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劉瀾昌 | 紫荊研究院研究員、鳳凰衛視高級政治顧問
香港長期陷於土地嚴重不足、樓價飛漲至全球之首的困局之中。工薪階層「望房興歎」、「劏房」問題難以根除。「高地價、高樓價、高租金」一直嚴重窒礙香港經濟的發展,更遑論發展新產業。然而,香港土地房屋問題涉及社會各方各面,利益固化嚴重,想要得到良好解決,便不能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宏觀決策」和「頂層設計」才是真正出路。拋棄港英時期舊思維,借鑒內地做法和經驗,建立港式「發改委」,或許是實現新發展的一條新路。
香港須加強「宏觀決策」和「頂層設計」
香港現今正處於一個發展的重要時刻,土地以及房屋問題是癥結所在,制約了其他所有領域的發展。這本已是共識,也是回歸26年來得出的經驗教訓。當下,發展創科產業、實現再工業化、建設國際教育中心,都被土地房屋問題所制約。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想要廣招留學生,但是沒有土地建宿舍,這也就是一句空話。然而,每到改革的節骨眼,反對的聲音就出現。
此前,香港某財經報紙連續發布兩篇社論,敦促當局終止「明日大嶼」計劃。寫了第一篇之後,嫌政府「不為所動」,又來第二篇,聲稱「繼續斥巨資投入明日大嶼填海建人工島,所產生的難題勢必愈來愈嚴峻」,更誇張指「財赤噩夢恐怕往後數年也縈迴不去,要是墨守成規不謀應變,待至病入膏肓,隨時返魂乏術,儼然墮進無法自拔的萬丈深淵。事實上,「財赤」不過是藉口,實質上還是要造成土地房屋供不應求長期存在的態勢,保護既得利益。
筆者不禁記起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曾強調,「中央全力支持積極穩妥推進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充分釋放香港社會蘊藏的巨大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問題是,每每到了香港發展的關鍵時刻,香港的既得利益階層就非常頑固地冒頭,極力維護既有利益而罔顧香港的整體利益。一些似是而非的混亂思想也紛紛出籠,嚴峻地考驗特區政府的遠見和定力。
現時,發展局局長甯漢豪給出了正面回應。她表示,北部都會區和交椅洲人工島兩個項目,政府都有決心推進。交椅洲人工島專案目前處於工程設計階段,預計明年年底開始填海。甯漢豪還說到:不想「地到用時方恨少」。事實上,政府在北部已收回約109公頃土地,即涉及約1,173萬平方呎、1,690幅私人土地,預計收地金額涉資約149億港元。筆者認為,交椅洲填海是土地增量,是財富的增加,新界北部土地作為土地存量的用途改變而沒有增加。如果只是圍繞土地存量進行規劃,那麼佔香港土地總儲備量百分之四十的郊野公園的邊陲地帶,是否可以考慮?
客觀而言,目前政府在與「利益固化」問題的博弈中,往往處於弱勢地位,這固然受到內外經濟環境的左右,同時也與香港從前受港英政府影響,延續了舊體制和施政理念的弱點與短板有關。「小政府大市場」「積極不干預」等理念,還在左右現時政府的決策。故此,政府在宏觀決策和頂層設計方面,明顯存在缺陷。然而目前的問題是,全球經濟和國家發展已到了一個全新的時代,「自動波的發展」必然只是隨波逐流,落後於形勢。香港需要變革,必然要加強宏觀決策和頂層設計。那麼,體制上如何配合?在此背景下,「港式發改委」的建立便呼之欲出。這也是有助於政府決策有力,化解利益固化藩籬的一個途徑。
填海造地計劃背後的香港土地利益博弈
當下,香港經濟處於一個低潮期,問題是接下來應如何應對。因為樓市不好,政府已經大幅減少賣地,於是有聲音要求「擱置『明日大嶼』計劃」。「擱置」背後的原因與以往別無二致,還是香港地產商極力試圖維護香港土地和房屋「長期短缺,供不應求」的態勢,挺住略有下滑的樓價,還要力求形成新一波樓價大躍升的高潮。特區政府已經批准了六萬宗人才計劃申請個案,連同新引進人才的家屬,新的住房「剛需」已經到來。於是,大的地產集團不需要新的投資,僅憑原來擁有的房屋和既有的土地儲備,就可以使財富迎來又一波膨脹。可是,樓價全球最高的代價,則要由香港社會和市民大眾承受。
有聲音也說,現時政府宣告停止賣地,令人聯想起2002年為樓市止瀉的「孫九招」,當時樓價急挫五成以上,負資產及破產人數大增,時任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的孫明揚取消土地拍賣,並且結束居屋計劃等。「孫九招」有沒有矯枉過正,迄今仍莫衷一是。除此之外,「八萬五建屋計劃」至今也大有討論的空間。只是非常殘酷的現實是,由於營造生地不力,香港至今一直陷於土地嚴重不足、樓價飛漲至全球之首的困局之中。不但一般工薪階層「望房興歎」,中央也發聲要求解決「劏房」困局。實際上,「高地價、高樓價、高租金」一直嚴重窒礙香港經濟的發展,更遑論發展創新科技產業。
故筆者認為,已經成為交椅洲項目一部分的「明日大嶼」,不但不應被「擱置」,反而應該加速進行。道理很簡單,試問香港缺地嗎?香港是因為有充足的發展土地而使地產商不去投地了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那麼,時至今日又怎能重蹈20年前的覆轍,又要再一次擱置營造生地?
要求擱置「明日大嶼」的論者指出,該計劃由前特首林鄭月娥提出,現屆特首李家超可根據現時情況果敢宣布擱置,一來避免乾巴巴的庫房失血過多,二來向市場釋放樓市供求不會失衡的訊號。另外,現時十五隻地產股目標價被平均大幅下調百分之二十一,其中新世界、九倉及港鐵評級被降至「沽售」。香港繼續湧現大批出血割價股盤,不少業主「蝕入肉」,商業樓宇空置率持續高企,甲級寫字樓空置率高達百分之十三等等。
毋容置疑,當前的市場的確低迷,亟需正視現狀,認真分析背後的各種因素;同時,對未來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也要進行深入、細致、客觀的分析,從而避免廣大從業者「驚惶失措」。筆者認為,未來形勢向好,正面大於負面,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美國進入降息周期;二是前文已經提到,香港內部房屋需求量還是遠大於供應量,不但因為引進人才所帶來新的「剛需」,而且香港居住面積狹窄的問題還遠遠未能得到妥善解決——多少家庭要「換大屋」而不果?更為重要的是,「明日大嶼」計劃動工根本不會對當下的市場產生衝擊。按照政府目前的規劃,交椅洲項目首批建成住宅預期入夥及供應至少要到2033年,即大約十年之後,怎麼會影響到當下的供求呢?也許幾年後,香港樓價又漲到民眾紛紛叫苦連天。此番「擱置」的炒作,還是那些一心要製造「供不應求」態勢的勢力所為。另一方面,香港如果沒有土地,地產商又拿什麼去經營呢?反而目前市場低迷,填海等各項工程費用有所下降,倒是應降低造地成本。所以不但不應該「擱置」計劃,反而更應該加速上馬。
此外,反對「明日大嶼」計劃的另一個主要理由是其造價不菲——最少需要投入5,800億港元、甚至可能達萬億港元。然而目前政府的財政儲備也因三年防疫開支大於收入而減少,特首李家超也需要設立機構思考融資問題。目前,項目的推進按部就班。筆者認為,政府宜加大項目的開發力度和速度,並將此作為「經濟逆周期」下刺激市場復蘇的強力措施。顯而易見,投資龐大的填海計劃一旦正式提上日程,將立刻帶動一系列相關行業的發展。大投入就是大刺激,比起「夜繽紛」對市場的刺激作用,完全是另一個量級了。
筆者之所以非常支持「明日大嶼」填海計劃,還在於其不但可以使香港嚴重缺地的困局得以緩解,同時可以使大嶼山與香港島通過海底隧道相連接,形成香港島—九龍—大嶼山互聯暢通的大環形結構,「大香港」的城市規劃格局便呼之欲出,為香港描繪更加令人憧憬的發展藍圖。
至於融資方案,民間早就提出很多高見,譬如香港我哋家有限公司主席王兟認為,可以建立一間「全體香港人合資有限公司」作為其中一個集資途徑。他設想該公司股本為1,000億港元,其中75% 的股權由約750萬香港永久居民以「每人一股」的方式持有,餘下25% 的股權則向全球募集,並向全港及全球投資者發債,融資1.1萬億港元。另外,團結香港基金也曾提出6項融資方案,包括「出售用地發展權」「先賣地後交付」「成立專門機構」「BOT模式」「發債融資」及「鐵路加物業」模式。不論用何種模式,第一不愁融不到資,第二回報一定豐厚,眼下需要的就是政府的明確政策。
最後,填海的工程進度也必須快,首批房屋於十年後入住是不理想的。國家在南沙海域吹填擴建的島礁有華陽礁、美濟礁、赤瓜礁、東門礁、南薰礁、渚碧礁、永暑礁等七個島礁,西方媒體以「驚人的造島速度」來形容。美國國防部的報告稱,中國在一年內就填海約八平方公里。我國大型自航絞吸船「天鯤號」每小時可吹填陸地面積6,000立方米。香港固然不想肥水不流外人田,但是香港的既得利益藩籬如此頑固,不搞搞「鯰魚效應」,恐怕各方繼續蹉跎歲月。
事實上,不少專家質疑交椅洲填海費用。南海南沙群島等七個島嶼的填海造陸孤懸海外,其填海條件與交椅洲相比差天共地,據悉吹填十平方公里陸地耗資為600億人民幣;內地溫州市沿岸的填海項目,三期計劃造地共320平方公里,造價僅為600億人民幣;香港交椅洲項目目前計劃造地1,000公頃即10平方公里,預計造價至少5,800億港元、甚至可能達萬億元,其中緣由何在?
「港式發改委」可在破除香港利益固化藩籬中發揮作用
綜上所述,香港有必要設置「港式發改委」,由這樣一個宏觀決策機構牽頭,研究香港發展的「頂層設計」方案,將土地政策、人口政策、產業政策和重大基建工程均納入其中。 國家從中央至地方省、市、縣,都設有「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簡稱「發改委」。香港目前的發展局因其權力和功能都不足,實際上不能完全勝任「發改委」的功能。香港的「發改委」應該是一個由特首掛帥,整合包括財政司及相關具有法律效力政策局的機構,而不僅是一個諮詢架構。同時,可以將目前的發展局和特首政策組整合在內,發展局應該是香港「發改委」這一宏觀決策機構的執行機構。
筆者認為,「港式發改委」與國家、廣東省、深圳市的發改委要理順關係。香港與中央可有垂直關係,但是基於香港特區的體制機制,兩個「發改委」不一定是上下級關係,但必然是緊密聯繫的關係。香港服從中央大局,更要借鑒和藉助中央的宏觀決策能力,同時與內地周邊地區協同發展。
儘管香港特區實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主導的「小政府大市場」體制,但回歸以來的實踐經驗及教訓說明,香港不但沒有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原有的優勢也在削弱。這當中一個根本的原因,便是香港缺乏科學有效且具有法律效力的「頂層設計」方案。
世界經濟發展到今天,任何形式的經濟體都要有「頂層設計」。例如G7(七大工業國組織)去年在印度新德里G20峰會上設計了IMEC(India-Middle East-Europe Economic Corridor),企圖建立「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被指為以「新香料之路」抗衡「一帶一路」。雖然巴以衝突使此計劃成為泡影,但足見自由經濟體也不乏計劃的調節。香港自回歸以來,曾長期盛行的、以所謂「積極不干預」來抵制內地「頂層設計」的錯誤觀念,該有所改變了。
筆者同時考慮到,香港的「頂層設計」內容非常豐富,人口、土地也包含在內,能夠給香港人一個美麗的願景。但是這樣的設計由誰去做?回歸前,香港的「頂層設計」是由英國殖民地部來做;回歸後,特區政府負起主體責任。然而,香港公務員習慣「接傳真行事」,缺乏宏觀思維的培養及擔當,再加上種種既得利益的阻攔,往往難以獨立完成頂層設計。事實上,香港回歸以來,一直缺乏系統遠景規劃。包括「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戰略,都是中央高瞻遠矚定下來的。因此。僅靠發展局來決策香港的頂層設計,顯然是「不理想」的;只讓財政司去管,也是不夠的。
港英時期遺留的很多不適當的做法都需要大刀闊斧改革,不然香港將繼續吃苦頭。例如,部分官員高於全球水平的薪金,必然造成與廣大市民的「天然矛盾」,應體現貢獻與薪酬相適應的原則。
歲末年初,國家連續出台了多份與香港有關的重要文件。包括國務院批覆的《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關於支持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放寬市場准入特別措施的意見》等等。即便不去深入研讀這些文件,從一個個標題中便已經感受到國家對於推動大灣區發展、尤其是推動香港迎頭趕上的迫切心情。
當前問題在於香港是否能跟上中央的步伐。去年8月,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香港這邊卻是一片空白。以澳門為例,特首賀一誠上京述職時又帶了新的一份《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2024-2028年)》。中央和澳門的規劃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長策」只能作為一個供參考的諮詢檔,一旦既得利益強大,「長策」就變了;規劃就不同,約束力較「長策」大很多。具有法律效力的「規劃」,是政府與利益集團博弈的武器。
回想當年朱鎔基總理曾批評香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試問如今問題是否得到了根本解決?客觀而言,回歸之後的香港面臨許多新的挑戰,宏觀決策和頂層設計都是新課題,需要藉助香港各界的集體智慧。如此,「港式發改委」適逢其時,確是到了應運而生的關鍵節點了。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4年1-2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28/zh4eP8EMTpqXAFC9ZeEog5YbsVmqMdkBhLX.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