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 玩賞屋主人 成永義
「賞者不知何處去,汝瓷依舊笑春風」。這是在文物天地期刊2010年第一期刊登的一位記者采訪我國汝瓷研究專家,北大葉喆民教授關於我國目前汝瓷研究、收藏、鑒賞現狀時發出的感慨,無奈中透顯出一絲悲涼,細思量影響和造成汝瓷研究、收藏、鑒賞這種狀況的原因是複雜的,既有歷史的因素也有現時的影響。
1.汝瓷在北宋不似當時其它名窯燒造區域那麽廣,不僅跨越省市而且影響到全國,並形成一個多具特色的大窯系。而汝瓷的燒造區域從目前所知,僅限於現汝州市和平頂山市轄區內熊耳山,伏牛山余脈,沿臨汝、汝州市、郟縣、寶豐、韓莊、魯山諸地區成「J」狀一條狹長型台地上,雖然山上有樹木、瑪瑙礦石和優質瓷土及水源,具備了良好的製瓷條件,然而由於受到了地形的限製,周邊群山環顧,客觀製約了汝瓷製作技術的外溢,故僅流傳到了高麗(現朝鮮半島),燒成了著名的高麗青瓷,其精品可與汝瓷相媲美。故汝瓷在北宋北方諸名窯中產量是最少的。
2018年5月,由趙青雲老師編著的「汝窯新論」一書在北京舉行了出版的新聞發布會,此書準備工作歷經兩年,在海內外藏家支持下,在約2000件藏品中經二次選審,選出了一百余件特征較明顯的藏品給於分類,將汝窯各大窯作一個窯系來研究,這無疑是對汝窯研究的一大突破和進步。2019年8月在臺北北宋青瓷國際論壇上,此書的介紹和交流也獲得了海內外藏家的積極反響,我相信隨著人們對中國文化熱愛的熱情持續升高,汝瓷的研究將會不斷有新的成果出現。
2.汝瓷與北宋各大名窯相比較,燒造年限也非常短,1987年汝窯遺址發現以前,陳萬裡先生在「汝窯之我見」一文中,根據北宋人徐競「宣和奉使高麗圖經」的成書時間和書中有「汝州新窯口」一語推斷:汝州燒製宮廷用瓷的時間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至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的二十年間。1987年汝窯遺址在河南寶豐清涼寺發現以後,葉喆民先生依據文獻記載的寶豐及大營鎮歷史沿革,認為汝瓷的鼎盛期大體可推測為宋元祐元年(1086年)到宣和末年(1125年),即宋哲宗、宋徽宗時期。也就是說汝瓷的發展鼎盛期大約四十年左右。成熟的汝瓷燒製工藝複雜,從文獻中可看到汝瓷遺址上碎瓷片堆積如山,從中也反顯出汝瓷的燒成比例也是不高的,加之燒造的時間又不長,宮廷用瓷挑選嚴格,且又燒燒停停,以至於汝瓷不僅產量有限,精品更是少之又少。千余年來由於歷史的沿革,天災人禍,在南宋時已「近尤難得」,「珍若拱璧」的汝瓷精品,至今更是成為海內外收藏家及汝瓷愛好者們望而不可及,夢寐以求的稀世之珍了。
3.古人對汝瓷的認知,在一些文獻記載中的文字,常被不同的解讀,現時在一些實物和瓷片的認知賞析中,一些特征往往不明顯,朦朦朧朧的不知所雲。例:以下一些特征。
(1)論「寥若星辰」——見《汝窯聚珍》,
(2)「汁水瑩厚,如堆脂然」——見《遵生八盞》,
(3)「梨皮蟹爪,芝麻花」——見《遵生八盞》,
(4)「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當時珍尚」——見《輟耕錄》,
(5)「有棕眼,隱若蟹爪紋」——見《飲流齋說瓷》,
(6)「具有美玉般的藝術風韻」,「汁水瑩澤,含水欲滴,釉為膏脂之溶而不流,其釉厚則聲如磬,明亮而不刺目」——見《民間汝瓷珍藏》。
在我多年的學習研究過程中,以直觀釉質而言,汝瓷的釉質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失透狀的乳濁釉,半透狀的脂玉釉,透明狀的玻璃釉。這除了各窯的配方略有差異外,主要是由於在冷卻過程中時間的快慢、長短的不同,而產生的析晶現象所造成的。
(圖一)乳濁釉:卵青釉淺腹圓盤。墊燒,底足周邊有較多的棕眼。(海歸)
(圖二)乳濁釉:天青釉折肩盤口瓶。瓶身布滿不少的「針眼」。
(圖三)脂玉釉:天青釉茶托。此茶托海外回歸,天青釉略偏綠釉,色瑩潤,釉面開冰裂紋,部分是魚鱗片狀,胎骨較松,手敲擊聲木訥,圈足三橫支釘支燒,系清涼寺產品。
(圖四)脂玉釉:天青釉三足洗。三足洗器型規正,釉面勻凈,釉色天青偏藍,開碎片紋,外口沿修淺唇口狀,並上一層黑色護胎釉的裝飾,底三點小米粒狀支釘痕支燒。
(圖五)玻璃釉:此圓洗底有五顆支燒掙釘痕,釉質玻化,釉薄處可見胎體,在冰裂紋下仿佛蓄有一汪清水,洗內底積一圈似青玉般厚釉,雖如溶脂但不呈淚狀向低窪處流淌,部分為鐵線紋,胎體堅致,手擊音清朗。
(圖六)玻璃釉:此撇口碗釉色豆青偏黃,碗口修胚工藝精湛,釉厚如堆脂粘溶於碗上中部,有死泡和針眼,胎體較松,灰白胎,手敲擊聲木訥。
關於古文獻中對於汝瓷特征的種種描述,我的理解是:
(一)關於釉下氣泡「寥若晨星」之說,葉喆民先生在《汝窯聚珍》一書中這麽論述:「另一釉質特點是典型汝窯的釉中氣泡稀疏有如晨星,一般寥寥無幾,(用幾十倍以上放大鏡即可看到,多浮在上層且較為明亮,若倍數過高則見氣泡大小紛呈混淆一片,反而不易辨識)。因而借用「寥若晨星」成語以便記憶。」我觀察所謂氣泡「寥若晨星」,是指一種呈乳濁釉狀的汝瓷,這種汝瓷釉面失透,目視不見氣泡,然而在高倍數放大鏡下可見在一些晶體間稀落地散布著一些較小但十分閃亮的氣泡,就像晨暮時幽藍的天空中晶晶閃亮的小星辰一樣,葉喆民先生的論述,在一些脂玉釉的汝瓷中有較多的反映。
(二)「釉水瑩厚,成堆脂然」。此類現象在三類釉質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呈現,一般積釉都出現在器物口部內外沿的上中部,形成一道釉圈,例「圖七」。
或在內壁根部積釉厚如膏脂,色為青玉般的釉圈,如「圖五」,「圖六」。但有一點是汝瓷獨有的,雖釉厚如堆脂,往往溶成斑塊狀或條狀,但不出現淚痕線向低處流淌,正所謂「溶而不流」,這是汝瓷釉面所具備的獨特的特征。
(三)「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這是指在汝瓷中除墊燒外的一種特殊的全釉裹足,用掙釘支器底燒製的技術,在實物觀察中其支釘有芝麻形、圓形、橢圓形、小長方形、半圓形等,也有少數在圈足上條狀釘支燒的。從支釘從大到小,從粗糙到精致,表明了燒造技術的進步,也有極少的精品,其支燒的芝麻釘極小而精致,這種技術非常有可能是歷史上尚未揭開的「汴京官窯」的產品,目前還無法證實。
(圖八、圖九)天青釉橢圓形洗及洗底。此洗無論從形製、大小、深度、釉色、工藝線條均系上佳之作,有很高的審美度,釉色天青,瑩光熠熠,開冰裂紋,部分魚鱗狀,邊有小磕,內底印花模糊,細觀似水波遊魚紋,底有五點極其精致細小的芝麻支釘燒痕,此洗居悉開封地區獲得,當地稱為汴京官窯,是否系汴京官窯生產的汝瓷,現無法證實,但仍不失為一件精品之作。
(四)「梨皮,蟹爪,芝麻花」。是指釉面由於汝瓷一般施釉較厚,在1200度溫度燒製過程中,釉溶化,沸騰,一部分胎體中尚未完全幹透的濕氣,以氣泡的形態沖破釉層後又被溶釉流入填補,反複之下形成較大的下凹狀的「桔眼」和較小的「棕眼」。而有些更小的氣泡沖破釉層後,由於開爐降溫的緣故,釉在破孔邊就凝結了而形成一個個小孔洞謂之「針眼」。由於積釉厚,又有「桔眼」、「棕眼」,手撫不太平整,一只只小針眼像小黑點散布其釉面上,就像北方萊陽梨外皮似的。有的全器,有的半面呈梨皮,這是由於窯溫變化及放置位置不同所形成的。但在玻璃釉汝瓷中較少出現此種現象。
(五)「有棕眼,隱若蟹爪紋」。有的書上寫「有棕眼隱若蟹爪紋」,有的藏家理解為在棕眼裏隱藏著一條蟹爪紋,但在高倍放大鏡下找來找去,終未見蹤跡,曾困惑我很長一段時期,後經翻閱多種文獻和參考書發覺有的寫「有棕眼,隱若蟹爪紋」,有的寫成「有棕眼隱若蟹爪紋」,漏了一個「逗號」,我突然醒悟,原來有的人在著文時抄來抄去漏掉了一個標點符號,以至誤導了不少收藏愛好者,正確的應是「有棕眼,隱若蟹爪紋」。何為蟹爪紋?「蟹爪」是指汝瓷在燒製的過程中,由於胎釉收縮差異及降溫的變化,在釉面形成各種形態的開片,其中「蟹爪」紋是汝瓷重要的特征之一。
何為蟹爪紋?在我接觸的藏家中多有說法:
1、曰:「蟹爪」紋就是蟹在泥土上爬過所留下的爪痕。我為此特意仔細地觀察了蟹在泥地爬過的痕跡,是五支爪頂端的尖彎鉤斜插入泥中,其用力爬行時向側後方劃出一短線,這在汝瓷的開片中是沒有這種形態的,這是受到了宋鈞瓷「蚯蚓走泥紋」的影響而推測來的。
2、我曾見一文章曰:「在開片紋上出現蟹爪上金毛的即是蟹爪紋」,我細閱照片,在紋線交叉處一堆土黃色帶白的結晶物,並沿著紋線成條狀下引一段距離,在兩旁有針柱狀白色晶體,這表明此物系在堿性土中埋藏多年的出土之物,其針柱狀結晶體是一種堿鹽晶體,不能因帶有一些黃土色而疑似蟹爪上的金毛,即認為此紋即是蟹爪紋,這是一種臆想。
3、在一些影響很大的電視鑒寶欄目上,有些專家關於蟹爪紋的認知也是模模糊糊的:「大開片為蟹爪紋,小開片為芝麻片」。大到什麽程度為蟹爪紋,小到什麽程度為芝麻片?雲裡霧裡也誤導了不少古陶瓷愛好者。我個人認為在大開片紋中有一些折角大於90°,成「乁」狀似蟹爪形,由於汝瓷多次上釉及收縮程度的差異,往往成斜狀開片,而在光線下泛銀白色,尤以弧形的紋線為甚,這即謂「蟹爪紋」。
古文獻中曰:「隱若蟹爪紋」。其「隱若」我理解為時隱時現的意思,特別是在玻璃釉的汝瓷中,其紋片會隨著方向和光線而變化,時隱時現的現象更為明顯。
4.「芝麻花」。我在農村勞動時曾見過芝麻的幹枝,其芝麻花在枝上成塔狀一層一層的,每層芝麻花又一片一片的重疊在一起。宋代正進入農耕文明時期,因而往往用日常所見的作物來形容,即開片有重重疊疊的視覺感,而現代人對芝麻花的說法已少見使用,而代之以魚鱗片、梅花片或雲母片來表示,即此意也。見「圖十、圖十一」。
以上僅是我對汝瓷釉質及片紋的一些膚淺的認識,至於釉色,由於配料、燒製溫差及降溫時差等一些因素,因而有天青、粉青、天藍、豆青、灰青、茶葉末諸色,但總離不開天青這基本色調。
其胎質有淺灰、灰白、灰色、灰黑、土黃、粉白、白色等,也有一些較少出現的淺粉紅色的胎骨,古人謂之為「銅骨」,因含有金屬成分,胎質堅致,這應在宋徽宗崇寧後期(1107年至1112年),大觀年間出現的配方,即是古文獻上「銅骨大觀」稱謂的由來。
我是個宋瓷愛好者,對宋瓷情有獨鐘。由於是業余的就有先天的缺憾,專業知識貧乏。真品,特別是頂級宋瓷上手的少,有坐井觀天之感。我們愛宋瓷,欣賞汝瓷,精品宋瓷有一共同點,它們沒有具體的紋飾,也沒有華麗的造型,十分簡潔,然而汝瓷中所顯現的「淡泊寧靜」,「崇尚自然」色彩的美學追求,蘊含的「靜歸依舊」、「返璞歸真」的哲學思想,追求青玉般的質感,這種簡潔美學的高度是現代人所難以企及的。
欣賞宋瓷,欣賞汝瓷,不是為了停留在過去,而是為了在連接古今的色彩與質感裡,尋找人們在現代社會中常常丟失的東西,那是一種單純的愛美之心,或者一種人與自然之間天然存在的精神性的聯系,這也許就是汝瓷愛好者們所追求的境界,我以上的一些認識也許有偏誤,只基於與汝瓷愛好者的一種交流而已。
在當前我國洶湧澎湃的收藏大潮中,收藏和欣賞汝瓷的人們雖鳳毛麟角,但他們都似山澗中涓涓流淌的小溪,永遠與山河共存。
最後我將本文中開頭兩句感言略作修改,作為結束語吧!
「賞者溪流不盡處,汝瓷永遠笑春風。」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2/2/9ZNhqZTDV2EgKJ1pIM5AzBYLROnXOojTBds.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