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鳴
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將到立法會出席行政長官互動交流答問會,探討的議題之一是“推動城市經濟”。
李家超周二(23日)出席行政會議前見記者時表示,想同議員探討的問題是:政府同社會各界如何攜手,推動與吸引更多的盛事在香港舉行;業界可以如何做使盛事增值,及如何提升訪客的良好體驗與印象,產生“磁石效應”,進而吸引更多的旅客來到香港;業界如何將“人氣”變成“財氣”。李家超期望聽取議員的意見與建議。
李家超亦宣布,春節期間香港特區與內地實施通關特別安排,年三十至年初四(2月9至13日),深圳灣口岸旅客及車輛均可24小時通關;羅湖口岸在年三十及年初二(2月9日和2月11日)兩天,將延長通關時間至凌晨2時,港鐵東鐵綫相應延長服務。
以上措施旨在搞活城市經濟,從李家超及特區政府推動城市經濟的新策略,可以看出有為政府的新風貌。
盛事連連 讓港隨時有“高光時刻”
周日(21日)舉行的渣打香港馬拉松約有7.4萬人參與,恢復至疫情前的規模,給香港帶來一派熱鬧景象。李家超當日主持了起步禮,他還在社交平台發文稱,“我很高興看到2024年的香港盛事連連,不單為市民掀起一浪浪的歡樂氣氛,亦能吸引海外旅客來港,振興香港經濟。特區政府會繼續推動、推廣在港舉行國際大型盛事,展現我們盛事之都的魅力,鞏固香港的國際城市地位。”
據悉,今年1至4月,香港將有40多項大型活動及國際會議舉行。包括剛剛結束的香港網球公開賽、上周六(20日)的世界足球傳奇盃、4月份舉行的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昨起一連兩天舉行的亞洲金融論壇等。
平心而論,讓一座城市“火”起來不難,難的是讓城市“火而有序”、“火而生財”。特區政府不斷推動鼓勵國際盛事來港舉行,行政長官把這作為一件大事,問計於立法會議員,可見此事在特區政府依法施政中的重要性。
過往,政府採取“積極不干預”的原則,甘於作市場經濟的“守夜人”,在經濟上行、波瀾不驚的環境下,以“守”為主,並無不妥。然而,在經濟發展困難、風險挑戰不斷的環境下,政府如果仍然以“守”為主,則會錯失良機。
去年是疫後復常的第一年,年初人們普遍對經濟復蘇持樂觀態度,但受外圍環境的影響,香港的貿易並不理想;受消費者需求變化的影響,香港旅遊業“旺丁不旺財”;受美元持續加息、以及部分外資企業對投資環境擔憂的影響,香港出現了資本外流的現象。
時下,最緊要的事情是說好“香港故事”,展示香港魅力。在這個“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關鍵時刻,行政長官及特區政府全力將國際盛事的“餅”做大,讓香港時刻處於“高光時刻”,可以增強人們對香港的投資信心。特區政府把舉辦國際盛事作為推動城市經濟的切入點,這個“點”選對了!
特別通關 讓“人流”激發“商流”
特區政府與深圳方面協調,在春節期間安排特別通關措施,特別是深圳灣口岸24小時通關,這標誌著香港和內地的聯通進一步提升。
從經濟的角度看,人開始流動,就開始產生消費,也就開始拉動經濟增長。統計數字顯示,每150萬旅客來港,會帶給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約0.1個百分點增長。
回顧過往,內地遊客給香港帶來了可觀的紅利。香港旅遊發展局數據顯示,2003年推出“自由行”後,內地旅客入境香港總消費從2003年的334億元,猛增至2019年的1,576億元,增長了3.7倍!“自由行”20年,內地旅客在港消費累計超過22,375億元。從人均消費看,2003年,內地訪港不過夜旅客人均消費1,290元,到2019年增長為2,198元,增長了70.4%。“自由行”也為香港本土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養活7%至8%的就業人口。
“自由行”給香港帶來的紅利直到2019年6月“修例風波”爆發戛然而止;2020年又爆發新冠疫情,香港與內地“封關”3年,直到去年初復通關。然而,時變境遷,內地遊客對香港“自由行”的熱度總體下降;同時,內地遊客的口味有所變化,不再熱衷於赴港購物。香港旅發局公布數據顯示,2023年訪港旅客總數為3,400萬人次,近8成來自內地,僅恢復至疫情前55%的水平。
“通”則“活”,“堵”則“死”。針對通關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政府不斷調研改進。政務司司長陳國基1月2日向媒體表示,政府將推行3方面的舉措:一是將來若舉辦大型活動,事先召開高層大型活動過關安排會議,提早作出部署;二是和內地相關部門積極商討不同方案,包括可否延長鐵路口岸開放時間、增加24小時通關口岸數目等;三是優化跨境交通安排,方便跨境巴士流轉。
特區政府在春節期間做出特別通關安排,有利於內地人來港和港人北上“雙向奔赴”,抓住了關鍵時間點。這個“點”抓得好。
磁石效應 讓盛事釋放更大紅利
這次,李家超與議員探討3個問題:一是如何推動與吸引更多的盛事在香港舉行;二是業界如何使盛事增值;三是業界如何將“人氣”變成“財氣”。這3個問題是搞活城市經濟的關鍵,非常重要。
先看“如何推動與吸引更多的盛事在香港舉行”,時下的香港具有吸引國際盛事的諸多優勢。首先,香港國安法和新選舉制度實施後,香港沒有了政治紛爭,社會各界一心一意謀發展、惠民生;在地緣衝突加劇、世界局勢動盪不安的大背景下,香港安定和諧的環境是吸引國際盛事的絕好條件。其次,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表示,香港具有中西文化薈萃和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色,以及便捷連通海內外的優勢。如他所言,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具有舉辦國際盛會的優越條件。關鍵是我們如何用好這些有利條件,立法會議員及社會各界都應多提好建議。
再看業界如何使盛事增值,去年3月8日,“灼灼芳華--中藝國際婦女節藝術展”啟動儀式在香港舉行,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在致辭中表示,“是次藝術展覽以‘灼灼芳華’為名,寓意深遠。希望中藝持續發掘女性的獨特才華與力量,在講好香港故事的基礎上,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麥美娟點出了活動的“增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實際上,在港舉辦的每一次國際盛事,都是展示香港魅力、中國魅力、“一國兩制”魅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機會,從策劃環節開始,就應考慮到如何“增值”,如何“增更大值”。立法會議員及業界人士應多提好建議。
最後看業界如何將“人氣”變成“財氣”,疫情前香港舉辦的國際盛事吸引了大量訪港的過夜旅客;現在隨著交通更加便利,過夜旅客有減少的趨勢。境外人士以參加、觀看國際盛事來港,僅僅是開始,如何給他們提供更多優質服務,讓他們擴大消費範圍、延長消費時段?業界需要政府給予哪些支持?這都需要“下深水”進行研究。面對“旺丁不旺財”的難題,一味抱怨,無濟於事,各方一起攜手解決,才是正確做法。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全國港澳研究會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的致辭中指出,“相信特別行政區政府一定會敢於擔當、善作善成,把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更好結合起來,破除利益固化藩籬,著力破解經濟社會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充分釋放香港社會蘊藏的巨大創造力和發展活力。”
行政長官帶領特區政府推動城市經濟的一系列措施,再次體現了“把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更好結合起來”的要求,相信通過特區政府持續用力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香港城市經濟必能活力凸顯,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力日益強勁。
(作者係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本文原刊於香港《經濟日報》,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25/CaCZMrgHweg2UJK6ESZZt1QAGe26D0ttuV3.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屠海鳴
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將到立法會出席行政長官互動交流答問會,探討的議題之一是“推動城市經濟”。
李家超周二(23日)出席行政會議前見記者時表示,想同議員探討的問題是:政府同社會各界如何攜手,推動與吸引更多的盛事在香港舉行;業界可以如何做使盛事增值,及如何提升訪客的良好體驗與印象,產生“磁石效應”,進而吸引更多的旅客來到香港;業界如何將“人氣”變成“財氣”。李家超期望聽取議員的意見與建議。
李家超亦宣布,春節期間香港特區與內地實施通關特別安排,年三十至年初四(2月9至13日),深圳灣口岸旅客及車輛均可24小時通關;羅湖口岸在年三十及年初二(2月9日和2月11日)兩天,將延長通關時間至凌晨2時,港鐵東鐵綫相應延長服務。
以上措施旨在搞活城市經濟,從李家超及特區政府推動城市經濟的新策略,可以看出有為政府的新風貌。
盛事連連 讓港隨時有“高光時刻”
周日(21日)舉行的渣打香港馬拉松約有7.4萬人參與,恢復至疫情前的規模,給香港帶來一派熱鬧景象。李家超當日主持了起步禮,他還在社交平台發文稱,“我很高興看到2024年的香港盛事連連,不單為市民掀起一浪浪的歡樂氣氛,亦能吸引海外旅客來港,振興香港經濟。特區政府會繼續推動、推廣在港舉行國際大型盛事,展現我們盛事之都的魅力,鞏固香港的國際城市地位。”
據悉,今年1至4月,香港將有40多項大型活動及國際會議舉行。包括剛剛結束的香港網球公開賽、上周六(20日)的世界足球傳奇盃、4月份舉行的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昨起一連兩天舉行的亞洲金融論壇等。
平心而論,讓一座城市“火”起來不難,難的是讓城市“火而有序”、“火而生財”。特區政府不斷推動鼓勵國際盛事來港舉行,行政長官把這作為一件大事,問計於立法會議員,可見此事在特區政府依法施政中的重要性。
過往,政府採取“積極不干預”的原則,甘於作市場經濟的“守夜人”,在經濟上行、波瀾不驚的環境下,以“守”為主,並無不妥。然而,在經濟發展困難、風險挑戰不斷的環境下,政府如果仍然以“守”為主,則會錯失良機。
去年是疫後復常的第一年,年初人們普遍對經濟復蘇持樂觀態度,但受外圍環境的影響,香港的貿易並不理想;受消費者需求變化的影響,香港旅遊業“旺丁不旺財”;受美元持續加息、以及部分外資企業對投資環境擔憂的影響,香港出現了資本外流的現象。
時下,最緊要的事情是說好“香港故事”,展示香港魅力。在這個“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關鍵時刻,行政長官及特區政府全力將國際盛事的“餅”做大,讓香港時刻處於“高光時刻”,可以增強人們對香港的投資信心。特區政府把舉辦國際盛事作為推動城市經濟的切入點,這個“點”選對了!
特別通關 讓“人流”激發“商流”
特區政府與深圳方面協調,在春節期間安排特別通關措施,特別是深圳灣口岸24小時通關,這標誌著香港和內地的聯通進一步提升。
從經濟的角度看,人開始流動,就開始產生消費,也就開始拉動經濟增長。統計數字顯示,每150萬旅客來港,會帶給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約0.1個百分點增長。
回顧過往,內地遊客給香港帶來了可觀的紅利。香港旅遊發展局數據顯示,2003年推出“自由行”後,內地旅客入境香港總消費從2003年的334億元,猛增至2019年的1,576億元,增長了3.7倍!“自由行”20年,內地旅客在港消費累計超過22,375億元。從人均消費看,2003年,內地訪港不過夜旅客人均消費1,290元,到2019年增長為2,198元,增長了70.4%。“自由行”也為香港本土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養活7%至8%的就業人口。
“自由行”給香港帶來的紅利直到2019年6月“修例風波”爆發戛然而止;2020年又爆發新冠疫情,香港與內地“封關”3年,直到去年初復通關。然而,時變境遷,內地遊客對香港“自由行”的熱度總體下降;同時,內地遊客的口味有所變化,不再熱衷於赴港購物。香港旅發局公布數據顯示,2023年訪港旅客總數為3,400萬人次,近8成來自內地,僅恢復至疫情前55%的水平。
“通”則“活”,“堵”則“死”。針對通關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政府不斷調研改進。政務司司長陳國基1月2日向媒體表示,政府將推行3方面的舉措:一是將來若舉辦大型活動,事先召開高層大型活動過關安排會議,提早作出部署;二是和內地相關部門積極商討不同方案,包括可否延長鐵路口岸開放時間、增加24小時通關口岸數目等;三是優化跨境交通安排,方便跨境巴士流轉。
特區政府在春節期間做出特別通關安排,有利於內地人來港和港人北上“雙向奔赴”,抓住了關鍵時間點。這個“點”抓得好。
磁石效應 讓盛事釋放更大紅利
這次,李家超與議員探討3個問題:一是如何推動與吸引更多的盛事在香港舉行;二是業界如何使盛事增值;三是業界如何將“人氣”變成“財氣”。這3個問題是搞活城市經濟的關鍵,非常重要。
先看“如何推動與吸引更多的盛事在香港舉行”,時下的香港具有吸引國際盛事的諸多優勢。首先,香港國安法和新選舉制度實施後,香港沒有了政治紛爭,社會各界一心一意謀發展、惠民生;在地緣衝突加劇、世界局勢動盪不安的大背景下,香港安定和諧的環境是吸引國際盛事的絕好條件。其次,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表示,香港具有中西文化薈萃和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色,以及便捷連通海內外的優勢。如他所言,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具有舉辦國際盛會的優越條件。關鍵是我們如何用好這些有利條件,立法會議員及社會各界都應多提好建議。
再看業界如何使盛事增值,去年3月8日,“灼灼芳華--中藝國際婦女節藝術展”啟動儀式在香港舉行,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在致辭中表示,“是次藝術展覽以‘灼灼芳華’為名,寓意深遠。希望中藝持續發掘女性的獨特才華與力量,在講好香港故事的基礎上,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麥美娟點出了活動的“增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實際上,在港舉辦的每一次國際盛事,都是展示香港魅力、中國魅力、“一國兩制”魅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機會,從策劃環節開始,就應考慮到如何“增值”,如何“增更大值”。立法會議員及業界人士應多提好建議。
最後看業界如何將“人氣”變成“財氣”,疫情前香港舉辦的國際盛事吸引了大量訪港的過夜旅客;現在隨著交通更加便利,過夜旅客有減少的趨勢。境外人士以參加、觀看國際盛事來港,僅僅是開始,如何給他們提供更多優質服務,讓他們擴大消費範圍、延長消費時段?業界需要政府給予哪些支持?這都需要“下深水”進行研究。面對“旺丁不旺財”的難題,一味抱怨,無濟於事,各方一起攜手解決,才是正確做法。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全國港澳研究會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的致辭中指出,“相信特別行政區政府一定會敢於擔當、善作善成,把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更好結合起來,破除利益固化藩籬,著力破解經濟社會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充分釋放香港社會蘊藏的巨大創造力和發展活力。”
行政長官帶領特區政府推動城市經濟的一系列措施,再次體現了“把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更好結合起來”的要求,相信通過特區政府持續用力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香港城市經濟必能活力凸顯,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力日益強勁。
(作者係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本文原刊於香港《經濟日報》,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25/CaCZMrgHweg2UJK6ESZZt1QAGe26D0ttuV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