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是全球經濟復蘇的關鍵引擎,將繼續為全球經濟增長發揮持續穩定的推動作用。馬來西亞作為東盟第三大經濟體,是亞洲最富裕的新興經濟體之一,經濟增長率常年處於領先水準。香港作為開放、自由、發達的國際化經濟體,在地理位置、經貿往來、營商環境等方面,都是鏈接中馬夥伴關係的黃金橋樑。在中馬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和“一帶一路”倡議的“雙十”周年之際,香港擁有繼往開來、全面拓展三方關係的真正潛力。
文| 馬來西亞港澳商會會長 顏溪俊拿督
譯| 本刊記者 楊晨
2023年是中馬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十周年和“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值此雙“十”之際,我們在慶祝“一帶一路”倡議取得顯著進展的同時,也正是回顧前時成就和探索合作新途的大好時機。2023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王滬寧與馬來西亞國會下議院議長佐哈里.阿卜杜勒進行了會晤,進一步彰顯了馬來西亞願加強與中國在各領域合作的承諾。同年10月,在北京舉辦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也表明了高質量合作和促進參與國共同發展的重要性。
馬來西亞港澳商會在促進馬來西亞、香港和澳門之間經濟、貿易和文化方面的合作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多年來,馬來西亞港澳商會成功促進了眾多企業和贊助商之間的溝通與往來,並鼓勵他們廣泛參與到“一帶一路”倡議的相關業務中。商會在連接香港與馬來西亞的企業家、商界精英與商業機遇的同時,擴大了“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力。作為馬來西亞港澳商會的會長,我很榮幸能夠與大家分享我對於馬來西亞、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合作互聯的看法,三方可通過激發以下十大動能,共同更好地建設“一帶一路”。
十大動能的內容
持續擴大的經貿合作:馬來西亞、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之間的經貿聯繫態勢良好,創造了互惠互利的合作機會。馬來西亞的戰略性地理位置和發展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使其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理想合作夥伴。馬來西亞致力於不斷提升互聯互通,同時與中國各類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項目強強聯手,為貿易往來和經濟增長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同時,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及其長期在各行各業積累的專業知識,也為支持馬來西亞實現其發展目標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和實力。通過進一步加強在貿易、投資和技術轉移方面的合作,我們可以釋放三駕馬車齊驅同行的夥伴關係的真正潛力。
影響深遠的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對於促進國家間的相互理解和友好關係至關重要。馬來西亞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文化多樣性,與擁有深厚根基的中華文明和香港的國際化影響力相結合,共同創造出一個推動文化合作的獨特平台。通過鼓勵教育和藝術交流,我們可以增強民心相通,培育長久的友誼。加強雙方在文化旅遊、創意產業和教育聯通方面的合作,不僅可以加深彼此之間的相互了解,還可以促進經濟增長,為市民創造新的發展機遇。
創新技術的協同發展:科技創新和技術發展在推動可持續發展和經濟增長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馬來西亞、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在多項領域都走在科技進步的前沿。通過匯集各方的資源、設施和科研實力,我們可以培植創新生態系統,刺激經濟增長,應對共同的社會挑戰。在人工智能、綠色科技、金融科技和智慧城市等領域的合作將為一個更加繁榮可持續的未來鋪平道路。
合理賦能中小型企業:中小型企業是經濟構成的重要支柱,它們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參與對於該倡議包容多元的發展至關重要。馬來西亞、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必須通力合作,提供平台、商務網絡和資源,助力中小型企業在國際市場中找到自身的航向。貿易展覽會、商務配對活動、師友計劃等舉措都可以促進知識交流,鼓勵中小企業抓住“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機遇。通過支持中小企業,我們可以鼓勵創業、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發展多元化。
築牢金融合作強心針:金融合作是“一帶一路”倡議當中的一個關鍵方面。馬來西亞、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之間的合作可以進一步加強區域內金融領域的互聯互通。馬來西亞在伊斯蘭金融方面的專業性、中國內地強大的銀行系統以及香港遍布全球的金融網絡共同構成了推動投資和基礎設施融資的強大組合。通過發揮各自的優勢,我們可以推動金融中心的建立健全、深化資本市場一體化進程,便利跨境投資。這將為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和共同繁榮奠定堅實基礎。
互聯互通與基建設施:互聯互通和基礎設施發展是“一帶一路”倡議向前進步的核心支柱。馬來西亞致力於通過東海岸鐵路和馬六甲海運港口等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加強互聯互通,開闢新的貿易路線,加強區域一體化。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專業經驗和精神以及香港在項目融資和管理方面的經驗,將為以上內容的成功實施作出舉足輕重的貢獻。通過優先發展多元包容的可持續性基礎設施建設,我們可以為經濟增長、就業和改善民生奠定一個強健的基礎。
推動促進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要義。馬來西亞、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有著共同的責任,確保在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實現環境保護和社會包容。在可再生能源、綠色科技和可持續旅遊業等領域的合作可以推動雙方向低碳和彈性經濟轉型。通過採用最佳實踐、知識共享和推廣可持續性投資,我們可以為子孫後代創造一個更加綠色的未來。
政府支持的協調作用:政府支持和政策協調蘊含著“一帶一路”倡議成功的本質。馬來西亞、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應共同努力,創造良好的商業環境、促進跨境貿易、消除監管壁壘。通過精簡海關手續、協調統一標準、推動投資保護,我們可以不斷改善營商便利程度,吸引更多的對外直接投資。此外,各方政府應優先能力建設、人才培養和知識共享,以確保各利益相關方都能充分利用好“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機遇。
信任建設促民心相通:信任和理解是成功合作的關鍵因素。馬來西亞、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應著力於在文化交流、教育計劃和旅遊推廣這幾大方面多下工夫,悉心培植民心相通的土壤。通過鼓勵學生、學者、藝術家和企業家之間不斷的交流互動,架起友誼之橋,進而建立起長期合作。聯合科研計劃、交換項目和商務論壇等平台可以加快促進知識轉移,增進跨文化理解。
降低風險保證透明度:同許多其他的重大倡議一樣,在落實“一帶一路”倡議項目的過程中,提前制定風險預案是明智且負責任的做法。馬來西亞、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應優先考慮風險管理,確保項目落實過程中的透明度。健全的管理框架、全面的風險評估以及利益相關方參與對於識別和應對潛在風險和挑戰至關重要。在採購、項目管理和可持續發展標準方面採用國際最佳實踐,我們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確保問責制的實施,並在參與國之間建立信任。
未來十年的展望
中馬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兩個十年以及倡議的持續推進為進一步加強馬來西亞、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之間的合作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作為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推動者之一,馬來西亞港澳商會將繼續致力於推動各方合作,充分釋放這一三方夥伴關係的潛力。
通過擴大經貿合作、促進文化交流、發展創新技術、扶持中小型企業、加強金融合作、互聯互通和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可持續發展、推進政府在各項目中的支持作用以及人民之間心與心的聯通,我們可以創建一個動能十足的合作生態系統,為兩國的共同繁榮作出貢獻。
同心攜手,馬來西亞、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可以共同擁抱“一帶一路”倡議,將其作為推動經濟增長、促進文化理解和應對共同挑戰的革新動力。讓我們抓住機遇,加強聯繫,深化合作,為兩國以及整個區域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4年1月號,原文為英文,經本刊記者編譯。文章大小標題為編者所擬)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2/12DLHFM5jL8PCBXCrj9X577Qsxlp4qgcJQJ.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是全球經濟復蘇的關鍵引擎,將繼續為全球經濟增長發揮持續穩定的推動作用。馬來西亞作為東盟第三大經濟體,是亞洲最富裕的新興經濟體之一,經濟增長率常年處於領先水準。香港作為開放、自由、發達的國際化經濟體,在地理位置、經貿往來、營商環境等方面,都是鏈接中馬夥伴關係的黃金橋樑。在中馬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和“一帶一路”倡議的“雙十”周年之際,香港擁有繼往開來、全面拓展三方關係的真正潛力。
文| 馬來西亞港澳商會會長 顏溪俊拿督
譯| 本刊記者 楊晨
2023年是中馬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十周年和“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值此雙“十”之際,我們在慶祝“一帶一路”倡議取得顯著進展的同時,也正是回顧前時成就和探索合作新途的大好時機。2023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王滬寧與馬來西亞國會下議院議長佐哈里.阿卜杜勒進行了會晤,進一步彰顯了馬來西亞願加強與中國在各領域合作的承諾。同年10月,在北京舉辦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也表明了高質量合作和促進參與國共同發展的重要性。
馬來西亞港澳商會在促進馬來西亞、香港和澳門之間經濟、貿易和文化方面的合作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多年來,馬來西亞港澳商會成功促進了眾多企業和贊助商之間的溝通與往來,並鼓勵他們廣泛參與到“一帶一路”倡議的相關業務中。商會在連接香港與馬來西亞的企業家、商界精英與商業機遇的同時,擴大了“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力。作為馬來西亞港澳商會的會長,我很榮幸能夠與大家分享我對於馬來西亞、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合作互聯的看法,三方可通過激發以下十大動能,共同更好地建設“一帶一路”。
十大動能的內容
持續擴大的經貿合作:馬來西亞、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之間的經貿聯繫態勢良好,創造了互惠互利的合作機會。馬來西亞的戰略性地理位置和發展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使其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理想合作夥伴。馬來西亞致力於不斷提升互聯互通,同時與中國各類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項目強強聯手,為貿易往來和經濟增長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同時,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及其長期在各行各業積累的專業知識,也為支持馬來西亞實現其發展目標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和實力。通過進一步加強在貿易、投資和技術轉移方面的合作,我們可以釋放三駕馬車齊驅同行的夥伴關係的真正潛力。
影響深遠的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對於促進國家間的相互理解和友好關係至關重要。馬來西亞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文化多樣性,與擁有深厚根基的中華文明和香港的國際化影響力相結合,共同創造出一個推動文化合作的獨特平台。通過鼓勵教育和藝術交流,我們可以增強民心相通,培育長久的友誼。加強雙方在文化旅遊、創意產業和教育聯通方面的合作,不僅可以加深彼此之間的相互了解,還可以促進經濟增長,為市民創造新的發展機遇。
創新技術的協同發展:科技創新和技術發展在推動可持續發展和經濟增長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馬來西亞、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在多項領域都走在科技進步的前沿。通過匯集各方的資源、設施和科研實力,我們可以培植創新生態系統,刺激經濟增長,應對共同的社會挑戰。在人工智能、綠色科技、金融科技和智慧城市等領域的合作將為一個更加繁榮可持續的未來鋪平道路。
合理賦能中小型企業:中小型企業是經濟構成的重要支柱,它們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參與對於該倡議包容多元的發展至關重要。馬來西亞、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必須通力合作,提供平台、商務網絡和資源,助力中小型企業在國際市場中找到自身的航向。貿易展覽會、商務配對活動、師友計劃等舉措都可以促進知識交流,鼓勵中小企業抓住“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機遇。通過支持中小企業,我們可以鼓勵創業、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發展多元化。
築牢金融合作強心針:金融合作是“一帶一路”倡議當中的一個關鍵方面。馬來西亞、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之間的合作可以進一步加強區域內金融領域的互聯互通。馬來西亞在伊斯蘭金融方面的專業性、中國內地強大的銀行系統以及香港遍布全球的金融網絡共同構成了推動投資和基礎設施融資的強大組合。通過發揮各自的優勢,我們可以推動金融中心的建立健全、深化資本市場一體化進程,便利跨境投資。這將為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和共同繁榮奠定堅實基礎。
互聯互通與基建設施:互聯互通和基礎設施發展是“一帶一路”倡議向前進步的核心支柱。馬來西亞致力於通過東海岸鐵路和馬六甲海運港口等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加強互聯互通,開闢新的貿易路線,加強區域一體化。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專業經驗和精神以及香港在項目融資和管理方面的經驗,將為以上內容的成功實施作出舉足輕重的貢獻。通過優先發展多元包容的可持續性基礎設施建設,我們可以為經濟增長、就業和改善民生奠定一個強健的基礎。
推動促進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要義。馬來西亞、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有著共同的責任,確保在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實現環境保護和社會包容。在可再生能源、綠色科技和可持續旅遊業等領域的合作可以推動雙方向低碳和彈性經濟轉型。通過採用最佳實踐、知識共享和推廣可持續性投資,我們可以為子孫後代創造一個更加綠色的未來。
政府支持的協調作用:政府支持和政策協調蘊含著“一帶一路”倡議成功的本質。馬來西亞、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應共同努力,創造良好的商業環境、促進跨境貿易、消除監管壁壘。通過精簡海關手續、協調統一標準、推動投資保護,我們可以不斷改善營商便利程度,吸引更多的對外直接投資。此外,各方政府應優先能力建設、人才培養和知識共享,以確保各利益相關方都能充分利用好“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機遇。
信任建設促民心相通:信任和理解是成功合作的關鍵因素。馬來西亞、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應著力於在文化交流、教育計劃和旅遊推廣這幾大方面多下工夫,悉心培植民心相通的土壤。通過鼓勵學生、學者、藝術家和企業家之間不斷的交流互動,架起友誼之橋,進而建立起長期合作。聯合科研計劃、交換項目和商務論壇等平台可以加快促進知識轉移,增進跨文化理解。
降低風險保證透明度:同許多其他的重大倡議一樣,在落實“一帶一路”倡議項目的過程中,提前制定風險預案是明智且負責任的做法。馬來西亞、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應優先考慮風險管理,確保項目落實過程中的透明度。健全的管理框架、全面的風險評估以及利益相關方參與對於識別和應對潛在風險和挑戰至關重要。在採購、項目管理和可持續發展標準方面採用國際最佳實踐,我們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確保問責制的實施,並在參與國之間建立信任。
未來十年的展望
中馬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兩個十年以及倡議的持續推進為進一步加強馬來西亞、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之間的合作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作為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推動者之一,馬來西亞港澳商會將繼續致力於推動各方合作,充分釋放這一三方夥伴關係的潛力。
通過擴大經貿合作、促進文化交流、發展創新技術、扶持中小型企業、加強金融合作、互聯互通和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可持續發展、推進政府在各項目中的支持作用以及人民之間心與心的聯通,我們可以創建一個動能十足的合作生態系統,為兩國的共同繁榮作出貢獻。
同心攜手,馬來西亞、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可以共同擁抱“一帶一路”倡議,將其作為推動經濟增長、促進文化理解和應對共同挑戰的革新動力。讓我們抓住機遇,加強聯繫,深化合作,為兩國以及整個區域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4年1月號,原文為英文,經本刊記者編譯。文章大小標題為編者所擬)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2/12DLHFM5jL8PCBXCrj9X577Qsxlp4qgcJQJ.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