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文端
香港的經濟正面臨嚴峻挑戰,政府賣地多次流標、恒生指數跌破16,000點心理關口,房地產和金融兩大經濟支柱都陷於困境,令社會上浮現一種悲觀的氣氛;而樓市未有全面“撤辣”,與社會的期待存在明顯反差,更增加了市民的焦慮情緒。有鑑於此,筆者特就下個月公布的財政預算案如何回應社會訴求、提振香港樓市與股市兩大支柱,提3點建議:
其一,加強財政預算案編製的領導工作,確保預算案在落實行政長官施政藍圖和回應社會克服經濟困難方面的訴求,發揮應有的重要作用;其二,樓市興衰事關香港經濟大局,建議全面撤銷樓市“辣招”,儘快讓樓市復常;其三,高度重視資金外流的問題,建議預算案全面部署爭取包括西方資金的國際金融資本來港、留港。
加強領導 做好編製預算案工作
香港經濟面臨全方位的挑戰,傳統優勢在弱化,新的優勢又沒有形成,消費疲軟,股市和房地產市場持續下滑,結構性的財赤仍看不到化解之策。特區政府是香港社會的主心骨,面對嚴峻的經濟環境,需要特區政府顯示責任擔當、正確決策、統一行動、有效施政。
就目前情况來講,做好政府財政預算案是重中之重。由財政司長具體負責編製的財政預算案,不僅要概述政府對可持續經濟發展的理念和政策、就落實行政長官的施政藍圖提出財政預算方案,而且還需就香港現實面對的經濟問題,提出切實有效的對策建議。筆者希望財政司長傾聽各方建議、積極回應社會的訴求,集思廣益提出對策,解決香港面對的經濟難題。香港社會尤其是商界,對此抱有很高的期待。
香港的房地產既是幫助市民安居的行業,更是香港經濟的支柱產業。其本身的經濟能量、財富效應及所帶動相關行業的經濟貢獻,對香港的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作用。回顧香港經濟發展的歷史可以清楚看到,房地產業興衰與經濟的起伏密切相關:房地產市道暢旺,經濟繁榮興旺;房地產蕭條,經濟則低迷衰退。房地產業是香港景氣的晴雨表、是香港經濟成功的基本要素和基因,不管我們是否喜歡,這已經是香港的經濟現實。
預算案應全面撤銷樓市辣招
面對高息環境、建築的人工及材料成本大幅攀升和需求萎縮,香港房地產業陷於困境。然而,樓市辣招至今仍然沒有全面撤銷,令身在困局之中的房地產業還被政策綑綁,無法放開手腳走出困境。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最近公開撰文要求迅速廢除所有樓市辣招,該篇文章在網上廣泛轉發,可以說是表達了香港社會的普遍訴求。
然而,有關官員似乎仍不願正面回應社會的訴求;而是認為,看不到一些很急促、斷崖式下跌,而香港仍有很多年輕人及家庭希望置業。這是不是說,要等到樓價斷崖式下跌,或者跌至很多年輕人都買得起樓的時候,才會全面撤辣?難怪葉劉淑儀質疑,究竟樓價下跌到什麼水平,青年人才可以“入市”,“以我的收入都是40歲才買到第一套房”。
市建局的數字顯示,興建一個約500平方呎兩房單位的建築費高達300萬元,即每平方呎為6000元;加上每平方呎數千元的土地開發成本(包括收購土地、地盤基建投資等)及發展商的運作成本,每個單位的成本價都要超過500萬元。這肯定超過一般年輕人的負擔能力。
如果要求私人市場的樓價達至很多年輕人的收入水平,差不多就是要求地產商以低過“麵粉”的價格出售“麵包”。假若真的實施這種脫離香港實際的、近乎民粹主義的樓市政策,房地產業還有生存空間嗎?面對嚴峻的經濟環境,香港樓市政策是時候作出重大改變,預算案應該從提振整體經濟的層面,全面撤銷樓市辣招,並進一步釐清調整房地產政策。
首先,儘快全面撤辣,讓樓市復常。正如葉劉淑儀所說,樓市辣招是10多年前,由當時行政長官引入的“需求管理”措施;現在的問題不是供應短缺,而是需求萎縮,市場需求如此疲弱,政府沒有必要堅持過時的措施,必須迅速廢除所有剩餘的房地產交易印花稅,並修訂其投資策略,以增強信心和投資收入。需要指出的是,政府撤辣不過是“拆牆鬆綁”,讓樓市正常運作,促進經濟復蘇。撤辣不是提供什麼優惠政策甚至是公帑資助買樓,不是什麼“托市”。
其次,進一步釐清,香港解決安居問題的正確之道是實行“雙軌制”:一是政府提供足夠的資助房屋,讓那些無力在私人市場買樓的人能夠入住資助房屋,這不是市場所能完成的任務;二是讓那些有能力的人在私人市場置業安居,也以買樓的方式向政府繳納較多稅項,為政府庫房、社會福利和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預算案需部署爭取外資來港
中央一再強調要鞏固提升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可回避的問題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要加強,需要有足夠的國際資金流入香港。如果只是爭取外面的企業來港上市,但沒有資金流入購買港股,企業就不可能達到集資的目的,就不會願意來香港了。現在的突出問題是,資金持續外流,香港金融市場成交萎縮。如何吸引外資來港,是香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預算案需要回答的問題。
國務院總理李強近日訪問瑞士,瑞士聯邦主席破格親自到機場迎接,據說這是為了爭取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存款。這件事啟示特區政府,需要全面部署,盡最大努力做好爭取外資的工作。
必須承認的是,美國及西方對國際金融市場,有重要甚至是主導性的影響力。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早前在香港舉行的第二屆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致辭時,不僅明確肯定香港連結中國內地與紐約、倫敦等國際金融中心的市場優勢,而且希望透過香港吸引和撬動更多國際資本參與內地建設。
香港過去賴以成功的一大要素,就是與西方保持密切的金融連接和經濟互動。今天的世界,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經濟離不開中國;香港作為中國金融的門戶,有必要推動與西方的金融往來,爭取包括西方資金的國際金融資本來港、留港。為此,預算案需要提出具體措施,並作出政策配合。
(作者係第十屆中國僑聯副主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理事長,文章原刊於橙新聞,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22/2I8t6GUojjfy8GzRSrZT4qYJ8Hu1nqU3usK.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盧文端
香港的經濟正面臨嚴峻挑戰,政府賣地多次流標、恒生指數跌破16,000點心理關口,房地產和金融兩大經濟支柱都陷於困境,令社會上浮現一種悲觀的氣氛;而樓市未有全面“撤辣”,與社會的期待存在明顯反差,更增加了市民的焦慮情緒。有鑑於此,筆者特就下個月公布的財政預算案如何回應社會訴求、提振香港樓市與股市兩大支柱,提3點建議:
其一,加強財政預算案編製的領導工作,確保預算案在落實行政長官施政藍圖和回應社會克服經濟困難方面的訴求,發揮應有的重要作用;其二,樓市興衰事關香港經濟大局,建議全面撤銷樓市“辣招”,儘快讓樓市復常;其三,高度重視資金外流的問題,建議預算案全面部署爭取包括西方資金的國際金融資本來港、留港。
加強領導 做好編製預算案工作
香港經濟面臨全方位的挑戰,傳統優勢在弱化,新的優勢又沒有形成,消費疲軟,股市和房地產市場持續下滑,結構性的財赤仍看不到化解之策。特區政府是香港社會的主心骨,面對嚴峻的經濟環境,需要特區政府顯示責任擔當、正確決策、統一行動、有效施政。
就目前情况來講,做好政府財政預算案是重中之重。由財政司長具體負責編製的財政預算案,不僅要概述政府對可持續經濟發展的理念和政策、就落實行政長官的施政藍圖提出財政預算方案,而且還需就香港現實面對的經濟問題,提出切實有效的對策建議。筆者希望財政司長傾聽各方建議、積極回應社會的訴求,集思廣益提出對策,解決香港面對的經濟難題。香港社會尤其是商界,對此抱有很高的期待。
香港的房地產既是幫助市民安居的行業,更是香港經濟的支柱產業。其本身的經濟能量、財富效應及所帶動相關行業的經濟貢獻,對香港的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作用。回顧香港經濟發展的歷史可以清楚看到,房地產業興衰與經濟的起伏密切相關:房地產市道暢旺,經濟繁榮興旺;房地產蕭條,經濟則低迷衰退。房地產業是香港景氣的晴雨表、是香港經濟成功的基本要素和基因,不管我們是否喜歡,這已經是香港的經濟現實。
預算案應全面撤銷樓市辣招
面對高息環境、建築的人工及材料成本大幅攀升和需求萎縮,香港房地產業陷於困境。然而,樓市辣招至今仍然沒有全面撤銷,令身在困局之中的房地產業還被政策綑綁,無法放開手腳走出困境。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最近公開撰文要求迅速廢除所有樓市辣招,該篇文章在網上廣泛轉發,可以說是表達了香港社會的普遍訴求。
然而,有關官員似乎仍不願正面回應社會的訴求;而是認為,看不到一些很急促、斷崖式下跌,而香港仍有很多年輕人及家庭希望置業。這是不是說,要等到樓價斷崖式下跌,或者跌至很多年輕人都買得起樓的時候,才會全面撤辣?難怪葉劉淑儀質疑,究竟樓價下跌到什麼水平,青年人才可以“入市”,“以我的收入都是40歲才買到第一套房”。
市建局的數字顯示,興建一個約500平方呎兩房單位的建築費高達300萬元,即每平方呎為6000元;加上每平方呎數千元的土地開發成本(包括收購土地、地盤基建投資等)及發展商的運作成本,每個單位的成本價都要超過500萬元。這肯定超過一般年輕人的負擔能力。
如果要求私人市場的樓價達至很多年輕人的收入水平,差不多就是要求地產商以低過“麵粉”的價格出售“麵包”。假若真的實施這種脫離香港實際的、近乎民粹主義的樓市政策,房地產業還有生存空間嗎?面對嚴峻的經濟環境,香港樓市政策是時候作出重大改變,預算案應該從提振整體經濟的層面,全面撤銷樓市辣招,並進一步釐清調整房地產政策。
首先,儘快全面撤辣,讓樓市復常。正如葉劉淑儀所說,樓市辣招是10多年前,由當時行政長官引入的“需求管理”措施;現在的問題不是供應短缺,而是需求萎縮,市場需求如此疲弱,政府沒有必要堅持過時的措施,必須迅速廢除所有剩餘的房地產交易印花稅,並修訂其投資策略,以增強信心和投資收入。需要指出的是,政府撤辣不過是“拆牆鬆綁”,讓樓市正常運作,促進經濟復蘇。撤辣不是提供什麼優惠政策甚至是公帑資助買樓,不是什麼“托市”。
其次,進一步釐清,香港解決安居問題的正確之道是實行“雙軌制”:一是政府提供足夠的資助房屋,讓那些無力在私人市場買樓的人能夠入住資助房屋,這不是市場所能完成的任務;二是讓那些有能力的人在私人市場置業安居,也以買樓的方式向政府繳納較多稅項,為政府庫房、社會福利和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預算案需部署爭取外資來港
中央一再強調要鞏固提升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可回避的問題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要加強,需要有足夠的國際資金流入香港。如果只是爭取外面的企業來港上市,但沒有資金流入購買港股,企業就不可能達到集資的目的,就不會願意來香港了。現在的突出問題是,資金持續外流,香港金融市場成交萎縮。如何吸引外資來港,是香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預算案需要回答的問題。
國務院總理李強近日訪問瑞士,瑞士聯邦主席破格親自到機場迎接,據說這是為了爭取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存款。這件事啟示特區政府,需要全面部署,盡最大努力做好爭取外資的工作。
必須承認的是,美國及西方對國際金融市場,有重要甚至是主導性的影響力。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早前在香港舉行的第二屆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致辭時,不僅明確肯定香港連結中國內地與紐約、倫敦等國際金融中心的市場優勢,而且希望透過香港吸引和撬動更多國際資本參與內地建設。
香港過去賴以成功的一大要素,就是與西方保持密切的金融連接和經濟互動。今天的世界,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經濟離不開中國;香港作為中國金融的門戶,有必要推動與西方的金融往來,爭取包括西方資金的國際金融資本來港、留港。為此,預算案需要提出具體措施,並作出政策配合。
(作者係第十屆中國僑聯副主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理事長,文章原刊於橙新聞,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22/2I8t6GUojjfy8GzRSrZT4qYJ8Hu1nqU3usK.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