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黃鈺潔 張清語
逛花市:迎春入戶 戶戶芬芳
香港年宵花市傳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至明朝的廣州。逛花市行大運,是香港及廣東必不可少的新春習俗之一。適宜的氣候條件為姹紫嫣紅的花市提供了基礎條件,去花市裡帶一捧春意,接個好彩頭回家,既喜慶又熱鬧。香港人對於花市的喜愛,源於粵語裡的“花”“發”同音,寓意“財運亨通”“花開富貴”。迎春入戶,也是為了不同種類的花所代表的不同吉祥寓意:最為常見的艷麗錦簇的蝴蝶蘭寓意“大紅大紫”;紅桃不僅被認為能帶來“桃花運”,在粵語中更與“宏圖”同音,寓意“大展宏圖”;還有代表“節節高升”的劍蘭;諧音“有銀有樓”而寓意“財源興旺”的銀柳……人們在花市購買年花之外,也會購買年桔帶回家中擺放。有民俗專家認為,擺放年桔的做法為廣府首創。粵語中,“桔”與“吉”同音,擺放年桔則寓意“大吉大利”“吉祥如意”。
香港特區政府食物環境衛生署一般在正月初一的前幾天舉辦年宵花市。年宵花市不僅只賣花卉,更演變為售賣各種乾濕年貨、熟食小吃的年宵市場。今年在全港共設15處年宵花市,這也是自疫情後的第一次同場設有濕貨、乾貨及快餐攤位的年宵市場,將於臘月廿五至正月初一(2月4日至10日)舉行。
盆菜:始於村宴 十全十美
從外表看來,“盆菜”即是將九款或十款食材層層疊疊地堆在木盆或不鏽鋼盆中,取“十全十美”之意。最上層往往是較為名貴的食材,如海蝦、鱔魚之類,中層往往有燉得軟爛的炆豬肉等,底層由蘿蔔、芋頭等價賤但敦實的食材鋪底,上層食材的鮮香層層下滲,海鮮與蘿蔔相勾連。
盆菜最早起源於新界,是圍村文化的產物。“圍頭人”聚族而居,共同生活在高墻之內。通過在節慶之時共享盆菜,宗族間的紐帶得以鞏固,清明掃墓時亦會在山頭吃盆菜,即為“食山頭”的風俗,盆菜的種類豐富、容易攜帶使其成為了圍村人的節慶美食。據說,盆菜起源於宋代末年,一說是被元兵追殺的文天祥受到村民款待卻無食具可用,便以木盆承載食物,另有一說則是宋帝趙昺逃難至新界附近時,附近居民以洗衣盆裝載食物招待皇帝。自此,這種獨特的飲食文化便在鄉村中流行開來。而盆菜從村宴走向都市則源於名人的“帶貨”,香港時裝設計師、電台主持人鄧達智、美食評論家劉健威及詩人也斯曾在屏山鄧氏宗祠舉辦了一場盆菜賀壽派對,經過媒體的不斷傳播,這道菜餚從新界鄉村走上了越來越多香港人的餐桌。盆菜本身美味、方便、快捷的特質,亦與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不謀而合。2017年,盆菜被列入首批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中,成為灣區文化的獨特標誌。
黃大仙燒頭香:搶得好彩 順遂平安
全國各地皆有搶頭香的習俗。每逢除夕,香港都有大批善信趕去黃大仙祠,搶燒“第一爐香”,甚至從中午就開始排隊。從子時(晚11點)開始,前來搶頭香的人們摩肩接踵,場面十分熱鬧,甚至得有工作人員扶著香爐和供桌,才不至於使得人群衝倒香爐。前來燒香的人們或會穿戴著與當年生肖相關的衣飾,手持著星星點點的香火在人群中衝鋒陷陣,希望接下來的一年能夠順遂平安。在搶燒頭香的過程中,節日的氣氛也於熙攘的人群之中升騰起來。
黃大仙信俗起源於浙江金華,道教仙人黃初平的故事可見於東晉葛洪的《神仙傳》,並於1915年在香港奠基。1921年,管理機構“嗇色園”成立,以“普濟勸善”為準則,黃大仙祠在初創時期廣施醫藥、接濟移民,使得黃大仙信俗在當地深入人心,也使得在此燒頭香成為了香港獨特的年味記憶。
花車巡遊:載歌載舞 笑語迎春
裝飾華美的主題花車魚貫前行,來自世界各地的表演團隊伴隨歡樂樂曲載歌載舞。自1996年起,香港旅遊發展局於每年農曆大年初一舉辦新春賀歲花車巡遊,為香港市民及海內外遊客帶來歌舞、雜技等巡遊表演,成為香港農曆新年節慶的重頭戲,每年均吸引數十萬香港市民與遊客沿途觀賞。賀歲花車巡演正是香港中西方文化交匯特色的體現,既在表演模式上借鑒了西方的花車巡遊節慶特色,又以每年的農曆新年為主題,配合各式春節元素加以點綴,呈現出一場場東西方融合、現代與傳統交匯的視聽盛宴。
早年的花車巡遊於大年初一下午舉行,為吸引更多的遊客,2004年起,巡遊改為晚上舉行,以便在花車上以燈飾製造更為絢麗的燈光效果,提升遊客觀感。經過多年的發展,香港的花車巡遊已成為國際級盛事,是香港慶祝農曆新年的品牌活動之一。今年的尖沙咀新春花車匯演,則是自疫情停辦以來闊別5年的首次回歸,參與表演的團隊數量也創下歷年之冠,2月10日大年初一當日,香港旅發局將舉辦以“龍騰香港賀新歲”為主題的“國泰新春國際匯演之夜”花車巡遊及表演,參與匯演的花車亦以“龍”為主題,寓意“龍躍在港”。2月11日至25日,參與演出的花車將在尖沙咀百周年紀念公園展出,供市民參觀打卡。
農曆新年賽馬日:龍馬精神 財運亨通
綠茵地上駿馬奔騰,觀眾場上座無虛席,歡呼聲、叫好聲如潮水般陣陣湧動,氣氛熾熱,好不熱鬧。這是一年一度的由香港賽馬會舉辦的農曆新年賽馬,也是香港最受歡迎的新年活動之一,每年均吸引大量市民遊客臨場觀摩賽事。年初三,入馬場添財運早已成為香港人祈求財運亨通、期盼來年事事順利好兆頭的新春習俗之一。賽馬在香港已過百年歷史,最早由英國人在19世紀中期引進。如今的賽馬活動雖在跑馬地、沙田馬場每周舉辦,但在香港開埠初期,每年僅在農曆新年期間舉辦唯一的一次賽馬活動。初期的賽馬僅為達官貴人之社交活動,普通市民難以參與,人們只能在馬場附近的巨石上觀賞賽事。1884年,香港賽馬會成立,此後逐漸將賽馬轉化為市民同樂的體育、博彩與慈善盛事,1971年則將賽馬職業化。1997年香港回歸後,鄧小平曾經以“馬照跑、舞照跳”形容香港,足見賽馬早已成為香港人生活中的一部分。2008年,香港更成為北京奧運馬術項目的協辦城市,扮演著東道主的角色,成功協辦馬術項目比賽,寫下香港體育發展史上光輝的一頁。如今的農曆新年賽馬,則成為新春佳節人們感受龍馬精神、取拼搏進取之意,為新年開個“馬到成功”好頭的出行選擇之一。2024年的農曆新年賽馬將於2月12日在沙田馬場舉辦,除“賀歲杯”等賽事外,也設置綜藝表演、傳統舞獅等特備節慶活動及現場表演,共賀喜慶春節。
車公廟轉風車:風車一轉 風生水起
“車轉普天下般般醜心變好,公扶九約內事事改禍為祥”,沙田車公古廟內的對聯描繪了人們對辭舊迎新的期待,轉一轉殿堂上金光閃閃的銅風車,便可迎來好運、送走舊年。農曆年初二是車公生日,會舉行盛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車公誕”,以沙田大圍車公廟的活動規模最大。人們持香枝參拜後,排隊轉風車、擊鼓並求簽,以此占卜來年的運勢。除了年初二外,因農曆年初三為“赤口”,不宜拜年,也有許多善信選擇在這一天來參拜車公,祈求一年的好運。相傳,車公廟中的車公原是宋代忠臣,為楊侯部將,曾護宋帝來港,因精通醫術、忠心愛國而被人們所紀念。車公最早的落腳地是西貢濠涌,因而此地的車公廟歷史最悠久。傳說,沙田瀝源地區曾遭大疫,鄉人查閱典籍,認為車公能夠祛除疫病,於是向西貢蠔涌車公廟借了車公之孫來治瘟疫,平息了疫病。由此,“車公誕”的風俗便傳播開來。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31/duFW5qvW2ogmtwhlwpSxFnx427rCFYEwNKg.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 本刊記者 黃鈺潔 張清語
逛花市:迎春入戶 戶戶芬芳
香港年宵花市傳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至明朝的廣州。逛花市行大運,是香港及廣東必不可少的新春習俗之一。適宜的氣候條件為姹紫嫣紅的花市提供了基礎條件,去花市裡帶一捧春意,接個好彩頭回家,既喜慶又熱鬧。香港人對於花市的喜愛,源於粵語裡的“花”“發”同音,寓意“財運亨通”“花開富貴”。迎春入戶,也是為了不同種類的花所代表的不同吉祥寓意:最為常見的艷麗錦簇的蝴蝶蘭寓意“大紅大紫”;紅桃不僅被認為能帶來“桃花運”,在粵語中更與“宏圖”同音,寓意“大展宏圖”;還有代表“節節高升”的劍蘭;諧音“有銀有樓”而寓意“財源興旺”的銀柳……人們在花市購買年花之外,也會購買年桔帶回家中擺放。有民俗專家認為,擺放年桔的做法為廣府首創。粵語中,“桔”與“吉”同音,擺放年桔則寓意“大吉大利”“吉祥如意”。
香港特區政府食物環境衛生署一般在正月初一的前幾天舉辦年宵花市。年宵花市不僅只賣花卉,更演變為售賣各種乾濕年貨、熟食小吃的年宵市場。今年在全港共設15處年宵花市,這也是自疫情後的第一次同場設有濕貨、乾貨及快餐攤位的年宵市場,將於臘月廿五至正月初一(2月4日至10日)舉行。
盆菜:始於村宴 十全十美
從外表看來,“盆菜”即是將九款或十款食材層層疊疊地堆在木盆或不鏽鋼盆中,取“十全十美”之意。最上層往往是較為名貴的食材,如海蝦、鱔魚之類,中層往往有燉得軟爛的炆豬肉等,底層由蘿蔔、芋頭等價賤但敦實的食材鋪底,上層食材的鮮香層層下滲,海鮮與蘿蔔相勾連。
盆菜最早起源於新界,是圍村文化的產物。“圍頭人”聚族而居,共同生活在高墻之內。通過在節慶之時共享盆菜,宗族間的紐帶得以鞏固,清明掃墓時亦會在山頭吃盆菜,即為“食山頭”的風俗,盆菜的種類豐富、容易攜帶使其成為了圍村人的節慶美食。據說,盆菜起源於宋代末年,一說是被元兵追殺的文天祥受到村民款待卻無食具可用,便以木盆承載食物,另有一說則是宋帝趙昺逃難至新界附近時,附近居民以洗衣盆裝載食物招待皇帝。自此,這種獨特的飲食文化便在鄉村中流行開來。而盆菜從村宴走向都市則源於名人的“帶貨”,香港時裝設計師、電台主持人鄧達智、美食評論家劉健威及詩人也斯曾在屏山鄧氏宗祠舉辦了一場盆菜賀壽派對,經過媒體的不斷傳播,這道菜餚從新界鄉村走上了越來越多香港人的餐桌。盆菜本身美味、方便、快捷的特質,亦與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不謀而合。2017年,盆菜被列入首批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中,成為灣區文化的獨特標誌。
黃大仙燒頭香:搶得好彩 順遂平安
全國各地皆有搶頭香的習俗。每逢除夕,香港都有大批善信趕去黃大仙祠,搶燒“第一爐香”,甚至從中午就開始排隊。從子時(晚11點)開始,前來搶頭香的人們摩肩接踵,場面十分熱鬧,甚至得有工作人員扶著香爐和供桌,才不至於使得人群衝倒香爐。前來燒香的人們或會穿戴著與當年生肖相關的衣飾,手持著星星點點的香火在人群中衝鋒陷陣,希望接下來的一年能夠順遂平安。在搶燒頭香的過程中,節日的氣氛也於熙攘的人群之中升騰起來。
黃大仙信俗起源於浙江金華,道教仙人黃初平的故事可見於東晉葛洪的《神仙傳》,並於1915年在香港奠基。1921年,管理機構“嗇色園”成立,以“普濟勸善”為準則,黃大仙祠在初創時期廣施醫藥、接濟移民,使得黃大仙信俗在當地深入人心,也使得在此燒頭香成為了香港獨特的年味記憶。
花車巡遊:載歌載舞 笑語迎春
裝飾華美的主題花車魚貫前行,來自世界各地的表演團隊伴隨歡樂樂曲載歌載舞。自1996年起,香港旅遊發展局於每年農曆大年初一舉辦新春賀歲花車巡遊,為香港市民及海內外遊客帶來歌舞、雜技等巡遊表演,成為香港農曆新年節慶的重頭戲,每年均吸引數十萬香港市民與遊客沿途觀賞。賀歲花車巡演正是香港中西方文化交匯特色的體現,既在表演模式上借鑒了西方的花車巡遊節慶特色,又以每年的農曆新年為主題,配合各式春節元素加以點綴,呈現出一場場東西方融合、現代與傳統交匯的視聽盛宴。
早年的花車巡遊於大年初一下午舉行,為吸引更多的遊客,2004年起,巡遊改為晚上舉行,以便在花車上以燈飾製造更為絢麗的燈光效果,提升遊客觀感。經過多年的發展,香港的花車巡遊已成為國際級盛事,是香港慶祝農曆新年的品牌活動之一。今年的尖沙咀新春花車匯演,則是自疫情停辦以來闊別5年的首次回歸,參與表演的團隊數量也創下歷年之冠,2月10日大年初一當日,香港旅發局將舉辦以“龍騰香港賀新歲”為主題的“國泰新春國際匯演之夜”花車巡遊及表演,參與匯演的花車亦以“龍”為主題,寓意“龍躍在港”。2月11日至25日,參與演出的花車將在尖沙咀百周年紀念公園展出,供市民參觀打卡。
農曆新年賽馬日:龍馬精神 財運亨通
綠茵地上駿馬奔騰,觀眾場上座無虛席,歡呼聲、叫好聲如潮水般陣陣湧動,氣氛熾熱,好不熱鬧。這是一年一度的由香港賽馬會舉辦的農曆新年賽馬,也是香港最受歡迎的新年活動之一,每年均吸引大量市民遊客臨場觀摩賽事。年初三,入馬場添財運早已成為香港人祈求財運亨通、期盼來年事事順利好兆頭的新春習俗之一。賽馬在香港已過百年歷史,最早由英國人在19世紀中期引進。如今的賽馬活動雖在跑馬地、沙田馬場每周舉辦,但在香港開埠初期,每年僅在農曆新年期間舉辦唯一的一次賽馬活動。初期的賽馬僅為達官貴人之社交活動,普通市民難以參與,人們只能在馬場附近的巨石上觀賞賽事。1884年,香港賽馬會成立,此後逐漸將賽馬轉化為市民同樂的體育、博彩與慈善盛事,1971年則將賽馬職業化。1997年香港回歸後,鄧小平曾經以“馬照跑、舞照跳”形容香港,足見賽馬早已成為香港人生活中的一部分。2008年,香港更成為北京奧運馬術項目的協辦城市,扮演著東道主的角色,成功協辦馬術項目比賽,寫下香港體育發展史上光輝的一頁。如今的農曆新年賽馬,則成為新春佳節人們感受龍馬精神、取拼搏進取之意,為新年開個“馬到成功”好頭的出行選擇之一。2024年的農曆新年賽馬將於2月12日在沙田馬場舉辦,除“賀歲杯”等賽事外,也設置綜藝表演、傳統舞獅等特備節慶活動及現場表演,共賀喜慶春節。
車公廟轉風車:風車一轉 風生水起
“車轉普天下般般醜心變好,公扶九約內事事改禍為祥”,沙田車公古廟內的對聯描繪了人們對辭舊迎新的期待,轉一轉殿堂上金光閃閃的銅風車,便可迎來好運、送走舊年。農曆年初二是車公生日,會舉行盛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車公誕”,以沙田大圍車公廟的活動規模最大。人們持香枝參拜後,排隊轉風車、擊鼓並求簽,以此占卜來年的運勢。除了年初二外,因農曆年初三為“赤口”,不宜拜年,也有許多善信選擇在這一天來參拜車公,祈求一年的好運。相傳,車公廟中的車公原是宋代忠臣,為楊侯部將,曾護宋帝來港,因精通醫術、忠心愛國而被人們所紀念。車公最早的落腳地是西貢濠涌,因而此地的車公廟歷史最悠久。傳說,沙田瀝源地區曾遭大疫,鄉人查閱典籍,認為車公能夠祛除疫病,於是向西貢蠔涌車公廟借了車公之孫來治瘟疫,平息了疫病。由此,“車公誕”的風俗便傳播開來。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31/duFW5qvW2ogmtwhlwpSxFnx427rCFYEwNKg.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