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一種神奇的生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和文化圖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擁有極高的地位,被譽為神靈和萬物之長,具有吉祥祥瑞、力量智慧、皇權富貴、神秘崇高等豐富寓意。作為“龍的傳人”,華夏兒女對生肖龍年倍加珍視。2024年恰逢甲辰龍年,為向海內外讀者生動介紹龍年新春民俗文化,記者採訪了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
文| 本刊記者 馮琳
龍的形象蘊含深厚文化意義
記者:龍在中國文化中具有什麼樣的象徵意義?有哪些與龍相關的文化習俗?
張頤武:龍在中國文化裡具有極高的地位,是一種非常具有力量的神秘象徵,與皇權有著密切聯繫。關於龍的傳說最早可追溯至遠古時代,龍有蛇的身、豬的頭、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須、鷹的爪、魚的鱗,既會飛翔又能潛水。十二生肖裡,中國人對龍所寄托的含義是非常豐富的。龍在中國文化中通常被視為祥瑞、吉祥的象徵,很多美好的事物都與龍相關,所以中國人都“望子成龍”,用“鯉魚跳龍門”來形容發展進步,通過舉行祈雨儀式與龍對話、祈禱來年風調雨順,又比如古代的很多祭天活動也是以祭龍為中心的。
另一方面,龍相對來說性格比較暴烈。所以中國傳統文化認為,龍的形象比較複雜,既能夠給人帶來好處,又具有暴烈的性格,是一種矛盾體動物。像過去皇帝之所以稱作真龍天子,也是因為從某種程度上看皇帝既可以給百姓帶來吉祥又可能帶來充滿不確定性的暴政。再比如,民間有舞龍燈、賽龍舟等民俗活動,也是為了祈福平安,期望龍不要發怒發火,祈禱龍能體恤民情,許多民俗文化裡其實都有這樣一種含義。
總而言之,龍的形象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義,可以說是中華民族一種獨特的文化創造,是中華文化豐富的象徵體。
生肖年節中最具獨創性的一年
記者:龍年在十二生肖年節文化中有什麼特殊寓意,又有哪些特色年俗活動?
張頤武:每年的春節年俗活動形式都差不多,但對中國人來說,龍年是十二生肖年節系統裡最具獨創性的一年,同時也是一個具有不確定性的年份,龍年具有它獨特的一些寓意。
比如民間俗語有云,“一龍治水,十牛耕田”。“一龍治水”的含義在於,龍作為掌管雨水的神靈,當它出現時,意味著新的一年將有充足的水源供應,對於農業生產來說是個好兆頭,特別是在幹旱的地區或者季節,龍的現身將給人們帶來希望和信心;“十牛耕田”則意味著在龍年或龍日,會有十頭牛被用來耕田。這不僅預示著農業生產的繁忙和豐收的前景,也暗示著勤勞的人們將會為了獲取豐碩的成果而付出艱辛的努力。
與此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中還有另一種說法,龍的數量越多,雨量就越少,相反龍數量越少,雨量就越多,所以也有“龍多主旱”之稱。尤其在農業社會,龍年需特別注意避免大自然災害的發生,這其中也蘊藏著我們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倡導生態環境保護的現代智慧文明。實際上,這些傳統說法強調的都是通過人的努力和對龍的尊重,表達對自然的順應從而來迎合自然、驅邪祈福,祈求大吉大利。
辟邪文化,是龍年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總的來說,龍年需要避免不吉不祥的東西,祈禱風調雨順,祈禱自然界水的循環能夠順利,讓我們的莊稼長得高、收成好。在現代社會,人們更多的是會覺得龍年裡世界可能會發生騷擾不寧,所以希望通過人的努力,通過祈禱祈福,讓這一年更順暢平安地過去,同時也獲得更好的發展。
慶祝春節,關鍵在於辭舊迎新,我們要把種種不愉快、種種痛苦的問題都留在舊年,然後在一個新的狀態之下迎來更好的開始。但由於龍這種生物往往意味著會帶來更複雜的情況,所以對平安吉祥的年節祈願在龍年的意義更大,人們投入得也更多。當龍年開始的時候,我們首先要辟邪,然後趨福、祈禱,祈求龍庇佑新的一年風調雨順。龍年要做好避災趨福,避免龍發怒,以免發生一些難以控制的事情。
龍年春節,人們會開展一些與龍有關的特色民俗活動,像舞龍舞獅、龍舟比賽、龍燈會、吃龍食等等,以此來慶祝這個特殊的年份和表達對龍的敬意、喜愛。
南北方春節年俗各有特色
記者:您是浙江人,生活在北京,對於我國南北方在過年習俗上的差異有什麼感受?
張頤武:春節的來源很古老,有些風俗在全中國都是一致的,比如我們在慶祝春節傳統節日時要貼春聯、貼門神、吃年夜飯、飲酒祈福,還要放鞭炮來驅邪辟邪,這些都是中國人傳統的一套迎新年辦法。其中,南北方民俗既有相同點,又有一些各自的特色。因為南方很多族群其實是從北方遷徙過去的,他們把傳統的中原文化帶到了南方,後來北方的習俗發生變化了,反而這些中國的古老習俗在南方一些地區頑強地保留了下來,而且保留地更完整。
比方說,全中國都會在過年放炮仗,但是南方一些地方炮仗明顯放得更厲害。又比如,春節時親朋好友之間講究相聚拜年,團聚團圓,北方也興拜年,可仍是南方比北方更盛。一些春節文化中要飲桃湯,現在南方有些地區還有這一習俗,北方地區就很少了。還有,春節時全國都做麥芽糖,象徵新的一年美好甜蜜,北方也有吃,可南方更講究。再比如,南方在過春節時更重視祭祖等祭祀活動,像廣東潮汕地區特別講究在大年初一去寺廟上香,還要搶頭香。
當然,這些習俗現在全國各地普遍都有,南北方差別不是很大,主流還是一致的。但是南方地區更重視這個節日的意義,在古老民俗方面保留地更多一些,海外的華人社區對春節也是高度重視。
另一方面,因氣候地域差異,使得南北方在春節習俗方面也有不同。比如,南方人從臘月伊始就會大量做香腸曬臘肉,這在北方就比較少,因為北方地區氣候寒冷,不需要通過這種醃製方法來為春節儲存食物。又比如,東北地區過年風俗講究“凍”,人們在小年之前就要把正月裡吃的餃子都包好了,直接凍在外面,隨時取用,因為他們有天然“冰箱”,這種習俗就很難在南方實踐。
在中國傳統農業文化裡,春節最核心的含義就是“年”的概念,代表著一個新年的開始。我們現在是按陰陽曆法把元旦和春節分開了,其實古代的時候元旦就是春節,有著新年歲首的意思。迎春節的這些傳統民俗活動主要是為了驅邪驅魔,讓正氣上升,另一方面也渲染了喜氣熱鬧的氛圍。現在這些儀式都更多化為了一種節日的歡快象徵,沒有原來那些複雜的含義,但核心都是人們為了祈求平安,希望未來一年更加吉祥如意。
香港保留很多春節傳統民俗
記者:您在春節期間去過香港,對香港的春節有什麼印象?您如何評價香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張頤武:香港中西文化薈萃,聖誕節和春節都是香港的大節日。過完聖誕節之後,香港的春節依然很熱鬧,新年氣氛點綴得非常活躍,包括舉辦寶蓮寺、黃大仙祈福等一系列傳統慶祝活動。也有不少人會在春節假期出去旅遊,這一點跟慶祝聖誕的方式有點像。我也在春節期間到訪過香港,我的印象就是新年氣氛很熱烈,節日的喜慶氛圍渲染得很濃。
在內地,大家都覺得只有過了春節,新年才開始,元旦是一個很小的日子。在香港的話這種含義可能並不像內地這麼濃郁,但是香港也保留了很多春節時期的特色風俗。比如在新界的一些鄉村裡,村民們要從各地趕回來團聚,大家圍坐一起吃大盤菜。這裡邊就包含著中國文化的和合理想,寓意和和美美、團圓吉祥。
因為香港是一個商業社會,所以實際上香港對於祈福辟邪文化更為講究,很多春節民俗也與商業因素密切相關。比如香港人對祈求財運非常重視,有很多迎財神活動,互相拜年問好時特別喜歡祝“恭喜發財”。
其實,大家如今可能並不太注意春節習俗真正的含義了,但是這種趨吉避邪、對團圓吉祥的祈求、這種中國人精神骨子裡的核心文化因素,一到春節這個時候還是會充分地表露出來。
雖然香港經歷過一百多年的英國管治,但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在香港從來沒有斷過,香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留還是非常充分的。而且隨著我們國家的整體發展進步,它也在不斷地發展演化,形成了自己獨到的一些過年風俗,也還是很好的。
龍年就要到來,祝願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香港能和祖國這條巨龍在龍年一起騰飛,共迎更加錦繡美好的未來!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31/VqN1e4LVjZGZag9vEpnff1za2szC1y0h5Fg.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龍是一種神奇的生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和文化圖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擁有極高的地位,被譽為神靈和萬物之長,具有吉祥祥瑞、力量智慧、皇權富貴、神秘崇高等豐富寓意。作為“龍的傳人”,華夏兒女對生肖龍年倍加珍視。2024年恰逢甲辰龍年,為向海內外讀者生動介紹龍年新春民俗文化,記者採訪了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
文| 本刊記者 馮琳
龍的形象蘊含深厚文化意義
記者:龍在中國文化中具有什麼樣的象徵意義?有哪些與龍相關的文化習俗?
張頤武:龍在中國文化裡具有極高的地位,是一種非常具有力量的神秘象徵,與皇權有著密切聯繫。關於龍的傳說最早可追溯至遠古時代,龍有蛇的身、豬的頭、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須、鷹的爪、魚的鱗,既會飛翔又能潛水。十二生肖裡,中國人對龍所寄托的含義是非常豐富的。龍在中國文化中通常被視為祥瑞、吉祥的象徵,很多美好的事物都與龍相關,所以中國人都“望子成龍”,用“鯉魚跳龍門”來形容發展進步,通過舉行祈雨儀式與龍對話、祈禱來年風調雨順,又比如古代的很多祭天活動也是以祭龍為中心的。
另一方面,龍相對來說性格比較暴烈。所以中國傳統文化認為,龍的形象比較複雜,既能夠給人帶來好處,又具有暴烈的性格,是一種矛盾體動物。像過去皇帝之所以稱作真龍天子,也是因為從某種程度上看皇帝既可以給百姓帶來吉祥又可能帶來充滿不確定性的暴政。再比如,民間有舞龍燈、賽龍舟等民俗活動,也是為了祈福平安,期望龍不要發怒發火,祈禱龍能體恤民情,許多民俗文化裡其實都有這樣一種含義。
總而言之,龍的形象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義,可以說是中華民族一種獨特的文化創造,是中華文化豐富的象徵體。
生肖年節中最具獨創性的一年
記者:龍年在十二生肖年節文化中有什麼特殊寓意,又有哪些特色年俗活動?
張頤武:每年的春節年俗活動形式都差不多,但對中國人來說,龍年是十二生肖年節系統裡最具獨創性的一年,同時也是一個具有不確定性的年份,龍年具有它獨特的一些寓意。
比如民間俗語有云,“一龍治水,十牛耕田”。“一龍治水”的含義在於,龍作為掌管雨水的神靈,當它出現時,意味著新的一年將有充足的水源供應,對於農業生產來說是個好兆頭,特別是在幹旱的地區或者季節,龍的現身將給人們帶來希望和信心;“十牛耕田”則意味著在龍年或龍日,會有十頭牛被用來耕田。這不僅預示著農業生產的繁忙和豐收的前景,也暗示著勤勞的人們將會為了獲取豐碩的成果而付出艱辛的努力。
與此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中還有另一種說法,龍的數量越多,雨量就越少,相反龍數量越少,雨量就越多,所以也有“龍多主旱”之稱。尤其在農業社會,龍年需特別注意避免大自然災害的發生,這其中也蘊藏著我們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倡導生態環境保護的現代智慧文明。實際上,這些傳統說法強調的都是通過人的努力和對龍的尊重,表達對自然的順應從而來迎合自然、驅邪祈福,祈求大吉大利。
辟邪文化,是龍年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總的來說,龍年需要避免不吉不祥的東西,祈禱風調雨順,祈禱自然界水的循環能夠順利,讓我們的莊稼長得高、收成好。在現代社會,人們更多的是會覺得龍年裡世界可能會發生騷擾不寧,所以希望通過人的努力,通過祈禱祈福,讓這一年更順暢平安地過去,同時也獲得更好的發展。
慶祝春節,關鍵在於辭舊迎新,我們要把種種不愉快、種種痛苦的問題都留在舊年,然後在一個新的狀態之下迎來更好的開始。但由於龍這種生物往往意味著會帶來更複雜的情況,所以對平安吉祥的年節祈願在龍年的意義更大,人們投入得也更多。當龍年開始的時候,我們首先要辟邪,然後趨福、祈禱,祈求龍庇佑新的一年風調雨順。龍年要做好避災趨福,避免龍發怒,以免發生一些難以控制的事情。
龍年春節,人們會開展一些與龍有關的特色民俗活動,像舞龍舞獅、龍舟比賽、龍燈會、吃龍食等等,以此來慶祝這個特殊的年份和表達對龍的敬意、喜愛。
南北方春節年俗各有特色
記者:您是浙江人,生活在北京,對於我國南北方在過年習俗上的差異有什麼感受?
張頤武:春節的來源很古老,有些風俗在全中國都是一致的,比如我們在慶祝春節傳統節日時要貼春聯、貼門神、吃年夜飯、飲酒祈福,還要放鞭炮來驅邪辟邪,這些都是中國人傳統的一套迎新年辦法。其中,南北方民俗既有相同點,又有一些各自的特色。因為南方很多族群其實是從北方遷徙過去的,他們把傳統的中原文化帶到了南方,後來北方的習俗發生變化了,反而這些中國的古老習俗在南方一些地區頑強地保留了下來,而且保留地更完整。
比方說,全中國都會在過年放炮仗,但是南方一些地方炮仗明顯放得更厲害。又比如,春節時親朋好友之間講究相聚拜年,團聚團圓,北方也興拜年,可仍是南方比北方更盛。一些春節文化中要飲桃湯,現在南方有些地區還有這一習俗,北方地區就很少了。還有,春節時全國都做麥芽糖,象徵新的一年美好甜蜜,北方也有吃,可南方更講究。再比如,南方在過春節時更重視祭祖等祭祀活動,像廣東潮汕地區特別講究在大年初一去寺廟上香,還要搶頭香。
當然,這些習俗現在全國各地普遍都有,南北方差別不是很大,主流還是一致的。但是南方地區更重視這個節日的意義,在古老民俗方面保留地更多一些,海外的華人社區對春節也是高度重視。
另一方面,因氣候地域差異,使得南北方在春節習俗方面也有不同。比如,南方人從臘月伊始就會大量做香腸曬臘肉,這在北方就比較少,因為北方地區氣候寒冷,不需要通過這種醃製方法來為春節儲存食物。又比如,東北地區過年風俗講究“凍”,人們在小年之前就要把正月裡吃的餃子都包好了,直接凍在外面,隨時取用,因為他們有天然“冰箱”,這種習俗就很難在南方實踐。
在中國傳統農業文化裡,春節最核心的含義就是“年”的概念,代表著一個新年的開始。我們現在是按陰陽曆法把元旦和春節分開了,其實古代的時候元旦就是春節,有著新年歲首的意思。迎春節的這些傳統民俗活動主要是為了驅邪驅魔,讓正氣上升,另一方面也渲染了喜氣熱鬧的氛圍。現在這些儀式都更多化為了一種節日的歡快象徵,沒有原來那些複雜的含義,但核心都是人們為了祈求平安,希望未來一年更加吉祥如意。
香港保留很多春節傳統民俗
記者:您在春節期間去過香港,對香港的春節有什麼印象?您如何評價香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張頤武:香港中西文化薈萃,聖誕節和春節都是香港的大節日。過完聖誕節之後,香港的春節依然很熱鬧,新年氣氛點綴得非常活躍,包括舉辦寶蓮寺、黃大仙祈福等一系列傳統慶祝活動。也有不少人會在春節假期出去旅遊,這一點跟慶祝聖誕的方式有點像。我也在春節期間到訪過香港,我的印象就是新年氣氛很熱烈,節日的喜慶氛圍渲染得很濃。
在內地,大家都覺得只有過了春節,新年才開始,元旦是一個很小的日子。在香港的話這種含義可能並不像內地這麼濃郁,但是香港也保留了很多春節時期的特色風俗。比如在新界的一些鄉村裡,村民們要從各地趕回來團聚,大家圍坐一起吃大盤菜。這裡邊就包含著中國文化的和合理想,寓意和和美美、團圓吉祥。
因為香港是一個商業社會,所以實際上香港對於祈福辟邪文化更為講究,很多春節民俗也與商業因素密切相關。比如香港人對祈求財運非常重視,有很多迎財神活動,互相拜年問好時特別喜歡祝“恭喜發財”。
其實,大家如今可能並不太注意春節習俗真正的含義了,但是這種趨吉避邪、對團圓吉祥的祈求、這種中國人精神骨子裡的核心文化因素,一到春節這個時候還是會充分地表露出來。
雖然香港經歷過一百多年的英國管治,但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在香港從來沒有斷過,香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留還是非常充分的。而且隨著我們國家的整體發展進步,它也在不斷地發展演化,形成了自己獨到的一些過年風俗,也還是很好的。
龍年就要到來,祝願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香港能和祖國這條巨龍在龍年一起騰飛,共迎更加錦繡美好的未來!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31/VqN1e4LVjZGZag9vEpnff1za2szC1y0h5F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