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漢權
約在半年前,國史教育中心向中國社科院轄下之“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提議,試辦由中國社科院大學,協助邀約10位人文科專家學者,與10間香港中學結盟,名為“香港中國學術人文川流計劃”(下稱“川流”計劃),在各方努力下,水到渠成,上月26日終有北京之行,實在難能可貴。
4日3夜的行程,各校代表見證“川流”計劃裝載的豐富內容,是讓參與者同感欣悅的,萬事都互相效力的。以下是幾點個人看法:
其一,中國社科院及其轄下的香港分院(即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是用心用力,動用資源與網絡,無私地全力支援“川流”計劃。
其二,雖遇假期,但10間香港中學都有校長或老師代表同行,各校代表亦能在北京與“川流”計劃的學者,於北京中國歷史研究院開展實體交談,商討未來方向。當中,部分學校與對接的學者已訂定具體行動方案,最快是在下月,香港學校有師生到訪北京,展開人文學術的“川流”;亦有學校已邀請對接之學者到訪香港作全面接觸。
其三,通過在北京啟動“川流”計劃,更能讓發起的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及國史教育中心有協力的方向,並能作出可行的支援方案,與“川流”計劃的學校,一起為學生的全人價值觀,多層次乃至深層次的家國認同,起航着力。事實上,各學者若然被邀到香港,學校更可作出推動,網絡拉開,使師生乃至家長們互動更大、受惠更多。
筆者回港前寫下這段心底話:“川流”計劃的初衷,是以師生為本的前線立場與視覺,推動三國(國史、國學、國情)學問及價值。一年開展,兩年深化,三年取得良好成果。感謝10間學校的代表們,犧牲假期的休閒,在北京共同翻閱具備內容並蘊涵意義的序章。期間各校代表到訪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考古博物館、北京國子監。隨着“川流”計劃開展與互動,人文精神,涓涓細流,家國情懷,各按校情,將會得到進一步的充實,最大得益就是學生。
(作者係教育評議會會長,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31/1eksIYM90BOUXgz0m7tneLRTZl1mCaNrOqV.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