙塵蒙羞,遭受過文化情感下跪的傷害。如今,我們挺起脊梁站起來,在中華文明的強大語境裡,香港文化更加自信自強,日益彰顯出本土特質和中西兼容特色而沒丟失中華文化本底,從而徹底避免“跟人腳跡、拾人牙慧、學人言語”問題,以不斷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發揮香港獨特優勢。
“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新文化胸懷天下的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類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喚大胸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胸懷天下的人類觀,指出中國人民歷來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懷,當代中國文藝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類。“天下為公”“天下大同”“修齊治平”“美美與共”等理念有如長江黃河千古流淌、擁抱大海。儒家核心經典之一的《尚書》說,“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儘管“天下”的空間範圍在歷史進程中不斷變化,但“胸懷天下”一直是中華民族念茲在茲的意願和追求。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邏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使命擔當需要以文化凝結心靈,以藝術溝通世界,推動文化藝術“承百代之流,會當今之變,創作更多彰顯中國審美旨趣、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反映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優秀作品”,不僅生動書寫波瀾壯闊的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進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精神,而且應在宏闊的時空維度中思考和表達民族復興和人類進步的深刻命題。
香港位居亞太地區要沖,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在內地對外貿易中充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香港藝壇發展蓬勃,從粵語流行音樂、中國戲曲、百老匯音樂劇,到備受贊譽的國際舞蹈團、管弦樂團,每年均有各類國際及本地大型活動在香港多個世界頂尖活動場地輪流上演。西九文化區是香港最新文化地標,亦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文化項目之一。藝術與科技融合的新趨勢,為香港的藝術與創意產業提供更多發展契機。香港作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東方之珠”已成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橋頭堡,有能力有氣魄塑造更多為世界所認知的中華文化形象。我們只有攜手建設好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發揮香港不可替代的新的文化使命的獨特作用。
(作者係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4年1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3/jh6IIsddRDYaaZ9WoyZEnj9fXbRa7FTOdGS.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