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是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國家一級演員,在許多話劇、影視作品中塑造了多個極具文化內涵的經典形象,多次憑藉高超的演技斬獲大獎,是撐起一部又一部經典作品的國寶級演員。
他出生於1953年,那一年,斯大林去世,新中國開始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新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完成……
一晃過去七十年,這些事件早已布上厚重的歷史塵埃,七十歲的濮存昕的演藝生涯也走過了四十多年。
近日,香港三聯書店出版濮存昕自傳《濮存昕:我和我的角色》中文繁體版。在這本自傳裡,濮存昕以自己曾經飾演過的角色為主線,分享多年來在演藝道路上的歷練、探索、創新和思考。
談到提筆寫傳的緣起,濮存昕表示:“人到了一定的階段,似乎都有自己想要做的事。我相信每個人到這個時候總要回頭看一看。”
在70歲生日之前,他思考自己需要做的事,發現排戲等等活動都有了具體的安排,那麼還有什麼想做但還沒有做的呢?
他只能想到一件事,那就是將自己的生命旅程書寫下來。
2022年,友人帶濮存昕到南非的國家公園遊覽,在觀賞路旁的象群時,有一頭老象向他們一行走來,“牠的步履很慢,真的很高,像一座山。我確信牠的一雙眼看著我,我們對視了。”濮存昕回憶道,這給了當時的他很大的震撼,因為據說象老了,在最後的時刻都會自動離開象群,走到原野的隱秘處,孤獨地迎接死亡。他聯想到這些場面,“真悲壯,有種詩和音樂感。”
“我現在就好像那一頭老象,在慢慢地遠離象群。”於是,年至古稀的他,拿起筆,一點點寫下自己與角色、與舞台的故事:“我們如果不想讓時間把自己的生命偷走,那就記下來。”
角色在提升著我
觀眾是我的知己
彼得·布魯克曾說,一生不過就是幾個瞬間。對濮存昕來說,這幾個瞬間,大抵是他演過的一個又一個角色。
“我確定,每一場演出,睫毛遮著燈光,面向暗處,我知道那裏坐著觀眾。”他在書中寫道,他的表演是在坦白自己對作品、對角色的理解,以所學奉獻出表演:“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他一直在將自己能夠一生從事自己所喜愛的演藝工作,視為一種福氣。“我因為自己是一個戲劇演員,感到很滿足,我非常尊重這個職業。”談起自己的演藝事業,濮存昕眼裏總是有著滿滿感懷。
他把舞台比作能夠看到世間百態的小小畫框:“你看這一方舞台,台口不過就是13米,像一個畫框,而觀眾能夠參與進來,投入到那些故事和角色當中,由此去了解人世間的事。我們就是在做這個事情,我一場又一場地演,演了一輩子。哪怕只打動到一小部分觀眾,我也很滿足,他們就是我為數不多的知己。”
在觀眾們的眼裡,他既是以赤子情懷閱世走人間的性情詩仙李白,也是出世超然又始終心懷著勞苦眾生的弘一法師,還是俯首甘為孺子牛、能夠“於天上看見深淵”的魯迅……這些角色無一不是在精神層面上有著極高追求的先賢。
“當演員的益處是,每每創作,特別是演經典、飾先賢,自身能得以進步、成長。”濮存昕也在不斷地從這些角色裡得到滋養,認為“演完李白的每一次謝幕,我都會有極大的滿足感。生命如果在此一了,也便罷了。那種盡情,那種淋漓,那種快意……好詩好戲啊!”他不斷感歎。
“塑造角色,改變自己,提升自己”,這是濮存昕一直堅信的演藝之道。他沉浸在一個又一個角色當中,不斷揣摩這些人物的心境、態度,不斷地感悟和融入這些角色。
“說真心話,不是我在塑造李白,是李白,還有我演過的許多角色,是他們在塑造我。我太多的學養,來自於我的角色和他們那些精彩的台詞。”濮存昕說道。
世界上的所有水
都是相通的
在香港的新書分享講座開始前,濮存昕在香港故宮外海邊吃晚飯。他看著維港的海水,想起曾飾演過的一部電影《最後的貴族》裡的台詞:“世界上的水都是相通的”。
在這部1989年由著名導演謝晉執導的電影裡,演員潘虹飾演的李彤是一位漂流在異國的貴族小姐,她向遇到的俄羅斯長者提問:“你還懷念著你的俄羅斯嗎?”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後,同樣含著鄉愁、懷念著故土的她喃喃自語:“世界上的水,都是相通的”。
在這裡,海水不再是簡單的海水,而是一個有關文化烙印與流動的象徵。
往事浮現眼前,又再映照回當下,總是對事物有著滿滿感激之情的濮存昕,吹著維港旁的海風,再次感性起來:“感恩大家邀請我來到香港,感恩我們香港的方方面面的人,大家都在為這本書的促成而努力,感恩你們,感恩我又看到了海水。”
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從事了大半輩子文化事業的他,由此聯想到了文化的互通性和感染力:“我們華人的文字和語言,這些是我們生長的沃土,它們就像海水一樣寬闊、無處不在,融在我們的心靈當中,影響著我們的一言一行。”不同地區都各自有著迥異的發展背景,但從人文的維度來說,大家都是相通的。相似的文化血脈不會因地緣而阻隔,被這些文化滋養出來的人,也在不斷帶著生長於這些沃土的根,到處散播、發芽,一世一代,茁壯傳承。
滿船空載月明歸
懷抱赤子之心
而濮存昕也正是一直帶著那樣“水是相通的”的發揚與傳承的信念,不斷在為他熱愛的演藝、文化事業遊走奔波,讓“水”得以更多流通。
步入七十歲的他,早已退休數年,我們卻仍舊能在各種場合上看見他的身影:他還在演戲,從《雷雨》裡的少爺周萍演到老爺周朴園;演莎士比亞經典,從《哈姆雷特》再到《李爾王》和《暴風雨》。
演戲之外,他還跨過“山樑”,去攀爬導演和教學的“山峰”,帶領一班又一班年輕演員走上舞台,釋放生命能量。
“人生就像爬坡,上要上得高一點,下要下得慢一點。”濮存昕說。曾在演藝事業得到了許多前輩的提攜和幫助的他,現在也想繼續把這種精神傳遞下去。
2019年,他與一眾中外藝術家共同發起了大涼山國際戲劇節:“回歸戲劇初心,凝望生命本真”,這是大涼山戲劇節的創立宗旨。“我希望能夠去鼓勵到那些參與到戲劇事業當中來的年輕人,不要被專業所嚇到。你們的直抒胸懷,你們眼睛裡閃著那種熱情的光、求索的神態,足以讓我們學習。”
濮存昕認為,戲劇始終都需要“赤子之心”的一股勁,他們這樣的老一輩藝術家不僅需要學習如何永葆初心,更要給年輕人空間,去保護、培育那種珍貴的創造力和感知。
在從藝四十餘載的他身上,幾乎看不到什麼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更多的而是一種可貴的真誠與良善。“要有勇氣,去離開經驗,離開形成的規律,帶著曾經形成的經驗的直覺,去突破邊界,去發現更多新的可能。”濮存昕說道。
當被問到演藝生涯是否有什麼遺憾時,濮存昕一笑帶過,用四個字回應:“都已了卻。”他認為,藝術創作和表達是永無止境的,他只不過是滄海一粟。
他演了一生,也學了一生,在出完書之後,他為自己刻了一枚章,內容是“不在乎”,以示他的“捨”“了”之意。
對他來說,人生當中的各種遺憾、困難、挑戰,均是“輕舟已過萬重山”。而他現在所掛牽的,不過是陪他走過演藝生涯的千千萬萬觀眾:“從還青澀稚嫩的我初登舞台開始,就為我買票,為我付著學費。時至今日,如果我還能再演一段時間,那就再請你們陪伴我最後一程吧。”他說道。
濮存昕坦言,他現在的體力已大不如前,今年11月的演出計劃中的李白,大概會是他的告別演出。
他認為這或許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謝幕:“李白永遠都有著一種赤子之心,他到老了就還像是一個孩子,各種嬉笑怒罵,最終歸於平淡……”濮存昕介紹,出演李白,需要“打滾、撒野”,要面向上蒼盡興發洩,噴薄出詩歌中的氣勢。
演了數十年李白的他,希望在身心能量尚佳的時候盡心把這樣的李白呈現給觀眾,最後懷抱著這樣的赤子之心,“滿船空載月明歸”。
來源:橙新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15/8SpcsMWBBVanYZD0M69NVKCoJZi0gXI91zo.jpe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濮存昕是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國家一級演員,在許多話劇、影視作品中塑造了多個極具文化內涵的經典形象,多次憑藉高超的演技斬獲大獎,是撐起一部又一部經典作品的國寶級演員。
他出生於1953年,那一年,斯大林去世,新中國開始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新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完成……
一晃過去七十年,這些事件早已布上厚重的歷史塵埃,七十歲的濮存昕的演藝生涯也走過了四十多年。
近日,香港三聯書店出版濮存昕自傳《濮存昕:我和我的角色》中文繁體版。在這本自傳裡,濮存昕以自己曾經飾演過的角色為主線,分享多年來在演藝道路上的歷練、探索、創新和思考。
談到提筆寫傳的緣起,濮存昕表示:“人到了一定的階段,似乎都有自己想要做的事。我相信每個人到這個時候總要回頭看一看。”
在70歲生日之前,他思考自己需要做的事,發現排戲等等活動都有了具體的安排,那麼還有什麼想做但還沒有做的呢?
他只能想到一件事,那就是將自己的生命旅程書寫下來。
2022年,友人帶濮存昕到南非的國家公園遊覽,在觀賞路旁的象群時,有一頭老象向他們一行走來,“牠的步履很慢,真的很高,像一座山。我確信牠的一雙眼看著我,我們對視了。”濮存昕回憶道,這給了當時的他很大的震撼,因為據說象老了,在最後的時刻都會自動離開象群,走到原野的隱秘處,孤獨地迎接死亡。他聯想到這些場面,“真悲壯,有種詩和音樂感。”
“我現在就好像那一頭老象,在慢慢地遠離象群。”於是,年至古稀的他,拿起筆,一點點寫下自己與角色、與舞台的故事:“我們如果不想讓時間把自己的生命偷走,那就記下來。”
角色在提升著我
觀眾是我的知己
彼得·布魯克曾說,一生不過就是幾個瞬間。對濮存昕來說,這幾個瞬間,大抵是他演過的一個又一個角色。
“我確定,每一場演出,睫毛遮著燈光,面向暗處,我知道那裏坐著觀眾。”他在書中寫道,他的表演是在坦白自己對作品、對角色的理解,以所學奉獻出表演:“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他一直在將自己能夠一生從事自己所喜愛的演藝工作,視為一種福氣。“我因為自己是一個戲劇演員,感到很滿足,我非常尊重這個職業。”談起自己的演藝事業,濮存昕眼裏總是有著滿滿感懷。
他把舞台比作能夠看到世間百態的小小畫框:“你看這一方舞台,台口不過就是13米,像一個畫框,而觀眾能夠參與進來,投入到那些故事和角色當中,由此去了解人世間的事。我們就是在做這個事情,我一場又一場地演,演了一輩子。哪怕只打動到一小部分觀眾,我也很滿足,他們就是我為數不多的知己。”
在觀眾們的眼裡,他既是以赤子情懷閱世走人間的性情詩仙李白,也是出世超然又始終心懷著勞苦眾生的弘一法師,還是俯首甘為孺子牛、能夠“於天上看見深淵”的魯迅……這些角色無一不是在精神層面上有著極高追求的先賢。
“當演員的益處是,每每創作,特別是演經典、飾先賢,自身能得以進步、成長。”濮存昕也在不斷地從這些角色裡得到滋養,認為“演完李白的每一次謝幕,我都會有極大的滿足感。生命如果在此一了,也便罷了。那種盡情,那種淋漓,那種快意……好詩好戲啊!”他不斷感歎。
“塑造角色,改變自己,提升自己”,這是濮存昕一直堅信的演藝之道。他沉浸在一個又一個角色當中,不斷揣摩這些人物的心境、態度,不斷地感悟和融入這些角色。
“說真心話,不是我在塑造李白,是李白,還有我演過的許多角色,是他們在塑造我。我太多的學養,來自於我的角色和他們那些精彩的台詞。”濮存昕說道。
世界上的所有水
都是相通的
在香港的新書分享講座開始前,濮存昕在香港故宮外海邊吃晚飯。他看著維港的海水,想起曾飾演過的一部電影《最後的貴族》裡的台詞:“世界上的水都是相通的”。
在這部1989年由著名導演謝晉執導的電影裡,演員潘虹飾演的李彤是一位漂流在異國的貴族小姐,她向遇到的俄羅斯長者提問:“你還懷念著你的俄羅斯嗎?”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後,同樣含著鄉愁、懷念著故土的她喃喃自語:“世界上的水,都是相通的”。
在這裡,海水不再是簡單的海水,而是一個有關文化烙印與流動的象徵。
往事浮現眼前,又再映照回當下,總是對事物有著滿滿感激之情的濮存昕,吹著維港旁的海風,再次感性起來:“感恩大家邀請我來到香港,感恩我們香港的方方面面的人,大家都在為這本書的促成而努力,感恩你們,感恩我又看到了海水。”
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從事了大半輩子文化事業的他,由此聯想到了文化的互通性和感染力:“我們華人的文字和語言,這些是我們生長的沃土,它們就像海水一樣寬闊、無處不在,融在我們的心靈當中,影響著我們的一言一行。”不同地區都各自有著迥異的發展背景,但從人文的維度來說,大家都是相通的。相似的文化血脈不會因地緣而阻隔,被這些文化滋養出來的人,也在不斷帶著生長於這些沃土的根,到處散播、發芽,一世一代,茁壯傳承。
滿船空載月明歸
懷抱赤子之心
而濮存昕也正是一直帶著那樣“水是相通的”的發揚與傳承的信念,不斷在為他熱愛的演藝、文化事業遊走奔波,讓“水”得以更多流通。
步入七十歲的他,早已退休數年,我們卻仍舊能在各種場合上看見他的身影:他還在演戲,從《雷雨》裡的少爺周萍演到老爺周朴園;演莎士比亞經典,從《哈姆雷特》再到《李爾王》和《暴風雨》。
演戲之外,他還跨過“山樑”,去攀爬導演和教學的“山峰”,帶領一班又一班年輕演員走上舞台,釋放生命能量。
“人生就像爬坡,上要上得高一點,下要下得慢一點。”濮存昕說。曾在演藝事業得到了許多前輩的提攜和幫助的他,現在也想繼續把這種精神傳遞下去。
2019年,他與一眾中外藝術家共同發起了大涼山國際戲劇節:“回歸戲劇初心,凝望生命本真”,這是大涼山戲劇節的創立宗旨。“我希望能夠去鼓勵到那些參與到戲劇事業當中來的年輕人,不要被專業所嚇到。你們的直抒胸懷,你們眼睛裡閃著那種熱情的光、求索的神態,足以讓我們學習。”
濮存昕認為,戲劇始終都需要“赤子之心”的一股勁,他們這樣的老一輩藝術家不僅需要學習如何永葆初心,更要給年輕人空間,去保護、培育那種珍貴的創造力和感知。
在從藝四十餘載的他身上,幾乎看不到什麼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更多的而是一種可貴的真誠與良善。“要有勇氣,去離開經驗,離開形成的規律,帶著曾經形成的經驗的直覺,去突破邊界,去發現更多新的可能。”濮存昕說道。
當被問到演藝生涯是否有什麼遺憾時,濮存昕一笑帶過,用四個字回應:“都已了卻。”他認為,藝術創作和表達是永無止境的,他只不過是滄海一粟。
他演了一生,也學了一生,在出完書之後,他為自己刻了一枚章,內容是“不在乎”,以示他的“捨”“了”之意。
對他來說,人生當中的各種遺憾、困難、挑戰,均是“輕舟已過萬重山”。而他現在所掛牽的,不過是陪他走過演藝生涯的千千萬萬觀眾:“從還青澀稚嫩的我初登舞台開始,就為我買票,為我付著學費。時至今日,如果我還能再演一段時間,那就再請你們陪伴我最後一程吧。”他說道。
濮存昕坦言,他現在的體力已大不如前,今年11月的演出計劃中的李白,大概會是他的告別演出。
他認為這或許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謝幕:“李白永遠都有著一種赤子之心,他到老了就還像是一個孩子,各種嬉笑怒罵,最終歸於平淡……”濮存昕介紹,出演李白,需要“打滾、撒野”,要面向上蒼盡興發洩,噴薄出詩歌中的氣勢。
演了數十年李白的他,希望在身心能量尚佳的時候盡心把這樣的李白呈現給觀眾,最後懷抱著這樣的赤子之心,“滿船空載月明歸”。
來源:橙新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15/8SpcsMWBBVanYZD0M69NVKCoJZi0gXI91zo.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