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文化思想貫通馬克思主義魂脈,賡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根脈,連接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之源,源流匯通,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
文|北京 張德祥
《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從正本清源入手加強宣傳思想工作,召開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分別召開文藝工作、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就一系列根本性問題闡明原則立場,廓清了理論是非,校正了工作導向,思想文化領域向上向好態勢不斷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全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提升,為新時代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這種“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就是“劃時代”的體現。習近平在新時代文化建設方面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意義,我想從三個方面理解。
正本清源 樹立科學的文化價值觀
文化,與人類社會相伴生。那麼,文化的價值體現在哪裡?怎麼體現?不同時代,不同的人,對文化價值的認識和使用不盡相同,尤其是到了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商品交換的市場經濟體系中,文化產品不可避免要被市場定價,被市場牽引和資本驅動,把文化商品化,其目的是經濟利益,這是資本的逐利邏輯使然。這種價值觀必然導致文化的工具化,即文化成為資本賺錢的工具,使“以文化人”的提升人的精神靈魂的社會價值虛化。馬克思說,“作為一般意義上的勞動和生產的藝術,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發展為一種‘藝術生產’,這種藝術生產服從資本主義商品經濟規律,藝術家出賣勞力,成為資本家的僱傭勞動者,其藝術產品進入市場實現其交換價值,為資本家換取剩餘價值。也就是說,藝術作品作為一般的商品,進入商品流通系統,經由藝術消費,為資本家創造利潤”。這樣,“資本主義生產就同某些精神生產部門如藝術和詩歌相敵對”。因為利益驅動,把作品當作追逐利益的“搖錢樹”,當作感官刺激的“搖頭丸”。資本驅動下的文化生產不斷泛娛樂化,極力刺激人的感官享樂,以至於“娛樂至死”。很顯然,這種“商品化”“娛樂化”的文化價值觀不利於文化健康發展。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指出,“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不能被市場牽著鼻子走。“同社會效益相比,經濟效益是第二位的,當兩個效益、兩種價值發生矛盾時,經濟效益要服從社會效益,市場價值要服從社會價值。”這就明確了文藝作品、文化產品的社會價值與市場價值的關係,徹底扭轉了那種把票房、收視率、流量等市場價值凌駕於社會價值之上的錯誤的價值觀念,也終止了“文化搭台,經濟唱戲” 觀念的流行。
文化固然有其市場價值的一面,但文化的本質價值是精神價值。習近平多次強調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2019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聯組會時講話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作為精神事業,文化文藝、哲學社會科學當然就是一個靈魂的創作,一是不能沒有,一是不能混亂”。他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文化工作就是培根鑄魂的工作。習近平指出,“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肩負著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重要職責,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這種職責和使命,就是文化原本的價值體現。習近平關於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職責、使命、功能等一系列論述,充分表明了一種科學的文化價值觀,校正了市場環境中文化價值觀出現的種種偏頗。觀念引導行為,樹立什麼樣的文化價值觀,就會引導文化向哪裡去,這是首要問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從文化建設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觀相結合而形成的新時代文化價值觀,從文化價值觀上正本清源,為新時代文化建設確立了科學的正確的文化價值導向。文化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和使命,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
文化自信 確認中華文化的主體性
民族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精神力量從哪裡來?從文化中來,因為文化是塑造精神和靈魂的。那麼,中華文化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的精神支撐嗎?實際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自上世紀80年代起,文化界就有“藍色文明”和“黃色文明”優劣論的流行。按照這種“藍優黃劣”的思路,無疑將是優勝劣汰,中國文化將被淘汰。但是,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脈,失去了文化根脈的民族還能復興嗎?依靠什麼精神支撐?這是一個根本性問題。眾所周知,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被列強欺侮掠奪,“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裡講得很清楚,“資產階級,由於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於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裡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這“一個世界”就包含著“以西方為中心”的文化觀念和話語體系,這種文化殖民主義對非西方地區的強勢傳播和滲透,使一些人對本民族文化喪失信心,出現了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嚴重侵蝕民族自信心。習近平總書記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出發,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艱難探索過程中,充分認識到文化繁榮興盛與民族復興的辯證關係,文化關乎國本、國運。他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十八大之後,習近平明確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他說,“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他多次語重心長地強調文化自信,就是認識到文化與一個民族的精神命脈、精神力量、精神獨立性的根性關係。
那麼,我們的文化自信來自哪裡?綿延五千年而未中斷的中華文明,一定有自己強大生命力的文化基因。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文化自信就來自我們的文化主體性”。“中華文明具有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文化主體性與旺盛生命力。”確認中華文化主體性地位意義重大,表明對文化發展規律性認識的高度自覺,不僅是對一個自古至今屹立於世的悠久文明體的確認,更在於“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國共產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中華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有了主體性,就有了與其他文明交流對話的平等地位,就有了自己的文化價值體系和話語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兩個結合”,尤其強調第二個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推動實現精神的獨立自主等重大意義。中華文明不是在別的文明基礎上發生的,而是原發的、原創的、獨立發展的主體文化。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涵和重要意義之一,就是在新時代旗幟鮮明地確認和強調中華文化的主體性,為中華文明在世界各文明中確立了自己的主體性與平等對話地位,將會極大促進中國文化在文明互鑒交流中的自信心和主動性,站穩中華文化立場,秉持開放包容。
守正創新 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文化總是在創新中發展。習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堅持守正創新,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習近平文化思想中一系列新觀點、新論斷,充分體現了守正創新的精神。習近平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跨越,發展出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一論斷,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從不同於西方現代化路徑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中看到了新的文明形態的意義,打破了長期困擾人們的“現代化=西方化”的認知迷思,使人們在現代化的認識上豁然開朗,為人們認識文明進步打開了新思路和新天地。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之源。那種脫離具體社會實踐的所謂“創新”是無本之木,不過是一種抽象的“標新立異”,不是真正創新。所以,中華文化創新,一定要植根於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之中。中國式現代化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那種損人利己、充滿血腥罪惡的老路給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帶來深重苦難。我們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可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就是守正創新的成果。守正,就是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也正是這種守正,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不同於西方現代化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發展出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要承擔新的文化使命,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必須從中國式現代化社會實踐中汲取營養,用中國道理總結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上升為中國理論,把中國道理、中國經驗和中國理論上升為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文化建設的守正創新,“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守正創新,就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通過文明互鑒吸收人類一切文明的優秀成果,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守正與創新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守正是創新的根基,創新賦予守正以新的生命。守正創新就是聚正氣和銳氣之合力,譜寫中華文明之新篇章,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從樹立科學的文化價值觀、確認中華文明的主體性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等方面來看,習近平文化思想貫通馬克思主義魂脈,賡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根脈,連接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之源,源流匯通,是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文化思想闡明了市場經濟環境中文化建設的重大原則問題,廓清了理論是非,校正了文化發展方向,對新時代文化建設發揮了巨大引領作用,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體現出了“劃時代”意義。這個“劃時代”就是文化建設逐漸進入了歷史自信、文化自信、文明自信的新時代,加快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和中國敘事體系,傳達中華文明體現出來的合乎全人類共同利益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價值觀,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造福人類未來。
(作者係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研究員,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4年2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2/5/BLb5CLt9sc1eui8iHbPhUlisQQyJmgLb72b.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