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鳴
行政長官李家超及本屆特區政府就任以來,把人才視為第一資源,發揮香港“一國兩制”優勢,促四方人才來港發展。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周日(18日)到深圳出席由廣東省委、省政府召開的“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並在以“加強粵港澳人才協作強化產業科技人才支撑”為題的人才專題分論壇上致辭。他表示,香港將在建立人才合作機制、構建培訓和研發基地、促進香港與各地人才流動、發展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4個方面,與廣東省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合作,將科研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
香港從2022年年底推行的各項人才入境計劃,至今共收到超過24萬宗申請,並已批出14萬宗。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公布的《2023年世界人才報告》中,香港的人才競爭力水平在亞洲地區高居第二。事實充分證明,香港依然是全球人才競相追逐的理想城市。
但必須看到,人才永遠是稀缺資源,香港在“搶人才”,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在“搶人才”,香港人才高地如何建?仍然是一個長期必須做好的功課。
放眼灣區 樹立“一盤棋”思維
陳國基在此次論壇上表示,特區政府今年5月將舉辦“全球人才高峰會暨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歡迎廣東省有關方面參會,共商人才大計。對於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在“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講話中提及“將攜手港澳加快建設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陳國基在會後向媒體表示,香港一定全面配合。
陳國基的表態充分表明,本屆香港特區政府全局觀念明顯增強,“跳出香港看香港”、“站在灣區看香港”。就人才高地建設而言,不再局限於香港“一隅”,而是以“一盤棋”思維謀劃。
“一盤棋”思維對於香港人才高地建設至關重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才與其他創新要素一樣,在全球範圍內流動愈來愈便利,許多經濟體都“聯手引才”,比如歐美、東盟等。對國際頂尖人才,許多經濟體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用,但求管用”的思路,構建靈活的協作機制,讓人才為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按照國家“十四五”規劃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綱要,粵港澳3地將深度融合。《綱要》特別指出,“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探索有利於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舉措,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和國際化創新平台。”這裡專門提到“人才”,指明了“人才”這個創新要素,是建設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支撑。
因此,樹立人才工作“一盤棋”思維,不僅是大勢所趨,也是中央的希望和要求。
優勢互補 提升人才質量
從“一盤棋”的視角看,香港人才高地不是孤立的,而是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地的一部分。因此,香港和廣東可以發揮各自優勢,聯手打造人才高地,促進大灣區人才質量整體提升。
香港的優勢有二:其一,香港是國際人才樞紐和大灣區人才門戶,香港長期實行“自由港”政策,對全球人才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改革開放40多年來,為珠三角引進國際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二,香港是人才的“培育地”,香港擁有眾多國際化學校,其中有5間世界百強大學,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現代思維的學生,香港具有優越的條件。
廣東最大的優勢是製造業高度發達,亦是全球先進製造業基地,擁有華為、美的、比亞迪、大疆等世界級創新型企業“頂天立地”,還有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業“鋪天蓋地”。這為人才施展才華提供了廣闊舞台,為培育人才提供了高水準的“操練場”。
粵港兩地發揮各自優勢,可以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大灣區創業,也可以培育出最優秀的人才。
據悉,2024/25學年起,特區政府資助的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將提升1倍到40%,讓更多內地以至全球學生到香港升學。同時,廣東省在2019年開放多個重大科技專項,至今已經批出4.5億元人民幣的資金過境,支持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進行研發或建立實驗室。
這表明粵港兩地在聯手培育人才方面,已經邁出了一大步,下一步應在聯手吸引人才方面再統籌謀劃,破題開局。
先行先試 激發人才活力
粵港攜手建設人才高地有一個重要的“突破點”,那就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近年來,香港與深圳已在此有深度合作,推動合作區在“一國兩制”下發揮“一區兩園”的優勢,爭取試行專屬跨境政策。李家超就任行政長官後,非常重視“河套”的深港全方位合作,香港園區的第一期規劃已經初步完成,並為人才提供住宿、商業和相關附屬設施,已經有3座大樓將於今年底陸續落成。
“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僅僅是“先行先試”的區域。其實,從國家發展全局來看,整個粵港澳大灣區都是“先行先試”的區域。中國正在推進高質量發展,構建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推進“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的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必須大膽創新。粵港澳大灣區“先行先試”的成功經驗,可以為國家擴大開放提供參考,不少經驗可以複製到全國各地。
看清了這個“局”,香港和廣東在聯手建設人才高地時,就可以放開手腳,以“先行先試”的思維指導實踐,大膽地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主動地爭取中央特殊政策,在人才“引、育、用、留”方面,敢於拆除“籬笆”、善於激發活力,並在人才工作上形成“鼓勵創新,包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1月22日,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回答記者提問時說,有關出現人才“離港潮”的言論毫無依據,無視香港繼續成為國際人才聚集高地的事實,不負責任地貶損香港自由和人權狀況,是對公眾和輿論的誤導。
正如汪文斌所說,香港特區政府的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中至2023年中,香港人口淨流入17.4萬,根本不存在所謂的“離港潮”。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公布的2023年世界人才報告當中,香港人才競爭力水平在亞洲地區高居第二。
事實上,香港現時吸引人才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從“天時”看,香港實現了由亂到治,進入由治及興新階段,市民安居樂業,依法享有的各項權利和自由得到切實保障,為全球人才赴港幹事創業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從“地利”看,香港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是亞太乃至全球的重要交通樞紐,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3大中心,教育、醫療、養老、科技、基礎設施等領域資源豐富、國際化程度高。從“人和”看,中央全力支持香港建設人才高地,一定會賦予香港更優厚的條件。
聚焦3點 吸引國際人才
當下,香港應該聚焦3個重點,吸引國際人才。其一,促進國際人才往來。化解國際人才對香港的“誤讀”,香港可以做好“盛事經濟”這篇大文章,並引進更多國際機構在港設立辦事處,讓國外人才有機會認識真實的香港。二是不斷豐富和完善人才引進項目。李家超及新一屆特區政府就任以來,針對高才、優才、專才,密集出台一攬子引進計劃,成效顯著。現在應該繼續細化人才類別,量身定做更多有針對性的引才計劃。三是做優配套服務。特區政府可以為人才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協助其在港長期發展。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全國港澳研究會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的致辭中指出,“大家要心往一塊想、勁往一處使,繼續發揚包容共濟、求同存異、自強不息、善拼敢贏的優良傳統,支持特別行政區政府敢做事、能做事、造成事,共同把美好藍圖變為生動現實。”
香港建設人才高地,需要特區政府系統謀劃、真抓實幹,也需要全社會形成支持人才工作的強大合力。夏寶龍主任所言,切中要害,相信在政通人和、海晏河清的今天,香港社會定能形成支持人才高地建設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
(作者係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文章原刊於香港《經濟日報》,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2/22/l5radQ65NS1O5AY1ahYHAaXBfJMKppEl1ns.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屠海鳴
行政長官李家超及本屆特區政府就任以來,把人才視為第一資源,發揮香港“一國兩制”優勢,促四方人才來港發展。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周日(18日)到深圳出席由廣東省委、省政府召開的“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並在以“加強粵港澳人才協作強化產業科技人才支撑”為題的人才專題分論壇上致辭。他表示,香港將在建立人才合作機制、構建培訓和研發基地、促進香港與各地人才流動、發展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4個方面,與廣東省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合作,將科研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
香港從2022年年底推行的各項人才入境計劃,至今共收到超過24萬宗申請,並已批出14萬宗。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公布的《2023年世界人才報告》中,香港的人才競爭力水平在亞洲地區高居第二。事實充分證明,香港依然是全球人才競相追逐的理想城市。
但必須看到,人才永遠是稀缺資源,香港在“搶人才”,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在“搶人才”,香港人才高地如何建?仍然是一個長期必須做好的功課。
放眼灣區 樹立“一盤棋”思維
陳國基在此次論壇上表示,特區政府今年5月將舉辦“全球人才高峰會暨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歡迎廣東省有關方面參會,共商人才大計。對於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在“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講話中提及“將攜手港澳加快建設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陳國基在會後向媒體表示,香港一定全面配合。
陳國基的表態充分表明,本屆香港特區政府全局觀念明顯增強,“跳出香港看香港”、“站在灣區看香港”。就人才高地建設而言,不再局限於香港“一隅”,而是以“一盤棋”思維謀劃。
“一盤棋”思維對於香港人才高地建設至關重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才與其他創新要素一樣,在全球範圍內流動愈來愈便利,許多經濟體都“聯手引才”,比如歐美、東盟等。對國際頂尖人才,許多經濟體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用,但求管用”的思路,構建靈活的協作機制,讓人才為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按照國家“十四五”規劃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綱要,粵港澳3地將深度融合。《綱要》特別指出,“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探索有利於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舉措,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和國際化創新平台。”這裡專門提到“人才”,指明了“人才”這個創新要素,是建設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支撑。
因此,樹立人才工作“一盤棋”思維,不僅是大勢所趨,也是中央的希望和要求。
優勢互補 提升人才質量
從“一盤棋”的視角看,香港人才高地不是孤立的,而是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地的一部分。因此,香港和廣東可以發揮各自優勢,聯手打造人才高地,促進大灣區人才質量整體提升。
香港的優勢有二:其一,香港是國際人才樞紐和大灣區人才門戶,香港長期實行“自由港”政策,對全球人才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改革開放40多年來,為珠三角引進國際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二,香港是人才的“培育地”,香港擁有眾多國際化學校,其中有5間世界百強大學,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現代思維的學生,香港具有優越的條件。
廣東最大的優勢是製造業高度發達,亦是全球先進製造業基地,擁有華為、美的、比亞迪、大疆等世界級創新型企業“頂天立地”,還有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業“鋪天蓋地”。這為人才施展才華提供了廣闊舞台,為培育人才提供了高水準的“操練場”。
粵港兩地發揮各自優勢,可以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大灣區創業,也可以培育出最優秀的人才。
據悉,2024/25學年起,特區政府資助的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將提升1倍到40%,讓更多內地以至全球學生到香港升學。同時,廣東省在2019年開放多個重大科技專項,至今已經批出4.5億元人民幣的資金過境,支持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進行研發或建立實驗室。
這表明粵港兩地在聯手培育人才方面,已經邁出了一大步,下一步應在聯手吸引人才方面再統籌謀劃,破題開局。
先行先試 激發人才活力
粵港攜手建設人才高地有一個重要的“突破點”,那就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近年來,香港與深圳已在此有深度合作,推動合作區在“一國兩制”下發揮“一區兩園”的優勢,爭取試行專屬跨境政策。李家超就任行政長官後,非常重視“河套”的深港全方位合作,香港園區的第一期規劃已經初步完成,並為人才提供住宿、商業和相關附屬設施,已經有3座大樓將於今年底陸續落成。
“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僅僅是“先行先試”的區域。其實,從國家發展全局來看,整個粵港澳大灣區都是“先行先試”的區域。中國正在推進高質量發展,構建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推進“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的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必須大膽創新。粵港澳大灣區“先行先試”的成功經驗,可以為國家擴大開放提供參考,不少經驗可以複製到全國各地。
看清了這個“局”,香港和廣東在聯手建設人才高地時,就可以放開手腳,以“先行先試”的思維指導實踐,大膽地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主動地爭取中央特殊政策,在人才“引、育、用、留”方面,敢於拆除“籬笆”、善於激發活力,並在人才工作上形成“鼓勵創新,包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1月22日,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回答記者提問時說,有關出現人才“離港潮”的言論毫無依據,無視香港繼續成為國際人才聚集高地的事實,不負責任地貶損香港自由和人權狀況,是對公眾和輿論的誤導。
正如汪文斌所說,香港特區政府的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中至2023年中,香港人口淨流入17.4萬,根本不存在所謂的“離港潮”。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公布的2023年世界人才報告當中,香港人才競爭力水平在亞洲地區高居第二。
事實上,香港現時吸引人才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從“天時”看,香港實現了由亂到治,進入由治及興新階段,市民安居樂業,依法享有的各項權利和自由得到切實保障,為全球人才赴港幹事創業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從“地利”看,香港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是亞太乃至全球的重要交通樞紐,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3大中心,教育、醫療、養老、科技、基礎設施等領域資源豐富、國際化程度高。從“人和”看,中央全力支持香港建設人才高地,一定會賦予香港更優厚的條件。
聚焦3點 吸引國際人才
當下,香港應該聚焦3個重點,吸引國際人才。其一,促進國際人才往來。化解國際人才對香港的“誤讀”,香港可以做好“盛事經濟”這篇大文章,並引進更多國際機構在港設立辦事處,讓國外人才有機會認識真實的香港。二是不斷豐富和完善人才引進項目。李家超及新一屆特區政府就任以來,針對高才、優才、專才,密集出台一攬子引進計劃,成效顯著。現在應該繼續細化人才類別,量身定做更多有針對性的引才計劃。三是做優配套服務。特區政府可以為人才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協助其在港長期發展。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全國港澳研究會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的致辭中指出,“大家要心往一塊想、勁往一處使,繼續發揚包容共濟、求同存異、自強不息、善拼敢贏的優良傳統,支持特別行政區政府敢做事、能做事、造成事,共同把美好藍圖變為生動現實。”
香港建設人才高地,需要特區政府系統謀劃、真抓實幹,也需要全社會形成支持人才工作的強大合力。夏寶龍主任所言,切中要害,相信在政通人和、海晏河清的今天,香港社會定能形成支持人才高地建設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
(作者係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文章原刊於香港《經濟日報》,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2/22/l5radQ65NS1O5AY1ahYHAaXBfJMKppEl1ns.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