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雪儀
由深圳出品“武術+舞蹈”的《詠春》,掀起國內外對“詠春”狂潮,近日在香港演出,正當劇終的燈光亮起,台下的掌聲不絕,台上演員多次鞠躬致謝熱情的香港觀眾,可以想像這次視聽盛宴,令觀眾感受到精妙絕倫舞姿所發出的光芒!

作為女性,那份鐵漢柔情,英雄落淚,往往最能抓住我們的心,飾演葉問妻子張永成的角色,雖不要表演武功,但她所帶來的情緒張力,絕不遜色於任何一門絕世武藝。
當張永成穿上質地堅靭、輕薄如蟬翼的香雲紗,加上優美婀娜多姿的舞技,她的一舉手一投足,猶如輕盈的蝴蝶般飛舞點綴於花蕊間的曼妙,時而輾轉,時而輕柔,配合著每一段序曲。她運用肢體語言恰到好處去詮釋一個個動人心弦的故事,驀然被震撼著台下每顆靈魂的深處,剎那間同呼同樂的心靈響往,成為了共同生命的節奏,這也是藝術創作帶出的巨大感染力。
永成的角色像水般柔情,但絕不儒弱,她有著一股堅定的信念,無論生活如何拮据,只想做葉問心底裡的支持點,這樣像大海般的愛,支撐著葉問實踐武術強而有力的後盾!
愛的力量,也從葉問武術的精神體驗到,因為“武”的字形即為止戈,就是平息干戈之意,學武之人不單不可恃強凌弱,更要肩負對身邊人的關愛及保護的柔情俠骨,因此在舞劇《詠春》,我們除了欣賞舞蹈的柔韌美感和武術力道,就是“柔軟卻具有功夫”的東方氣質之外,更可以體會到中國武術的魅力具深遠的精神氣度。正如常宏基飾演葉問角色時,他感受到葉問或許讓人覺得弱不禁風,只帶給別人溫暖,但實際上他擁有一股“扶弱小以武輔仁”的精神力量。這種武德正是千百年來,我們中國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仁者愛人”的品徳教化。
葉問或許不是以一當十,抵抗外敵的民族英雄,而只是臨終前錄下詠春拳法視頻傳向世界,傳承武術,影響的人物,例如葉問的徒弟李小龍,他的功夫電影震撼了整個影壇,且在國際上迅速楊名立萬。相信由葉問在1949年來到香港開館授課,他應該沒想到自己的詠春拳影響到香港及世界電影、文化界,甚至今天他的武德精神影響力仍然發光發亮。
舞劇《詠春》的總編導周莉亞表示:“我們這代人記憶中關於香港,就是香港的電影。”因此在《詠春》中的角色,也包括了72家房客,也有豬肉榮、鹹魚強、包租婆這些在香港電影中能找到的符號化的人物。其實周莉亞希望帶出的訊息,就是每個平凡人都能夠成為英雄,並且也可能照亮他人的價值。
精神的文化永遠不滅,今天,我們的華人仍然希望延續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的精神文化,這就是我們想要尋找的文化根源,也是我們民族的基因,通過藝術的媒介把這種精神力量世世代代傳𠄘下去,這樣我們才可以發展具自己獨特的文化創意產業。
未來兩地融合發展是大方向,因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同世界,發展的空間可以更廣更大,“東方荷里活”的精神力量,也可以推得更深更遠。
(作者係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教育主席,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