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北京 石岩
1964年1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法蘭西共和國宣布建立外交關係,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響。法國成為西方大國中第一個突破意識形態壁壘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的國家。中法兩國建交既是兩國政治、外交政策的需要,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開創了兩個不同意識形態大國求同存異、合作發展的典範。今年是中法建交六十周年。在新一輪國際大變局的背景下,回顧兩國關係開啟和發展的歷史,對思考在當今複雜形勢下大國相處之道,仍有重要啟示作用。
共同的獨立自主意識,促使兩國走向彼此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兩級格局逐漸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鬥爭日趨激烈。中國和法國分屬兩個陣營,長期彼此對立。由於美蘇為了維護自身霸權地位,不斷對陣營成員施壓,甚至不惜犧牲成員國利益,中國和法國不約而同走上反對霸權的道路,選擇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959年,戴高樂就任法國總統,隨即開始與北約脫鉤,並呼籲歐洲發展獨立的防務能力,致力於在美蘇爭霸的夾縫中爭取法國的大國地位。毛澤東對此十分讚賞,“我們很欣賞法國這種獨立政策。不能跟著少數大國轉,它們說什麼就跟著說什麼”“世界在變化,不是一兩個大國所能管住的。”與此同時,中國亦不滿蘇聯種種侵犯他國主權的行為,在社會主義陣營中反對蘇聯修正主義。出於反對霸權和維護自身利益的共同訴求,最終促使中法開啟建交議程。
1963年10月22日,作為戴高樂代表的法國前總理埃德加.富爾抵達北京。為對美國保密,戴高樂親自安排設計富爾去中國的路線。富爾在中國進行半官方“旅行”期間,周恩來、陳毅同其進行了6次實質性會談,雙方都認為中法建交的時機已經成熟。1964年1月27日,中法兩國同時宣布建立外交關係,並在三個月內互派大使。這在世界範圍引起“外交核爆炸”,被國際輿論形容為“在一塊密不透風的鐵板上撕開了一道裂縫”。1月25日,習近平主席向中法建交60周年招待會發表視頻致辭時指出,60年前的中法建交是國際關係史上的大事。毛澤東主席和戴高樂將軍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氣,打開中西方交往合作的大門,為處於冷戰中的世界帶來希望。60年來,中法關係始終走在中國同西方國家關係前列,為兩國人民帶來福祉,為世界和平、穩定和發展作出貢獻。
中法建交不僅對於兩國意義重大,而且帶動了美西方世界對華關係的破局。更為深遠的是,中法兩國用切實行動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展現了在兩極格局下謀求獨立自主的雄心和魄力。在當今美國推動的新一輪“陣營化”、“脫鉤斷鏈”和“新冷戰”的複雜形勢下,中法建交所體現的獨立外交精神尤為值得各國思考和借鑒。
堅持求同存異原則,排除困難實現建交
中法國情差異巨大,但是兩國能夠跨越意識形態鴻溝,跳出陣營對立桎梏,最終實現雙邊關係正常化,靠的是相互尊重和求同存異,這在建交初期雙方處理台灣問題上得到充分體現。
中國同任何國家建交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求對方必須與台灣當局斷交,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戴高樂念及二戰期間合作的“舊情”,起初不願宣布與台灣斷交,要求同中國無條件建交。富爾在談判中曾提出法國在台灣保留一個領事館,遭到周恩來總理斷然拒絕。
眼看談判陷入僵局,中方從大局考慮,決定先宣布建交,再由法國根據客觀形勢與台灣斷交。中法發布建交公報後的第二天,中國外交部就發表聲明,強調“按國際慣例,承認一個國家的新政府,不言而喻地意味著不再承認被這個國家的人民所推翻的舊的統治集團。”重申法國對中法建交所承擔的相應義務。戴高樂總統及時作出回應,向法國外交部下達指示:“從國際法的觀點看,只有一個中國,而且所有中國人都這樣認為。既然法國與北京政府建立了正常的大使級外交關係,法國就認為北京政府是中國政府。法國有理由不承認台灣代表機構的外交地位,並儘快向其告知此意,和為此進行相應的物質準備。”1964年2月10日,法國與台灣當局“斷交”,履行了對中國的承諾。
雖然中法政治互信也曾因對台軍售等事件而遭遇挫折,但兩國本著相互尊重和求同存異的原則,最終克服困難,讓中法關係重回正軌。正如法國總統馬克龍所說,真正的友誼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共同謀求發展動力,構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長期以來,法國是中國在歐盟內最重要的經貿合作夥伴之一。由於中法關係的特殊性,法國成為對華投資和在華建立合資企業最早的國家之一。受1979-1982年席卷歐美的經濟危機影響,法國經濟在上世紀80年代呈現停滯狀態,大批企業破產,失業率飆升。彼時中國剛剛實行改革開放,具有廣闊的市場和巨大的消費潛力,於是法國把目光投向了萬里之外的中國。
1980年10月,德斯坦總統率團訪華,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接待的第一位西方大國元首。德斯坦總統提出要使雙邊經貿關係適應兩國良好的政治關係,得到中方積極回應。法國成為第一個與中國簽訂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的西方國家,也是第一個與中國開展和平利用核能合作的國家。1983年5月,密特朗總統在未出訪美蘇的情況下,首選中國作為歐洲之外的出訪國。經過友好協商,中方同意在引進技術問題上對歐洲採取更加開放的政策。如今中國高鐵、核電和航空事業實現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與法國的合作。1997年7月,希拉克總統訪華,中法就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合作達成重要共識,並同意推動建立面向21世紀的全面夥伴關係,這是中國首次與西方大國建立的新型關係。中法關係再次領先於其他西方國家。近幾年,在新冠疫情、俄烏衝突等多方因素的影響下,中法經貿關係雖然遭遇了一些波折,但總體保持著良好的增長勢頭。根據法國統計局數據,2022年中法貨物貿易首次突破千億歐元大關,法國是中國在歐盟的第二大進口國及第四大出口國。
2023年4月,法國總統馬克龍率領近百人代表團訪華,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包括空客(Airbus)、法國電力集團(EDF)、阿爾斯通(Alstom)、歐萊雅(L'ORÉAL Paris)、威立雅(Veolia)、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等在內的60多家法國知名企業組成的經貿代表團。他們此行向世界表明,法國將著力通過加強中法經貿合作,“重啟”與中國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彰顯大國責任擔當,攜手應對全球風險挑戰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格局加速分化演變,中法關係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特別是近年來,美國在維護霸權的驅使下,全面調整對華政策,開展對華戰略競爭,並反復施壓盟友以犧牲自身利益為代價選邊站隊,迫使其共同遏制中國。同時,歐洲自身也面臨一體化的困境和多重疊加危機。在“跨大西洋聯動效應”作用下,歐盟開始追隨美國對華政策,加入美國發起的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提出對華“去風險”策略。歐洲又被動地陷入大國對抗的夾縫之中。
在此背景下,法國總統馬克龍呼籲歐洲要提升自身能力和韌性,堅持戰略自主,建設“主權歐洲”。法國再次體現出獨立的大國思想和歐洲意識。習近平主席支持歐洲戰略自主,他多次強調,中方對歐政策保持穩定連貫,希望歐方形成自主的對華認知,奉行自主的對華政策。面對當前地區衝突、氣候變化、經濟衰退、逆全球化等重大國際問題,中法兩國也取得了系列共識。2023年11月24日,中法碳中和中心正式啟動,向世界發出中法加強綠色科技合作、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的有力信號。
習近平主席深刻指出,中法關係的獨特歷史塑造了獨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遠矚、互利共贏的“中法精神”。面對新時代的風雲際會,中法應當秉持建交初心、積極面向未來、敢於有所作為。兩國要始終堅持獨立自主,不搞選邊站隊;擔負大國責任,反對爭權奪霸;維護多邊主義,抵制單邊主義。面向下一個60年,只要中法把握穩定、互惠、開拓、向上的中法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大方向,就一定能繼續走在大國關係的前列,共同為世界和平、穩定、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係清華大學國際問題專家,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4年2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29/pIVQwL70lqIUJG01QOlSBr3RmUnkO8hmjWe.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 北京 石岩
1964年1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法蘭西共和國宣布建立外交關係,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響。法國成為西方大國中第一個突破意識形態壁壘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的國家。中法兩國建交既是兩國政治、外交政策的需要,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開創了兩個不同意識形態大國求同存異、合作發展的典範。今年是中法建交六十周年。在新一輪國際大變局的背景下,回顧兩國關係開啟和發展的歷史,對思考在當今複雜形勢下大國相處之道,仍有重要啟示作用。
共同的獨立自主意識,促使兩國走向彼此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兩級格局逐漸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鬥爭日趨激烈。中國和法國分屬兩個陣營,長期彼此對立。由於美蘇為了維護自身霸權地位,不斷對陣營成員施壓,甚至不惜犧牲成員國利益,中國和法國不約而同走上反對霸權的道路,選擇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959年,戴高樂就任法國總統,隨即開始與北約脫鉤,並呼籲歐洲發展獨立的防務能力,致力於在美蘇爭霸的夾縫中爭取法國的大國地位。毛澤東對此十分讚賞,“我們很欣賞法國這種獨立政策。不能跟著少數大國轉,它們說什麼就跟著說什麼”“世界在變化,不是一兩個大國所能管住的。”與此同時,中國亦不滿蘇聯種種侵犯他國主權的行為,在社會主義陣營中反對蘇聯修正主義。出於反對霸權和維護自身利益的共同訴求,最終促使中法開啟建交議程。
1963年10月22日,作為戴高樂代表的法國前總理埃德加.富爾抵達北京。為對美國保密,戴高樂親自安排設計富爾去中國的路線。富爾在中國進行半官方“旅行”期間,周恩來、陳毅同其進行了6次實質性會談,雙方都認為中法建交的時機已經成熟。1964年1月27日,中法兩國同時宣布建立外交關係,並在三個月內互派大使。這在世界範圍引起“外交核爆炸”,被國際輿論形容為“在一塊密不透風的鐵板上撕開了一道裂縫”。1月25日,習近平主席向中法建交60周年招待會發表視頻致辭時指出,60年前的中法建交是國際關係史上的大事。毛澤東主席和戴高樂將軍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氣,打開中西方交往合作的大門,為處於冷戰中的世界帶來希望。60年來,中法關係始終走在中國同西方國家關係前列,為兩國人民帶來福祉,為世界和平、穩定和發展作出貢獻。
中法建交不僅對於兩國意義重大,而且帶動了美西方世界對華關係的破局。更為深遠的是,中法兩國用切實行動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展現了在兩極格局下謀求獨立自主的雄心和魄力。在當今美國推動的新一輪“陣營化”、“脫鉤斷鏈”和“新冷戰”的複雜形勢下,中法建交所體現的獨立外交精神尤為值得各國思考和借鑒。
堅持求同存異原則,排除困難實現建交
中法國情差異巨大,但是兩國能夠跨越意識形態鴻溝,跳出陣營對立桎梏,最終實現雙邊關係正常化,靠的是相互尊重和求同存異,這在建交初期雙方處理台灣問題上得到充分體現。
中國同任何國家建交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求對方必須與台灣當局斷交,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戴高樂念及二戰期間合作的“舊情”,起初不願宣布與台灣斷交,要求同中國無條件建交。富爾在談判中曾提出法國在台灣保留一個領事館,遭到周恩來總理斷然拒絕。
眼看談判陷入僵局,中方從大局考慮,決定先宣布建交,再由法國根據客觀形勢與台灣斷交。中法發布建交公報後的第二天,中國外交部就發表聲明,強調“按國際慣例,承認一個國家的新政府,不言而喻地意味著不再承認被這個國家的人民所推翻的舊的統治集團。”重申法國對中法建交所承擔的相應義務。戴高樂總統及時作出回應,向法國外交部下達指示:“從國際法的觀點看,只有一個中國,而且所有中國人都這樣認為。既然法國與北京政府建立了正常的大使級外交關係,法國就認為北京政府是中國政府。法國有理由不承認台灣代表機構的外交地位,並儘快向其告知此意,和為此進行相應的物質準備。”1964年2月10日,法國與台灣當局“斷交”,履行了對中國的承諾。
雖然中法政治互信也曾因對台軍售等事件而遭遇挫折,但兩國本著相互尊重和求同存異的原則,最終克服困難,讓中法關係重回正軌。正如法國總統馬克龍所說,真正的友誼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共同謀求發展動力,構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長期以來,法國是中國在歐盟內最重要的經貿合作夥伴之一。由於中法關係的特殊性,法國成為對華投資和在華建立合資企業最早的國家之一。受1979-1982年席卷歐美的經濟危機影響,法國經濟在上世紀80年代呈現停滯狀態,大批企業破產,失業率飆升。彼時中國剛剛實行改革開放,具有廣闊的市場和巨大的消費潛力,於是法國把目光投向了萬里之外的中國。
1980年10月,德斯坦總統率團訪華,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接待的第一位西方大國元首。德斯坦總統提出要使雙邊經貿關係適應兩國良好的政治關係,得到中方積極回應。法國成為第一個與中國簽訂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的西方國家,也是第一個與中國開展和平利用核能合作的國家。1983年5月,密特朗總統在未出訪美蘇的情況下,首選中國作為歐洲之外的出訪國。經過友好協商,中方同意在引進技術問題上對歐洲採取更加開放的政策。如今中國高鐵、核電和航空事業實現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與法國的合作。1997年7月,希拉克總統訪華,中法就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合作達成重要共識,並同意推動建立面向21世紀的全面夥伴關係,這是中國首次與西方大國建立的新型關係。中法關係再次領先於其他西方國家。近幾年,在新冠疫情、俄烏衝突等多方因素的影響下,中法經貿關係雖然遭遇了一些波折,但總體保持著良好的增長勢頭。根據法國統計局數據,2022年中法貨物貿易首次突破千億歐元大關,法國是中國在歐盟的第二大進口國及第四大出口國。
2023年4月,法國總統馬克龍率領近百人代表團訪華,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包括空客(Airbus)、法國電力集團(EDF)、阿爾斯通(Alstom)、歐萊雅(L'ORÉAL Paris)、威立雅(Veolia)、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等在內的60多家法國知名企業組成的經貿代表團。他們此行向世界表明,法國將著力通過加強中法經貿合作,“重啟”與中國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彰顯大國責任擔當,攜手應對全球風險挑戰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格局加速分化演變,中法關係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特別是近年來,美國在維護霸權的驅使下,全面調整對華政策,開展對華戰略競爭,並反復施壓盟友以犧牲自身利益為代價選邊站隊,迫使其共同遏制中國。同時,歐洲自身也面臨一體化的困境和多重疊加危機。在“跨大西洋聯動效應”作用下,歐盟開始追隨美國對華政策,加入美國發起的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提出對華“去風險”策略。歐洲又被動地陷入大國對抗的夾縫之中。
在此背景下,法國總統馬克龍呼籲歐洲要提升自身能力和韌性,堅持戰略自主,建設“主權歐洲”。法國再次體現出獨立的大國思想和歐洲意識。習近平主席支持歐洲戰略自主,他多次強調,中方對歐政策保持穩定連貫,希望歐方形成自主的對華認知,奉行自主的對華政策。面對當前地區衝突、氣候變化、經濟衰退、逆全球化等重大國際問題,中法兩國也取得了系列共識。2023年11月24日,中法碳中和中心正式啟動,向世界發出中法加強綠色科技合作、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的有力信號。
習近平主席深刻指出,中法關係的獨特歷史塑造了獨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遠矚、互利共贏的“中法精神”。面對新時代的風雲際會,中法應當秉持建交初心、積極面向未來、敢於有所作為。兩國要始終堅持獨立自主,不搞選邊站隊;擔負大國責任,反對爭權奪霸;維護多邊主義,抵制單邊主義。面向下一個60年,只要中法把握穩定、互惠、開拓、向上的中法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大方向,就一定能繼續走在大國關係的前列,共同為世界和平、穩定、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係清華大學國際問題專家,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4年2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29/pIVQwL70lqIUJG01QOlSBr3RmUnkO8hmjW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