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舟
1月26日,由大灣區科學論壇、香港生物科技協會、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有限公司及大灣區香港中心聯合舉辦的“河套香港園區在大灣區科技創新的功能作用研討會”在灣仔會展中心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在會上說了一句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話:香港未來“食粥食飯”就是看創新科技產業能否發展起來。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也在會上帶來了河套園區的最新進展,園區首批三座大樓將於今年年底陸續落成,另外五座大樓亦會在社區隔離設施(方艙)拆除及土地平整後盡快啟動興建。未來政府其實也會考慮將河套剩餘的其他方艙區域逐步釋放出來,變為科技發展用地。
總樓面超科學園3倍
現在河套香港園區的土地面積(87公頃)是位於沙田的香港科學園(22公頃)的4倍,總樓面面積將來至少會達到香港科學園(40萬方米)的3倍以上。可以說,河套園區是香港到目前為止對創科產業最重要的,也是規模和投入最大的一個基建。
2022年底,特區政府發布了《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其中明確提出目標:到2030年,研發總開支(R&D)相對GDP的比率由0.99%提升至2%,製造業佔GDP由2020年的1%提升至5%。這些目標的實現需要有創科和先進製造業企業的支撐,而這些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產業用地。
雖然近期陸續有知名企業落戶香港,例如全球最大電動車電池生產商寧德時代、英國生物製藥企業阿斯利康、智能駕駛技術龍頭科企地平線等,但是現在香港科學園能提供的空間已經很有限了。
如果我們希望這些龍頭企業能夠把具規模的研發中心和中試基地放在香港,必然需要更多的土地空間。
然而,現在政府手上掌握的,中短期內可直接提供給企業作為創科發展的土地空間相當有限。包括近期提出準備在沙嶺建設的數據中心,其面積僅有2公頃(雖然將來有可能進一步擴展),而且尚未完成將土地改作創科用途的法定程序。另一個在規劃中的新田科技城雖然更大,但是規劃和土地徵收都未完成,真正要大規模投入使用至少需等到2030年之後。
因此,在2030年之前香港主要可運用的創科用地就基本集中在河套園區了。未來要吸引具備規模的創科企業,無論是建設大型研發中心或實驗室,還是中試生產線,都有賴於河套的建設進度和發展模式。所以河套的成敗對未來10年香港創科產業的發展極為重要,也是創科藍圖中2030年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所在。
但是,目前河套的發展中還存在3個重要問題需要解決。第一個是河套香港園區的定位和產業規劃,尚未能夠與國家整體科技規劃和戰略布局有良好的配合。
香港過往善於做土地空間規劃,卻缺乏做產業規劃的成功經驗。所以,相信河套將來會有很好的空間和建築規劃,也符合綠色環保理念的標準和要求。可是對於河套來講,建樓不是關鍵,把這些樓宇填滿也不是問題,關鍵是能夠爭取到什麼層級的產業項目,以及這些項目能否在國家科技戰略中發揮作用,並拉動香港創科產業有實質突破。
應有更清晰戰略定位
雖然香港河套園區初步規劃了包括生命健康科技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區、新科技先進製造區等在內的不同產業主題片區,但這只是較為寬泛的產業範圍層面,並沒有明確香港要如何吸引哪些關鍵項目和如何培育產業鏈,而這恰恰是河套成敗的所在。
未來河套香港園區應有更清晰的戰略定位,通過規劃布局產業項目來配合國家科技戰略。比如,有必要針對性地圍繞國家重點發展的科技領域,聚焦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引進核心龍頭科技企業,建立產業化為導向的國際大型研發中心。還可以積極利用香港國際自貿港的特殊地位,發揮稅率低、國際化、法治化、出入境自由等優勢,以河套為平台吸引相關領域的國際尖端產業人才,打造掌握關鍵技術的高端人才滙集地。
之前中美關係緊張,美歐等國在科技領域排斥華人的時候,香港政府也曾制定過特別政策,撥款予大學,用於招聘海外學術界的知名教授。但這項政策給予的名額相對有限,而且只能通過大學來進行人才招攬。背後的原因其實是香港沒有產業支撐,無法吸收產業界的高端國際科技人才。所以,河套需要通過培育創科產業,打造國際一流的產業平台來吸納海外產業界的科技人才,與國家的宏觀科技戰略形成配合。
除了吸引關鍵企業之外,香港也可以考慮和內地合作,結合香港的學科優勢,謀劃在河套建立國家實驗室。所謂“國家實驗室”其實和平常高校中所提及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不同,很多人會因為“重點”兩字,感覺後者比前者要厲害,含金量更高,事實上恰恰相反。
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大學和科研機構內的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建立的實驗室,達到國家認可的標準,就可以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全國現在有數百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而國家實驗室的規模則大得多,代表了某一領域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核心,其運行與研究經費以政府投入為主,在本學科領域代表國家最高水準,基本上包括本學科領域所有研究方向。所以到目前為止,國家實驗室僅有9個。
宜爭取建國家實驗室
現時在粵港澳大灣區有兩個國家實驗室,分別是位於深圳南山的“鵬城實驗室”和位於廣州國際生物島的“廣州實驗室”。鵬城實驗室始建於2018年,是中央批准的網絡通訊領域新型科研機構,主要研究方向是網絡通訊、網絡空間和網絡智能,其核心任務是服務國家寬帶通信和新型網絡戰略。廣州實驗室成立於2021年,由鍾南山院士牽頭,該實驗室聚焦重大呼吸系統疾病防治,致力於打造成防控突發性公共衞生事件的大型綜合研究基地。
香港如今實力最強的學科之一就是生物醫學。未來可以發揮香港的這個優勢,創造條件爭取在河套園區布局粵港澳大灣區的第三個國家實驗室,吸引生物醫藥產業領域的高端人才,為國家生物醫學發展培育戰略科技力量。
第二個問題是在河套“一區兩園”設計下,現在香港園區與深圳園區的互動性、聯動性不足。未來幾年,隨着河套合作區的樓宇陸續落成,兩個園區將開始進入大規模的招商引資階段。如果深圳園區和香港園區之間沒有很好的互動,未能形成產業聯動布局的情況,兩個園區很容易變成競爭關係。
因為河套深圳園區正在努力打造趨同於香港的環境,比如開展一二線的分線管理,推動資金、數據等要素的便利化流動。所以兩個園區如無法形成協同效應,而是各自為政、各自招商、各自管理,那就有可能陷入負面的競爭中。
其實,當年深圳設立前海合作區的時候就遇到了這個問題。前海最初的目的也是為了與香港合作,在金融和專業服務方面率先對香港開放。但是當前海提出要發展金融和現代服務業之後,反而第一時間引發了香港一些人的疑慮,甚至當時的立法會議員都質疑前海是不是和香港在“搶生意”。
今天河套的“一區兩園”比前海在地理上更接近,兩個園區緊連着,而且將來因為深圳園區實施的一二線分離管理,在環境上會和香港更加相近。
“一區兩園”設計的初衷就是希望結合港深各自優勢,將香港的自由港優勢和深圳的產業基礎優勢在河套這一個區域共同發揮出“合金效應”。如果雙方各行其是,那非但不能達成當時的初衷,反而會帶來負面影響。所以未來兩個園區一定要增強互動性,尤其是要共同爭取一些重大的項目在兩個園區跨河布局。
第三個問題就是整個河套香港園區的規劃設計理念需要更新。現在香港園區的設計還是將其作為一個自給自足的園區來安排,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面積用於建造宿舍和公寓。這是因為在香港傳統的觀念中,河套處於香港最偏遠的邊境地區,人們很難在市區和河套園區之間通勤。所以香港園區的建設一開始就考慮到宿舍問題。2024年底河套園區將落成的第一幢樓就是宿舍樓,比兩幢實驗室大樓落成還要早。
可利用深圳市區配套
其實河套的香港園區緊貼着深圳的市中心區,儘管離香港的傳統市區很遠。所以選擇去河套香港園區的企業必然是那些與深圳有很密切業務聯繫的企業,相關的產業人才和科研人員將來可以很方便地在兩個園區以及港深兩地間流動。
香港園區可以充分利用深圳的很多基礎設施,包括電力、公寓、污水處理等。在緊鄰河套深圳園區的南華村,深圳政府已經規劃了一個重建項目,預計將建成一個服務於河套園區的國際人才生活社區,提供近5000套住宅單位。所以實際上香港園區並不需要在有限的空間規劃建設過多公寓。
因此,未來在發展河套香港園區時,整體的規劃思維和理念應有所轉變,有必要更加充分地用好深圳的產業優勢和基建設施,因為許多重大基礎設施其實是可以共用共享的。例如以後河套香港園區如果建設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等耗電量大的設施,那也可以和深圳的電網合作,令處於香港園區的機構也能夠使用到成本更低的電力。
套用日前研討會上梁振英先生所講的那句話,未來十年香港創科產業是“食粥”還是“食飯”,就取決於河套的發展理念和模式。
(作者係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31/89sdddycReNhFcleuEC3SwD93I7jo67UOOv.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方舟
1月26日,由大灣區科學論壇、香港生物科技協會、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有限公司及大灣區香港中心聯合舉辦的“河套香港園區在大灣區科技創新的功能作用研討會”在灣仔會展中心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在會上說了一句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話:香港未來“食粥食飯”就是看創新科技產業能否發展起來。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也在會上帶來了河套園區的最新進展,園區首批三座大樓將於今年年底陸續落成,另外五座大樓亦會在社區隔離設施(方艙)拆除及土地平整後盡快啟動興建。未來政府其實也會考慮將河套剩餘的其他方艙區域逐步釋放出來,變為科技發展用地。
總樓面超科學園3倍
現在河套香港園區的土地面積(87公頃)是位於沙田的香港科學園(22公頃)的4倍,總樓面面積將來至少會達到香港科學園(40萬方米)的3倍以上。可以說,河套園區是香港到目前為止對創科產業最重要的,也是規模和投入最大的一個基建。
2022年底,特區政府發布了《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其中明確提出目標:到2030年,研發總開支(R&D)相對GDP的比率由0.99%提升至2%,製造業佔GDP由2020年的1%提升至5%。這些目標的實現需要有創科和先進製造業企業的支撐,而這些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產業用地。
雖然近期陸續有知名企業落戶香港,例如全球最大電動車電池生產商寧德時代、英國生物製藥企業阿斯利康、智能駕駛技術龍頭科企地平線等,但是現在香港科學園能提供的空間已經很有限了。
如果我們希望這些龍頭企業能夠把具規模的研發中心和中試基地放在香港,必然需要更多的土地空間。
然而,現在政府手上掌握的,中短期內可直接提供給企業作為創科發展的土地空間相當有限。包括近期提出準備在沙嶺建設的數據中心,其面積僅有2公頃(雖然將來有可能進一步擴展),而且尚未完成將土地改作創科用途的法定程序。另一個在規劃中的新田科技城雖然更大,但是規劃和土地徵收都未完成,真正要大規模投入使用至少需等到2030年之後。
因此,在2030年之前香港主要可運用的創科用地就基本集中在河套園區了。未來要吸引具備規模的創科企業,無論是建設大型研發中心或實驗室,還是中試生產線,都有賴於河套的建設進度和發展模式。所以河套的成敗對未來10年香港創科產業的發展極為重要,也是創科藍圖中2030年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所在。
但是,目前河套的發展中還存在3個重要問題需要解決。第一個是河套香港園區的定位和產業規劃,尚未能夠與國家整體科技規劃和戰略布局有良好的配合。
香港過往善於做土地空間規劃,卻缺乏做產業規劃的成功經驗。所以,相信河套將來會有很好的空間和建築規劃,也符合綠色環保理念的標準和要求。可是對於河套來講,建樓不是關鍵,把這些樓宇填滿也不是問題,關鍵是能夠爭取到什麼層級的產業項目,以及這些項目能否在國家科技戰略中發揮作用,並拉動香港創科產業有實質突破。
應有更清晰戰略定位
雖然香港河套園區初步規劃了包括生命健康科技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區、新科技先進製造區等在內的不同產業主題片區,但這只是較為寬泛的產業範圍層面,並沒有明確香港要如何吸引哪些關鍵項目和如何培育產業鏈,而這恰恰是河套成敗的所在。
未來河套香港園區應有更清晰的戰略定位,通過規劃布局產業項目來配合國家科技戰略。比如,有必要針對性地圍繞國家重點發展的科技領域,聚焦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引進核心龍頭科技企業,建立產業化為導向的國際大型研發中心。還可以積極利用香港國際自貿港的特殊地位,發揮稅率低、國際化、法治化、出入境自由等優勢,以河套為平台吸引相關領域的國際尖端產業人才,打造掌握關鍵技術的高端人才滙集地。
之前中美關係緊張,美歐等國在科技領域排斥華人的時候,香港政府也曾制定過特別政策,撥款予大學,用於招聘海外學術界的知名教授。但這項政策給予的名額相對有限,而且只能通過大學來進行人才招攬。背後的原因其實是香港沒有產業支撐,無法吸收產業界的高端國際科技人才。所以,河套需要通過培育創科產業,打造國際一流的產業平台來吸納海外產業界的科技人才,與國家的宏觀科技戰略形成配合。
除了吸引關鍵企業之外,香港也可以考慮和內地合作,結合香港的學科優勢,謀劃在河套建立國家實驗室。所謂“國家實驗室”其實和平常高校中所提及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不同,很多人會因為“重點”兩字,感覺後者比前者要厲害,含金量更高,事實上恰恰相反。
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大學和科研機構內的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建立的實驗室,達到國家認可的標準,就可以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全國現在有數百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而國家實驗室的規模則大得多,代表了某一領域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核心,其運行與研究經費以政府投入為主,在本學科領域代表國家最高水準,基本上包括本學科領域所有研究方向。所以到目前為止,國家實驗室僅有9個。
宜爭取建國家實驗室
現時在粵港澳大灣區有兩個國家實驗室,分別是位於深圳南山的“鵬城實驗室”和位於廣州國際生物島的“廣州實驗室”。鵬城實驗室始建於2018年,是中央批准的網絡通訊領域新型科研機構,主要研究方向是網絡通訊、網絡空間和網絡智能,其核心任務是服務國家寬帶通信和新型網絡戰略。廣州實驗室成立於2021年,由鍾南山院士牽頭,該實驗室聚焦重大呼吸系統疾病防治,致力於打造成防控突發性公共衞生事件的大型綜合研究基地。
香港如今實力最強的學科之一就是生物醫學。未來可以發揮香港的這個優勢,創造條件爭取在河套園區布局粵港澳大灣區的第三個國家實驗室,吸引生物醫藥產業領域的高端人才,為國家生物醫學發展培育戰略科技力量。
第二個問題是在河套“一區兩園”設計下,現在香港園區與深圳園區的互動性、聯動性不足。未來幾年,隨着河套合作區的樓宇陸續落成,兩個園區將開始進入大規模的招商引資階段。如果深圳園區和香港園區之間沒有很好的互動,未能形成產業聯動布局的情況,兩個園區很容易變成競爭關係。
因為河套深圳園區正在努力打造趨同於香港的環境,比如開展一二線的分線管理,推動資金、數據等要素的便利化流動。所以兩個園區如無法形成協同效應,而是各自為政、各自招商、各自管理,那就有可能陷入負面的競爭中。
其實,當年深圳設立前海合作區的時候就遇到了這個問題。前海最初的目的也是為了與香港合作,在金融和專業服務方面率先對香港開放。但是當前海提出要發展金融和現代服務業之後,反而第一時間引發了香港一些人的疑慮,甚至當時的立法會議員都質疑前海是不是和香港在“搶生意”。
今天河套的“一區兩園”比前海在地理上更接近,兩個園區緊連着,而且將來因為深圳園區實施的一二線分離管理,在環境上會和香港更加相近。
“一區兩園”設計的初衷就是希望結合港深各自優勢,將香港的自由港優勢和深圳的產業基礎優勢在河套這一個區域共同發揮出“合金效應”。如果雙方各行其是,那非但不能達成當時的初衷,反而會帶來負面影響。所以未來兩個園區一定要增強互動性,尤其是要共同爭取一些重大的項目在兩個園區跨河布局。
第三個問題就是整個河套香港園區的規劃設計理念需要更新。現在香港園區的設計還是將其作為一個自給自足的園區來安排,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面積用於建造宿舍和公寓。這是因為在香港傳統的觀念中,河套處於香港最偏遠的邊境地區,人們很難在市區和河套園區之間通勤。所以香港園區的建設一開始就考慮到宿舍問題。2024年底河套園區將落成的第一幢樓就是宿舍樓,比兩幢實驗室大樓落成還要早。
可利用深圳市區配套
其實河套的香港園區緊貼着深圳的市中心區,儘管離香港的傳統市區很遠。所以選擇去河套香港園區的企業必然是那些與深圳有很密切業務聯繫的企業,相關的產業人才和科研人員將來可以很方便地在兩個園區以及港深兩地間流動。
香港園區可以充分利用深圳的很多基礎設施,包括電力、公寓、污水處理等。在緊鄰河套深圳園區的南華村,深圳政府已經規劃了一個重建項目,預計將建成一個服務於河套園區的國際人才生活社區,提供近5000套住宅單位。所以實際上香港園區並不需要在有限的空間規劃建設過多公寓。
因此,未來在發展河套香港園區時,整體的規劃思維和理念應有所轉變,有必要更加充分地用好深圳的產業優勢和基建設施,因為許多重大基礎設施其實是可以共用共享的。例如以後河套香港園區如果建設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等耗電量大的設施,那也可以和深圳的電網合作,令處於香港園區的機構也能夠使用到成本更低的電力。
套用日前研討會上梁振英先生所講的那句話,未來十年香港創科產業是“食粥”還是“食飯”,就取決於河套的發展理念和模式。
(作者係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31/89sdddycReNhFcleuEC3SwD93I7jo67UOOv.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