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飛龍
2024年台灣地區選舉,藍、綠、白三方競逐。這場選舉發生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演變和島內政黨民主輪替的關鍵時刻,其結果反映了台灣主流民意的裂變和迷茫,“台獨”並未得勢。在基本盤作用、執政八年的公權力護持以及外部勢力影響等多重因素下,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以40%的新低得票率當選,立法院選舉中民進黨喪失第一大黨地位,僅得51席。藍綠持續對抗與白色中間勢力的崛起,代表台灣主流民意更難聚焦和共識化,更代表民進黨追求的“台獨”目標缺乏清晰的民意基礎。
本次選舉在法理性質上屬於中國內部事務範疇的地方選舉,兩岸之間的治權之爭不影響台灣地區的法律地位和行為屬性。從國際法來看,二戰後《波茨坦公告》等國際法文件清晰確認台灣屬於大陸,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更進一步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一個中國”的唯一代表權,台灣不具有國際法主體地位和國家資格。從國內憲法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台灣屬於大陸,並設定了國家統一義務。台灣地區的任何選舉不具有主權屬性,也不是任何意義上的國家行為,而是治權意義上的內部管理行為。
民進黨選舉結果可以進行政治和國際關係的多重解讀:其一,台灣民意結構的裂變,約六成選民未投票支持民進黨,反映相當大比例的選民不同意民進黨的“台獨”路線和兩岸脫鈎路線;其二,國民黨基本盤保持穩定,顯示和平發展、和平統一仍構成島內民意的重要取向,這股力量是可培育和可期待的;其三,民眾黨得票率明顯上升,吸走了民進黨部分選票特別是青年人選票,顯示台灣青年的某種政治覺醒以及尋找新出路的渴望,未來這一部分選民的政治行為及其影響將催生台灣政治光譜進一步多極化;其四,民進黨賴清德當選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藍白合”破局,否則以事後得票率來看,下架民進黨的政治機會很大;其五,民進黨新一屆政府必然是弱勢政府,立法院內議題性甚至聯盟性的“藍白合”仍有空間,立法院的民主監督與政治制衡的制度效能有望得到激發。這些分析和結論表明,民進黨未來執政在“台獨”路線上將會遭遇更多阻力,在民生政績上將受到更多嚴格監督與問責。
與此同時,國際社會繼續展現對“一個中國”原則的肯定和對“台獨”路線的抑制態勢。就在台灣地區選舉結果出爐前後,瑙魯宣布與台灣斷交,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這意味着台灣的所謂“邦交國”又減少一個,其國際空間因自身錯誤政治定位和路線而更受壓縮。同時,因民進黨拒絕承認“九二共識”,頑固堅持“台獨”路線,破壞兩岸和平發展,大陸不得不啟動貿易壁壘調查及檢討ECFA的合法性基礎與可持續性,後續有關制裁措施及其效應,台灣本身無法忽視,其產業界與民眾利益可能因為民進黨錯誤路線進一步受到影響。再者,若賴清德展現所謂“務實台獨”路線及更強硬措施,大陸必然依法進行反制和綜合性打擊,兩岸關係有可能進一步受到波動衝擊。在不投民進黨的近六成選民中,上述預期和影響應已得到適當理解,他們後續如何因應行動,對民進黨執政基礎和路線取向之影響不可低估。
中華民族復興進入關鍵攻關期,大變局中潛藏着中國式現代化和兩岸完全統一的深刻契機,兩岸中國人必須抓住這一歷史機遇,以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書寫中華民族共同體新的輝煌篇章。民進黨一葉障目,對抗歷史主流和民族大義,誤判內外形勢,操弄島內民意,製造兩岸對抗,是中華民族的政治公敵。此次選舉不代表民進黨得勢,而是反映了台灣民意對內外變局一定程度的敏感性和回應性,也反映了台灣青年人對民進黨的政治區隔,這就為台灣政局未來進一步演變埋下了伏筆,也為兩岸和平發展、融合發展與完全統一留下了想像和實踐的空間。
來源:橙新聞
(作者係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23/rpWyQnOCjB8rcqvQmooWpPOCzlErT3x0aT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