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鳴
2月18日是農曆新春第一個工作日,廣東省召開的一個大會吸引了輿論廣泛關注。這就是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在大會上講話,吹響了廣東省高質量發展的集結號。
去年,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57萬億元人民幣(近2萬億美元),已形成8個萬億級產業集群,有19家廣東企業進入世界500強。廣東經濟塊頭大、創新能力強、產業帶動力和輻射力範圍廣,這決定了廣東經濟發展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
香港與廣東經濟聯繫緊密,廣東高質量發展大會的訊號,有哪些值得香港關注呢?黃坤明講到“四要”:要視人才為珍寶、要與企業同奮鬥、要用市場育動能、要向改革要活力。“四要”蘊藏着粵港合作的廣闊空間,也給香港推進高質量發展帶來重要啟迪。
吸聚全球人才 粵港可分工合作
黃坤明講到:“攜手港澳加快建設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吸聚全球高層次創新型人才,以人才工作的主動,更好掌握創新的主動、發展的主動。”
行政長官李家超及特區政府高度重視吸引人才。去年以來,香港“搶人才”的成效遠超預期。但從人才結構看,既符合“高層次”,又符合“創新型”標準的人才還不夠多;從人才來源地看,來自內地的人才佔了絕大多數,來自發達國家的人才還不夠多。
粵港澳大灣區是“一盤棋”,吸聚人才也應是“一盤棋”。筆者認為,粵港兩地至少可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論證,聯手出台吸引人才的政策。
第一,為人才“居住在香港,工作在廣東”提供便利。“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是中西文化的交滙點,文化多元,資訊自由,貨幣兌換自由,教育資源富集,醫療水平世界一流,且氣候宜人,是不可多得的宜居之城。廣東的珠三角地區,是高端製造業集中區,擁有許多科技型企業,為相關領域的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廣闊舞台。兩地可聯手為人才提供便利,滿足人才對工作地和居住地的不同需求。
第二,為人才“實驗室在香港,生產線在廣東”提供便利。香港擁有5間世界百強大學,在一些領域的科研水平世界一流,但香港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和產業的能力不強。“香港實驗室+廣東生產線”可以創造更大價值。粵港兩地應聯手搭建實驗室與生產線之間的高效便捷通道,為相關人才工作提供便利。
第三,為人才“繳稅對標香港,創業遍及粵港”提供便利。香港實行低稅率政策,這對於全球人才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粵港兩地應深入研究,並向中央爭取特殊政策,讓進入大灣區的人才,按香港的標準繳稅,享受低稅率政策。
廣東企業轉型 香港有合作機遇
黃坤明講到:“要全力支持企業做創新的主角,推動創新資源向優質企業集聚”。他提及“省裏今年將推出一批新的重大科研項目,推動9000家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推動9200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
廣東擁有華為、美的、比亞迪、大疆等世界級創新型企業,還有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業茁壯成長,這是廣東推進產業科技創新的厚實家底和強大底氣。以這些企業為牽引,廣東的企業正在轉型升級。
廣東工業企業的轉型升級,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這是高質量發展的大趨勢所決定的。由於廣東工業規模大,這場變革蘊藏着巨大市場機遇,香港應從中找到合作的切入點。
比如,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有豐富的金融產品,可以為廣東的企業開展技術改造、數字化轉型提供金融服務。
又比如,香港在人工智能領域具有一定優勢。2022年底,特區政府推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提出聚焦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產業發展。香港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有深厚基礎。2022年,香港本地大學有關人工智能的論文在國際間被引用的次數及其影響力排名全球第三。
香港的優勢遠不止以上兩個方面,香港應梳理自身優勢和廣東企業的需求,為廣東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服務。
用好超大市場,香港須深入研究。
黃坤明講到:“我們要深刻把握產業科技創新的演進邏輯,把超大規模市場這一獨特優勢,切實轉化為加快創新發展的優勢、勝勢。”
如何“轉化”?黃坤明講了三句話:“根據市場需求凝練科研問題,依託市場優勢吸聚創新資源,運用市場機制兌現創新價值。”
中國內地擁有14億多人口,比整個歐洲的總人口還多;中產階層達4億人,比美國的總人口還多。人均GDP剛剛跨越一萬美元,增長的空間還很大。中國還是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製造業國。這些因素決定了中國作為超大規模市場的地位。利用好超大規模市場這個優勢,對於廣東來說是重大課題,對於香港來說也是重大課題。
香港特區政府長期奉行“積極不干預”的政策,曾有利於“自由港”建設。但現在的情況不同了,香港最大的發展機遇在內地,如果對利用好內地這個超大規模市場研究不透、把握不準,則會錯失身邊的機遇。依筆者之見,特區政府應組織專業人士,聚焦“如何利用好內地這個超大規模市場”展開研究,為本港工商界拓展內地市場提供指引。
應該看到,香港與內地的市場互補性很強,香港若能找準利用內地市場的着力點,也一定會為香港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推進科技創新 香港應滙聚合力
黃坤明講到:“新型舉國體制是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利器,要積極探索具體路徑,促進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緊密結合,推進‘有組織的科研’‘有組織的轉化’,更好實現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
黃坤明說“新型舉國體制”是“利器”,絲毫也不誇張。從航空航天到量子通訊,從深海鑽探到生物醫藥,中國的許多重大科技突破,都得益於“新型舉國體制”。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香港的科技創新與內地聯動較少;現在,香港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國家科技創新,善於借助“新型舉國體制”的力量推進創新。按照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綱要,大灣區要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綱要》指出:“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探索有利於人才、資本、訊息、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舉措,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和國際化創新平台。”──這正是香港借助“新型舉國體制”的力量推進創新的依據。
行政長官李家超及本屆特區政府就任以來,把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結合起來,在提振本地消費、拓展“盛事經濟”、“搶人才”、“搶企業”等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贏得了各界的認同和贊譽。在科技創新方面,在借力的同時,亦應在推進“有組織的科研”、“有組織的轉化”方面持續加力,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全國港澳研究會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的致詞中指出:“相信特別行政區政府一定會不斷展現出敢於擔當、善作善成的新風尚,把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更好結合起來,破除利益固化藩籬,着力破解經濟社會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充分釋放香港社會蘊藏的巨大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夏寶龍還指出:“工商界作為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應以促進香港高質量發展、踐行社會責任的實際行動展現愛國愛港新氣象。”
特區政府與工商界一起做好高質量發展這篇大文章,正是對夏寶龍以上希望的積極回應,也是提升香港國際競爭力的題中要義。廣東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思路和做法啟示我們,推進高質量發展,香港應統籌謀劃、多出大招、實招!
(作者係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文章原刊於《信報》,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2/20/xAgwr6wKjNLwIC9ivzbZ2SfM6Issma6sQqk.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屠海鳴
2月18日是農曆新春第一個工作日,廣東省召開的一個大會吸引了輿論廣泛關注。這就是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在大會上講話,吹響了廣東省高質量發展的集結號。
去年,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57萬億元人民幣(近2萬億美元),已形成8個萬億級產業集群,有19家廣東企業進入世界500強。廣東經濟塊頭大、創新能力強、產業帶動力和輻射力範圍廣,這決定了廣東經濟發展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
香港與廣東經濟聯繫緊密,廣東高質量發展大會的訊號,有哪些值得香港關注呢?黃坤明講到“四要”:要視人才為珍寶、要與企業同奮鬥、要用市場育動能、要向改革要活力。“四要”蘊藏着粵港合作的廣闊空間,也給香港推進高質量發展帶來重要啟迪。
吸聚全球人才 粵港可分工合作
黃坤明講到:“攜手港澳加快建設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吸聚全球高層次創新型人才,以人才工作的主動,更好掌握創新的主動、發展的主動。”
行政長官李家超及特區政府高度重視吸引人才。去年以來,香港“搶人才”的成效遠超預期。但從人才結構看,既符合“高層次”,又符合“創新型”標準的人才還不夠多;從人才來源地看,來自內地的人才佔了絕大多數,來自發達國家的人才還不夠多。
粵港澳大灣區是“一盤棋”,吸聚人才也應是“一盤棋”。筆者認為,粵港兩地至少可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論證,聯手出台吸引人才的政策。
第一,為人才“居住在香港,工作在廣東”提供便利。“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是中西文化的交滙點,文化多元,資訊自由,貨幣兌換自由,教育資源富集,醫療水平世界一流,且氣候宜人,是不可多得的宜居之城。廣東的珠三角地區,是高端製造業集中區,擁有許多科技型企業,為相關領域的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廣闊舞台。兩地可聯手為人才提供便利,滿足人才對工作地和居住地的不同需求。
第二,為人才“實驗室在香港,生產線在廣東”提供便利。香港擁有5間世界百強大學,在一些領域的科研水平世界一流,但香港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和產業的能力不強。“香港實驗室+廣東生產線”可以創造更大價值。粵港兩地應聯手搭建實驗室與生產線之間的高效便捷通道,為相關人才工作提供便利。
第三,為人才“繳稅對標香港,創業遍及粵港”提供便利。香港實行低稅率政策,這對於全球人才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粵港兩地應深入研究,並向中央爭取特殊政策,讓進入大灣區的人才,按香港的標準繳稅,享受低稅率政策。
廣東企業轉型 香港有合作機遇
黃坤明講到:“要全力支持企業做創新的主角,推動創新資源向優質企業集聚”。他提及“省裏今年將推出一批新的重大科研項目,推動9000家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推動9200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
廣東擁有華為、美的、比亞迪、大疆等世界級創新型企業,還有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業茁壯成長,這是廣東推進產業科技創新的厚實家底和強大底氣。以這些企業為牽引,廣東的企業正在轉型升級。
廣東工業企業的轉型升級,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這是高質量發展的大趨勢所決定的。由於廣東工業規模大,這場變革蘊藏着巨大市場機遇,香港應從中找到合作的切入點。
比如,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有豐富的金融產品,可以為廣東的企業開展技術改造、數字化轉型提供金融服務。
又比如,香港在人工智能領域具有一定優勢。2022年底,特區政府推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提出聚焦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產業發展。香港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有深厚基礎。2022年,香港本地大學有關人工智能的論文在國際間被引用的次數及其影響力排名全球第三。
香港的優勢遠不止以上兩個方面,香港應梳理自身優勢和廣東企業的需求,為廣東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服務。
用好超大市場,香港須深入研究。
黃坤明講到:“我們要深刻把握產業科技創新的演進邏輯,把超大規模市場這一獨特優勢,切實轉化為加快創新發展的優勢、勝勢。”
如何“轉化”?黃坤明講了三句話:“根據市場需求凝練科研問題,依託市場優勢吸聚創新資源,運用市場機制兌現創新價值。”
中國內地擁有14億多人口,比整個歐洲的總人口還多;中產階層達4億人,比美國的總人口還多。人均GDP剛剛跨越一萬美元,增長的空間還很大。中國還是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製造業國。這些因素決定了中國作為超大規模市場的地位。利用好超大規模市場這個優勢,對於廣東來說是重大課題,對於香港來說也是重大課題。
香港特區政府長期奉行“積極不干預”的政策,曾有利於“自由港”建設。但現在的情況不同了,香港最大的發展機遇在內地,如果對利用好內地這個超大規模市場研究不透、把握不準,則會錯失身邊的機遇。依筆者之見,特區政府應組織專業人士,聚焦“如何利用好內地這個超大規模市場”展開研究,為本港工商界拓展內地市場提供指引。
應該看到,香港與內地的市場互補性很強,香港若能找準利用內地市場的着力點,也一定會為香港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推進科技創新 香港應滙聚合力
黃坤明講到:“新型舉國體制是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利器,要積極探索具體路徑,促進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緊密結合,推進‘有組織的科研’‘有組織的轉化’,更好實現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
黃坤明說“新型舉國體制”是“利器”,絲毫也不誇張。從航空航天到量子通訊,從深海鑽探到生物醫藥,中國的許多重大科技突破,都得益於“新型舉國體制”。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香港的科技創新與內地聯動較少;現在,香港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國家科技創新,善於借助“新型舉國體制”的力量推進創新。按照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綱要,大灣區要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綱要》指出:“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探索有利於人才、資本、訊息、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舉措,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和國際化創新平台。”──這正是香港借助“新型舉國體制”的力量推進創新的依據。
行政長官李家超及本屆特區政府就任以來,把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結合起來,在提振本地消費、拓展“盛事經濟”、“搶人才”、“搶企業”等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贏得了各界的認同和贊譽。在科技創新方面,在借力的同時,亦應在推進“有組織的科研”、“有組織的轉化”方面持續加力,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全國港澳研究會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的致詞中指出:“相信特別行政區政府一定會不斷展現出敢於擔當、善作善成的新風尚,把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更好結合起來,破除利益固化藩籬,着力破解經濟社會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充分釋放香港社會蘊藏的巨大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夏寶龍還指出:“工商界作為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應以促進香港高質量發展、踐行社會責任的實際行動展現愛國愛港新氣象。”
特區政府與工商界一起做好高質量發展這篇大文章,正是對夏寶龍以上希望的積極回應,也是提升香港國際競爭力的題中要義。廣東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思路和做法啟示我們,推進高質量發展,香港應統籌謀劃、多出大招、實招!
(作者係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文章原刊於《信報》,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2/20/xAgwr6wKjNLwIC9ivzbZ2SfM6Issma6sQqk.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