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青
譚耀宗簡介
譚耀宗先生1949年生於香港,祖籍廣東惠州市。1982年成為香港工會聯合會(工聯會)副理事長,由此踏上政治舞台,縱橫政壇逾40載。譚耀宗先生在1985年獲邀出任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並於1993年及1996年分別擔任特區籌委會預委會委員及籌委會委員。自1985年起,譚耀宗歷任立法局議員、臨時立法會議員及立法會議員直至2016年,議會生涯長達30年。回歸後,他獲邀擔任首屆行政會議成員。1992年,又與志同道合者創立民主建港聯盟(民建聯),並於2007年當選為主席至2015年。2002年起,譚耀宗獲委任為全國政協委員,及至2018年轉而參選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且獲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至2023年退休。譚耀宗先生現為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民主建港協進聯盟(民建聯)會務顧問及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秘書長,並擔任健康快車香港基金會主席,繼續服務國家和香港市民。
紫荊養生:譚先生您好!非常感謝您接受採訪。您目前擔任健康快車香港基金會主席,請問您是如何與健康快車結緣的?能否請您介紹一下健康快車及基金會的整體發展情況?
譚耀宗先生:健康快車是1997年回歸時成立的,為什麼要做這個呢?因為我們覺得,當時內地的醫療系統還不太發達,跟現在情況不一樣,特別是在眼科防盲治盲這方面。我們就想在這方面幫忙,特別是中國那麼遼闊,人口那麼多,很多山區的醫療更是缺乏。所以我們就和內地相關部門包括衛生部、鐵道部等一起商量,既然有人利用飛機去全世界做白內障手術,何不借鑒這一思路,設計一列火車醫院呢?這樣便能深入那些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山區,為那裡的老年人提供白內障治療手術。因為白內障是老年人的普遍問題,尤其在一些陽光紫外線很強烈的地區,患病風險更高。這個想法得到相關部門領導的大力支持,技術實際上是很成熟的,但在內地當時還沒有普及。我們首先集結了一些醫生,包括香港的醫療專家,共同參與這一項目。經過特殊改裝的列車車廂,搖身一變成為配備手術室的現代化醫院。整列車由四節車廂組成,裡面配有一個廚房,為醫護人員提供住宿設施,還有床位供術後觀察的患者使用。這列火車醫院不僅為偏遠山區的患者帶來福音,更是醫療技術普及化的一個大膽創新,我們希望這一理念能造福更多需要白內障手術的老年人。
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們一直致力於提供健康快車所需的經費開支。因此,基金會不斷地進行籌款活動。理事會成員來自內地和香港,這些理事都已退休,大家都覺得這項工作很有意義。我們每年都會舉辦年會,今年的年會將在海南舉行,屆時我們將與來自內地的理事們共同商討今年的工作計劃,期待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們致力於這項工作已經二十多年,為無數人帶來了重見光明的機會,他們非常感激,這正是我們堅持的動力。我最近去了韶關,因為我們的列車在此停靠,我深入考察了當地情況,並訪問了那些接受過手術的患者,他們的故事非常感人,也對我們的工作非常感激。我們目前在全國各地設立了93個眼科中心,韶關就是其中之一。我們會繼續這樣的工作,我們不僅做白內障手術,還進行糖網篩查,就是通過使用專業儀器檢查眼底,預測是否存在糖尿病視網膜症的風險。此外,我們還致力於培訓當地的眼科醫生,提升他們的專業水準,讓更多人受益。
紫荊養生:健康快車是香港非常成功的慈善公益項目,目前全社會對慈善公益也愈加關注,您對香港與內地間慈善公益活動的交流如何評價?如何進一步加強兩地慈善公益溝通協作?
譚耀宗先生:我們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們一直使用民間資源,不需要政府出錢。我們會經常組織香港及內地各類籌款活動,包括戶外步行活動、慈善晚宴、慈善拍賣、慈善義演如粵劇晚會等。我們的各類慈善活動得到香港及內地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去年十月我們成功在新疆組織了一次為期十幾天的自駕遊籌款活動,參與活動的大都是退休的官員和香港的退休人士,共有三十多輛車參與其中,每輛車都捐出了四十萬元的善款。這次活動不僅讓參與者體驗到了自駕遊的樂趣,盡情領略新疆的壯美風光,還能為公益事業盡一份綿薄之力。
今年是健康快車成立27周年,我有幸自創立之初就參與其中。儘管後來我成為香港立法會議員、行政會議成員、全國政協委員及人大常委會委員,沒有時間直接參與,但我對健康快車的關注從未減弱。去年我卸任全國人大常委工作後,健康快車基金創辦人方黃吉雯女士立刻邀請我擔任健康快車基金會的主席,我欣然接受。在過去的一年裡,我深感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價值,我會繼續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在香港與內地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們的慈善活動取得了顯著的成功。這種支持與合作並不僅僅體現在實際行動上,更在於兩地之間深入的交流與緊密的合作。這種聯動模式不僅推動了慈善事業的發展,更增進了兩地民衆之間的瞭解與友誼。展望未來,我們將深化溝通與協作,為健康快車基金會注入新的活力,共同推動慈善事業向前發展,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同時,我們也誠邀社會各界人士加入我們的行列,一同為公益事業貢獻力量。
紫荊養生:我注意到健康快車幫助的很多患者都是老年人,您也曾擔任香港安老事物委員會主席,香港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能否請您談談香港如何應對人口老化帶來的一系列挑戰?
譚耀宗先生:對於人口老齡化,實際上在特區成立時,當時的特首董建華先生就已經非常有遠見地意識到人口老齡化是未來社會的一個大問題,他專門找到我,讓我幫忙做一些調研尋找解決方案。我訪問了很多機構,包括很多非政府組織和專家學者,收集他們的意見,最後我寫了一份報告,報告的其中一個內容被政府所接納,就是建議政府成立“安老事務委員會”,由民間人士擔任主席,政府人士擔任副主席,很多與長者有關的機構也派代表出席。董先生接受了我的建議,所以回歸時第一份施政報告中宣佈成立了“安老事務委員會”。這個委員會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諮詢委員會,它還協助制定政策,督促各個部門的實施,我擔任了八年委員會主席。
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時我作為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曾到安老院舍探望長者,瞭解長者在院舍內的情況,及如何做好預防工作,減低長者被感染的機會,並就如何治療患病長者提出多項措施並被政府採納。多年來我們一直在探討如何處理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向政府提出了很多建議,督促不同部門實施落實。當時委員會的副主席是楊永強先生,成員有當時的社會福利署署長林鄭月娥,衛生署署長陳馮富珍等六七個部門的代表。委員會至今仍在持續運作,推動了很多與長者有關的工作。現在香港的人口老齡化情況非常嚴重,最新公佈的平均年齡男性是81歲,女性87歲,而且出生率低,人口老齡化的情況越來越嚴重,長者健康成為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人們雖然壽命延長,但最後兩年可能需要社會提供很多的照顧和協助,所以老齡化問題中的健康問題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點。當然,除了要照顧他們的醫療和康養之外,還要考慮如何發揮他們參與社會的積極性,這也是需要考慮的,所以我當年也推動了設立老年大學,那些不是正規的大學,但是讓老年人有機會發揮他們的能力。
紫荆养生:您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在哪些方面可以合作以協同應對人口老齡化?
譚耀宗先生: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化城市,如果發展事業,當然可以留在香港打拼。如果長者需要安老養老,可以考慮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生活,因為那裡的看護服務、生活品質或者承擔的費用可能都比較適宜,很多大灣區內的城市,無論政府還是民間實際上都願意提供這樣的機會。要讓香港的老年人接受這種安排,前提是交通必須便捷,方便家人探訪。第二就是醫療的問題,因為他們擔心離開了香港,以後的醫療費用很貴,他們承擔不起,這些問題都需要解決。
紫荊養生: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也發佈了《“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您認為香港在發展中醫藥方面可以發揮哪些作用?
譚耀宗先生:這次COVID-19疫情證明中醫藥可以很好地發揮作用。在疫情平靜下來後,我在民建聯內部強調要研究中醫藥如何幫助人們調理身體,提升免疫系統。疫情對人們身體衝擊很大,中醫藥在身體恢復方面可以發揮很好的作用。香港作為“東方之珠”,擁有獨特的地理優勢,是東西方文化交匯的地方。可以通過加強文化交流,推廣中醫藥文化,增進國際社會對中醫藥的瞭解和認識。香港可以依託其高等教育資源,發展中醫藥教育和研究,建立更多中醫藥學院、研究所,培養中醫藥人才,同時舉辦國際研討會和工作坊,吸引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我們要鼓勵和支持中醫藥的科學研究,結合現代科技手段,進行中藥成分分析、藥效驗證等研究,提高中醫藥的現代化、標準化、國際化水準。利用香港中西醫並重的醫療體系,推廣中西醫結合的醫療模式,發揮中醫藥在預防疾病和康復治療中的獨特作用。我們可以將中醫藥服務作為健康產業的一部分,發展相關的醫療、旅遊、保健服務,吸引內地和國際遊客來港體驗中醫藥服務,推動經濟發展。
紫荊養生:您從年輕時便投身政壇為香港社會服務,直至去年卸任全國人大常委,目前仍擔任多項重要社會職務,儘管工作繁忙,但您仍然精力充沛,可否為廣大讀者介紹一下您的養生秘訣?
譚耀宗先生:我自己在過去40多年裡一直投身服務社會,我也很幸運,在香港每一個發展時期都能深入地參與。我最近出了一本書,將過去40多年很多資料、經歷和感受都整理出來,希望可以讓年輕一代瞭解我們香港在時代轉變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情,我以自己親身經歷敘述歷史,記錄了我們遇到的問題、如何面對及自身的種種切身感受。
我現在已經退下來了,目前主要做一些教育相關的工作,比如公民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環保教育,以及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加強香港與內地合作,向外界更好講述中國故事和香港故事等。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不會去做很多大事,我會盡我所能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比如健康快車這樣的慈善事業。
在日常生活中,我比較注重保養身體。我堅持早睡早起,儘量避免熬夜,這已經成為我的生活習慣。由於過去工作繁忙,我很少有時間運動,但近年來我開始更加重視運動鍛煉,我曾經請了一位師傅到家中教我太極。我覺得太極是一項非常適合我的運動,因為它並不劇烈,特別適合年長者。雖然其他球類運動也很有趣,但因為太過劇烈,並不太適合。在飲食方面,我會比較注意適量,即便是美味佳餚也不會貪多。對於刺激性強的食物,比如咖啡,我也會比較節制,會選擇更為溫和的飲料。過去幾十年儘管工作繁忙,我還是盡量保持身體健康,這讓我可以更好地服務香港社會與市民。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30/ZvKVecNXeAZKaoCLRbis89UaWplKYrAidoQ.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