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台灣地區領導人與民意代表選舉落幕。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戰勝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和民眾黨參選人柯文哲,以558萬票、40%的得票率贏得地區領導人選舉。這意味著島內“台獨”政權將繼續執政,再加上賴比蔡英文“台獨立場更頑固、政治性格更強硬”,以及中美戰略博弈背景下美國對台滲透影響不斷加深,未來兩岸關係發展將面臨新的複雜形勢與嚴峻挑戰,但無法改變中國大陸牢牢掌控兩岸關係發展主導權主動權的基本格局,以及兩岸必然統一的歷史大勢。
文|北京 王治國
兩岸關係僵局難解且有加劇可能
當前兩岸關係陷入僵局的根本原因是蔡英文當局2016年上台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不認同兩岸同屬一中,嚴重破壞了既有的兩岸互信政治基礎。而賴清德比蔡英文的“獨”性更強,其長期鼓吹“台獨”主張,極力否定“九二共識”,與島內“台獨基本教義派”關係密切,在“行政院長”任內曾公然標榜自己是“務實台獨工作者”,被島內輿論稱為“台獨金孫”。賴在此次選舉競選期間更大肆叫囂執政後將延續“蔡英文路線”,宣揚“接受‘九二共識’等於放棄‘台灣主權’”“台灣問題不是內戰延續而是國際問題”等謬論。
從賴已有的言行可以預估,賴當局上台執政後,勢必變本加厲地推進“台獨”施政。在島內不遺餘力地打壓“反獨”促統力量,在兩岸交流交往上加大“斷橋設卡”,在兩岸經貿上加快“脫鉤斷鏈”,在國際上刻意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屆時,兩岸對立對抗的僵局不僅難以打破,而且極可能進一步固化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賴的政治性格比蔡更強硬,更具對抗性。2015年賴擔任台南市長期間,曾因不滿市議會的質詢內容,以230多天拒絕進議會的方式予以抵制。因此賴當局上台執政後,未來兩岸關係仍將處於“灰犀牛”逼近、“黑天鵝”頻現的高風險階段,甚至不排除因賴野心膨脹和戰略誤判導致兩岸發生重大突發意外事件的風險。
兩岸關係受美國因素干擾不斷加大
自美國出於霸權心態和冷戰思維,將中國視為最主要戰略對手和最嚴峻的長期挑戰後,就更加重視台灣作為遏制打壓中國的棋子價值。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更被美視為能否延續對島內政局以及台海局勢影響力的關鍵戰役,美方介入此次選舉的力度更是前所未有。從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伯格破例多次入島“喬事情”,到邀請各參選人赴美“面試”,到快速處理參選人“美國籍”問題,到施壓破壞“藍白合”,再到直接要求參選人修改競選主張等,手段多樣、性質惡劣。
選後島內政局發展更為美加大滲透影響涉台事務提供操作空間。賴得票率僅為40%,是歷屆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第二低得票率;而且民進黨在“立法院”113席中,僅拿下51席,席次未能過半。賴上台後將面臨“雙少數執政”局面。為鞏固自身執政地位,賴相較於蔡,有更強烈的爭取美國支持的動機,再加上“親美”色彩濃厚的蕭美琴作為其副手,賴的對外政策恐進一步倒向美國,極力充當美“遏華”爪牙。
未來美台勾連勢必加深。在政治上將不斷提升雙方實質關係,虛化美“一中政策”;經濟上“去中入美”,加快將台納入美主導的“排華”產業鏈供應鏈;國際上推動台灣問題國際化,構建“遏華挺台”小圈子;軍事上加緊武裝台灣步伐,發展台不對稱戰力。尤其是隨著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臨近,美民主、共和兩黨為贏得選舉激化中美博弈並競相打“台灣牌”的可能性大升。2024年值得高度關注的風險點包括美加大對台軍售、美西方議員議長竄台、通過新的涉台法案、提升對台當局高層的接待規格等,這些都可能衝擊兩岸關係、加劇台海緊張局勢。
島內民意兩面性
給兩岸關係帶來不確定性
島內民意一直是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因素。從此次選舉可以看出,“求和平、求發展、求合作、求交流”仍是島內主流民意。競選期間,“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等口號引發島內許多家庭的強烈共鳴,“和平與戰爭的選擇”也一直是此次選舉熱門話題。島內多家民調顯示,超過七成的民眾希望兩岸“和平往來”;《中國時報》等島內媒體還認為,此次沒有投給民進黨的六成選票,反映了台灣民眾希望兩岸和平的呼聲;多數人仍擔憂賴清德和民進黨的“台獨”路線破壞台海和平。這也再次印證:無論哪個政黨執政,島內民眾期望兩岸和平發展的強烈意願都將長期存在。
與此同時,島內民眾“恐中拒統”意識持續強化。經過蔡當局及民進黨8年執政,在其不斷的灌輸教化下,島內原本較為濃厚的“主體意識”“恐中拒統”民意得到進一步催化。而“台獨”意識更為頑固的賴清德上台執政後,勢必加大對島內社會的“去中國化”“台獨化”影響,屆時島內民眾在身份認同上“去中趨台”,在價值認同上“親美媚日”等趨勢恐將進一步強化。
島內民意的這種複雜性、矛盾性、兩面性,使得未來其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影響存在不確定性、雙重性和疊加性。一方面,若能充分發揚島內民意的積極面,其將是有效牽制民進黨“台獨”施政、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若放任甚至強化島內民意的消極面和對抗性,其極可能被“台獨”勢力利用成為謀求政治利益的幫凶,以及阻礙兩岸關係發展的干擾因素,乃至引發兩岸民意的激烈對撞。
大陸仍將牢牢掌控
兩岸關係發展主導權和主動權
兩岸關係走向在本質上是中國大陸、美國、台灣三方實力較量的結果,兩岸關係的發展方向、步驟、速度等都受到三方力量相互牽制和博弈的影響。自台灣問題產生70多年來,中國大陸隨著自身發展進步和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在三方持續的較量中,逐漸成為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力量,並牢牢掌控台海局勢。
此次選舉結果,一方面確實對兩岸關係產生深刻影響,帶來了新的形勢和挑戰;另一方面對兩岸關係走向的影響也具有局限性,無法使兩岸關係擺脫中國、美國及台灣地區“大三角”戰略格局的制約。未來隨著中國大陸綜合實力的繼續提升,特別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的持續累積,不僅有效遏制“台獨”分裂活動和外部勢力干涉的能力將不斷增強;而且對台灣社會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將持續擴大;更能為兩岸交流合作提供廣闊空間和機遇;並為推動統一進程、最終解決台灣問題打造更強更厚的實力基礎。
總而言之,2024年台灣地區兩項選舉結束後,兩岸關係發展正面臨新形勢、新挑戰和新局面,整體呈現“大局可控、不確定增多、對抗性增強”等特點。面對這一新態勢,希望所有中華兒女同心同德、團結奮鬥,不斷增強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積極貢獻力量防範化解涉台風險挑戰,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大方向。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法安室主任、研究員,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4年2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2/2/lfyy02cWrywmT5jAhoRYPmIqhs7baSgfMjP.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1月13日,台灣地區領導人與民意代表選舉落幕。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戰勝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和民眾黨參選人柯文哲,以558萬票、40%的得票率贏得地區領導人選舉。這意味著島內“台獨”政權將繼續執政,再加上賴比蔡英文“台獨立場更頑固、政治性格更強硬”,以及中美戰略博弈背景下美國對台滲透影響不斷加深,未來兩岸關係發展將面臨新的複雜形勢與嚴峻挑戰,但無法改變中國大陸牢牢掌控兩岸關係發展主導權主動權的基本格局,以及兩岸必然統一的歷史大勢。
文|北京 王治國
兩岸關係僵局難解且有加劇可能
當前兩岸關係陷入僵局的根本原因是蔡英文當局2016年上台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不認同兩岸同屬一中,嚴重破壞了既有的兩岸互信政治基礎。而賴清德比蔡英文的“獨”性更強,其長期鼓吹“台獨”主張,極力否定“九二共識”,與島內“台獨基本教義派”關係密切,在“行政院長”任內曾公然標榜自己是“務實台獨工作者”,被島內輿論稱為“台獨金孫”。賴在此次選舉競選期間更大肆叫囂執政後將延續“蔡英文路線”,宣揚“接受‘九二共識’等於放棄‘台灣主權’”“台灣問題不是內戰延續而是國際問題”等謬論。
從賴已有的言行可以預估,賴當局上台執政後,勢必變本加厲地推進“台獨”施政。在島內不遺餘力地打壓“反獨”促統力量,在兩岸交流交往上加大“斷橋設卡”,在兩岸經貿上加快“脫鉤斷鏈”,在國際上刻意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屆時,兩岸對立對抗的僵局不僅難以打破,而且極可能進一步固化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賴的政治性格比蔡更強硬,更具對抗性。2015年賴擔任台南市長期間,曾因不滿市議會的質詢內容,以230多天拒絕進議會的方式予以抵制。因此賴當局上台執政後,未來兩岸關係仍將處於“灰犀牛”逼近、“黑天鵝”頻現的高風險階段,甚至不排除因賴野心膨脹和戰略誤判導致兩岸發生重大突發意外事件的風險。
兩岸關係受美國因素干擾不斷加大
自美國出於霸權心態和冷戰思維,將中國視為最主要戰略對手和最嚴峻的長期挑戰後,就更加重視台灣作為遏制打壓中國的棋子價值。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更被美視為能否延續對島內政局以及台海局勢影響力的關鍵戰役,美方介入此次選舉的力度更是前所未有。從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伯格破例多次入島“喬事情”,到邀請各參選人赴美“面試”,到快速處理參選人“美國籍”問題,到施壓破壞“藍白合”,再到直接要求參選人修改競選主張等,手段多樣、性質惡劣。
選後島內政局發展更為美加大滲透影響涉台事務提供操作空間。賴得票率僅為40%,是歷屆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第二低得票率;而且民進黨在“立法院”113席中,僅拿下51席,席次未能過半。賴上台後將面臨“雙少數執政”局面。為鞏固自身執政地位,賴相較於蔡,有更強烈的爭取美國支持的動機,再加上“親美”色彩濃厚的蕭美琴作為其副手,賴的對外政策恐進一步倒向美國,極力充當美“遏華”爪牙。
未來美台勾連勢必加深。在政治上將不斷提升雙方實質關係,虛化美“一中政策”;經濟上“去中入美”,加快將台納入美主導的“排華”產業鏈供應鏈;國際上推動台灣問題國際化,構建“遏華挺台”小圈子;軍事上加緊武裝台灣步伐,發展台不對稱戰力。尤其是隨著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臨近,美民主、共和兩黨為贏得選舉激化中美博弈並競相打“台灣牌”的可能性大升。2024年值得高度關注的風險點包括美加大對台軍售、美西方議員議長竄台、通過新的涉台法案、提升對台當局高層的接待規格等,這些都可能衝擊兩岸關係、加劇台海緊張局勢。
島內民意兩面性
給兩岸關係帶來不確定性
島內民意一直是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因素。從此次選舉可以看出,“求和平、求發展、求合作、求交流”仍是島內主流民意。競選期間,“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等口號引發島內許多家庭的強烈共鳴,“和平與戰爭的選擇”也一直是此次選舉熱門話題。島內多家民調顯示,超過七成的民眾希望兩岸“和平往來”;《中國時報》等島內媒體還認為,此次沒有投給民進黨的六成選票,反映了台灣民眾希望兩岸和平的呼聲;多數人仍擔憂賴清德和民進黨的“台獨”路線破壞台海和平。這也再次印證:無論哪個政黨執政,島內民眾期望兩岸和平發展的強烈意願都將長期存在。
與此同時,島內民眾“恐中拒統”意識持續強化。經過蔡當局及民進黨8年執政,在其不斷的灌輸教化下,島內原本較為濃厚的“主體意識”“恐中拒統”民意得到進一步催化。而“台獨”意識更為頑固的賴清德上台執政後,勢必加大對島內社會的“去中國化”“台獨化”影響,屆時島內民眾在身份認同上“去中趨台”,在價值認同上“親美媚日”等趨勢恐將進一步強化。
島內民意的這種複雜性、矛盾性、兩面性,使得未來其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影響存在不確定性、雙重性和疊加性。一方面,若能充分發揚島內民意的積極面,其將是有效牽制民進黨“台獨”施政、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若放任甚至強化島內民意的消極面和對抗性,其極可能被“台獨”勢力利用成為謀求政治利益的幫凶,以及阻礙兩岸關係發展的干擾因素,乃至引發兩岸民意的激烈對撞。
大陸仍將牢牢掌控
兩岸關係發展主導權和主動權
兩岸關係走向在本質上是中國大陸、美國、台灣三方實力較量的結果,兩岸關係的發展方向、步驟、速度等都受到三方力量相互牽制和博弈的影響。自台灣問題產生70多年來,中國大陸隨著自身發展進步和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在三方持續的較量中,逐漸成為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力量,並牢牢掌控台海局勢。
此次選舉結果,一方面確實對兩岸關係產生深刻影響,帶來了新的形勢和挑戰;另一方面對兩岸關係走向的影響也具有局限性,無法使兩岸關係擺脫中國、美國及台灣地區“大三角”戰略格局的制約。未來隨著中國大陸綜合實力的繼續提升,特別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的持續累積,不僅有效遏制“台獨”分裂活動和外部勢力干涉的能力將不斷增強;而且對台灣社會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將持續擴大;更能為兩岸交流合作提供廣闊空間和機遇;並為推動統一進程、最終解決台灣問題打造更強更厚的實力基礎。
總而言之,2024年台灣地區兩項選舉結束後,兩岸關係發展正面臨新形勢、新挑戰和新局面,整體呈現“大局可控、不確定增多、對抗性增強”等特點。面對這一新態勢,希望所有中華兒女同心同德、團結奮鬥,不斷增強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積極貢獻力量防範化解涉台風險挑戰,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大方向。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法安室主任、研究員,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4年2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2/2/lfyy02cWrywmT5jAhoRYPmIqhs7baSgfMj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