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伯銓
有句古話:千寒易除,一濕難去。女性容易出現春困,頭痛,被濕邪侵害的人,好像身上穿了件濕衣,人很困倦,頭上像裡了一塊濕毛巾,出現頭痛,濕與寒一起叫寒濕,與熱一起叫濕熱,與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叫署濕。濕邪不去,吃再多補品、藥品,用再多的化妝品都只是在做表面功夫,起不到根本作用。不過,廣大女性也不用太擔心,濕邪再可怕還有對付它的辦法,那就是養陽。這才是祛除體內濕氣的最好武器。
春天其實應養脾
一般人認為春天養肝,其實,春天應該提防養護不是肝,而是「脾」,為什麼?不是說春屬木,養肝嗎?但肝氣過強(肝木克脾土),見肝之病先知脾。
《內經》中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主運化,脾虛了以後,那些本該被運化到全身的津液就會囤積在中部。反過來,又會加重脾胃負擔,所以健脾就等於是在祛濕,祛濕就等於是在健脾。」有的往下走了,就容易腹瀉,為什麼?腸道裡的濁水太多了啊,打個比方,像雨水特別多的季節,整條河道連泥帶沙都往外沖。所以這個時候的濕氣在中部囤積下來,有的往上走了,就容易頭暈,頭痛,頭重如裡,就是腦袋發沉,不清醒,像裡了塊濕毛巾。有的往外走了,塞在毛孔裡,容易瘙癢,長疹子,形成濕疹。大便總是不成形,甚至在排便的時候有一種排不完全,排不乾淨的感覺。還會沾馬桶,很難沖下去。
男性容易陰囊潮濕,女性白帶異常,容易有各種炎症。有濕氣的人還會怎麼樣?會累,總犯困,總想睡覺,有時候明明晚上睡的很好,第二天起來依舊很困,昏昏沉沉的,提不起精神。食欲也不好,吃不下太多東西。嘴巴裡呢又黏糊糊的,不清爽。我們說脾虛了,那應該怎麼養,《參苓白術散》就是出自宋代官方醫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健脾用到的是人參、白術、甘草、蓮子、山藥。《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編撰的中醫典籍,書裡面記載的很多方子到今天依然在發光發熱。
脾氣有所不足的人,一定是人參、白術,先來把脾氣補足。山藥吃起來甜甜的,甘草,味道也是甘甜的,甘甜入脾,是脾胃喜歡的味道,可以為脾胃增添能量。蓮子圓滾滾的,非常的飽滿,經常吃一點蓮子能讓身體也變得飽滿,其實就是健脾長肌肉。
把脾胃養好,脾主運化的功能得到恢復,可以從根上切斷濕氣的來源。緊接著還要把已經生成的濕氣趕出去,靠誰呢?白術、茯苓、白扁豆、薏苡仁,實際上,這一組既可以歸在健脾的隊伍裡,又能歸在祛濕的隊伍裡。水濕不是囤積在中部了嗎?白術像鋪幾鏟乾燥的泥土上去,把水濕吸附一下,這叫燥濕。茯苓呢是利濕,茯苓在身體的中部挖開一條溝渠,自上往下把水濕引導到膀胱,通過小便排出去。
薏苡仁可以理解為滲濕,一點一點的把身體裡的濕邪滲利下來,生薏苡仁帶點涼性,炒過以後會溫和很多。
白扁豆芳香化濕,香能醒脾,脾沒有力氣,想動動不了,中醫就用點芳香的藥物去把它叫醒,從而把濕氣化掉。大家看,為了把惱人的濕氣祛除,燥濕、利濕、滲濕、化濕,全都用上了,有點兒「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意思。往下桔梗和砂仁,砂仁主要是守住中焦,行氣化濕,一方面讓補進去的氣不亂,一方面又能把濕氣化掉。再來說桔梗,參苓白術散最妙之處就是加了桔梗,桔梗能向上疏通,能宣肺,把肺氣打開,我們說津液的運行、敷布離不開氣的推動,誰主氣,肺主氣,肺能疏通、調節津液運行的通道,簡單來說就是通調水道,水道通了,濕氣不就有了去路。
反過來再看,有了桔梗開路,是不是又能把其他幾味藥的藥性帶到肺,所以參苓白術散這張方子其實暗合了中醫常說的培土生金之意,土指的就是脾,金就是肺,脾有問題了,它能治,肺有問題了,它也能治。而且這裡面一半兒都是可以吃的,像山藥、白扁豆、蓮子、薏苡仁,所以它其實是非常平和的,參苓白術散總體偏溫,適合寒濕之人。
如何補陽?
《扁鵲心書》:「陽精若壯千年壽,陰氣如強心斃傷;陰氣未消終是死,陽精若在必長生」。這是決定人們的生命質素與死亡。
人身以陽氣為主,萬物皆損於陽氣。中醫歷來強調天人合一,強調顧護人的陽氣。「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即在春夏季一定時間裡服食藥物或針灸,可以提升人體的陽氣,增強人體的體質,減少疾病的復發,屬於「冬病夏治」法,是中醫「治未病」的一項重要措施。本診所推出的「春夏補」的一方,正是在盛夏時補養陽氣的措施之一,每年在夏至前推出補陽,護陽良方——「春夏補」,以助人們進一步提升身體質素,減少疾病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