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黃燕芬 | 中國人民大學傑出學者、公共管理學院二級教授
楊宜勇 | 國家發改委市場與價格研究所所長、二級研究員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從1978年中國開啟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以來,中國人民用自己的勤勞堅毅書寫了一部國家和民族奮發圖強的壯麗史詩。改革開放作為激發整個中華民族創造活力的偉大革命,為中國注入了創新和發展的強大動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展的力量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天道酬勤,春華秋實。中國人民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持之以恒,鍥而不舍,推動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富起來的中國,沒有全面深化改革也不可能有強起來的中國。在鄧小平先生倡導下,從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算起,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征程,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至2023年改革開放整整四十五周年,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
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中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中國改革開放的理論與實踐正是遵循這個基本原則,不僅創立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且發展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果,不僅在經濟領域實現了快速增長,而且在政治、文化、科技、社會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這一切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改革開放以來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正是改革開放催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毫無疑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將在持續改革開放中不斷發展和完善。
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開端
沒有改革開放同樣也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使中國富起來和強起來。憑藉改革開放,我們才從根本上擺脫了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影響。四十五年的歷史經驗反復證明,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賴以發展和革新的基本方法。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我國各個方面體制機制由於充分吸收當今世界各種制度文明中的進步因素,由於充分反映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實踐要求,因而進一步彰顯了遵循歷史發展規律的科學性、尊重廣大群眾意願的人民性、順應世界發展大勢的時代性、注重實際效果和作用的務實性等等。這就必然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體制機制越來越高水平,越來越有生機活力。特別是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中國共產黨致力於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推進民主法治建設,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通過加強法治建設、完善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中國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取得了豐厚的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一個體系,具體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行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偉大革命實踐開闢的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由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僅來自於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實踐,而且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保障,也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制度保障。四十五年歷史經驗證明,在制度方面,我們必須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以馬列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總而言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歷史證明,四十五年的改革開放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端,而且為中國注入了創新和發展的強大動力。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順利召開正式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帷幕。從那以來,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在經濟方面,改革開放使得中國成功地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這一變革極大地激發了我國的生產力,使國家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高。在政治方面,改革開放推動了我國政治體制的改革和完善。通過加強民主監督、改進選舉制度、完善法律體系等措施,我國的政治體制逐漸呈現出更加民主、法治、透明的特點。在文化方面,改革開放促進了文化的繁榮與多樣性。各種文化思潮在中國大地上交流碰撞,激發了文化創新,推動了我國文化的繁榮發展。總之,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歷史事件,為中國的崛起和民族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我們推進各方面制度建設、推動各項事業發展、加強和改進各方面工作,都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自覺貫徹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根本要求。我們堅持改革開放,必須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發展。
改革開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闢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兩個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指出「『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結合』築牢了道路根基」「『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找對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自然就會結出豐碩的實踐成果。毫無疑問,中國在1978年開啟的改革開放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出的實踐碩果。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正是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依托改革開放的實踐,憑藉改革開放的舞台,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和發展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是在這個理論體系的正確引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能夠順利地向前發展,不斷地走向輝煌。特別是在社會文化方面,中國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同時,中國還加強教育、科技、衞生、體育等領域的改革發展,全面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不僅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而且在此基礎上通過理論武裝將其轉化為中國共產黨人為偉大事業不懈奮鬥的堅定信念,轉化為觀察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轉化為指導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行為準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順利地從文件中、會議上、書本裡走出來,成為人民群眾能掌握、會運用的思想武器,全面走進群眾火熱的生活、全面走向中國蓬勃的實踐、全面走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的繁榮。
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社會理論,提供了一種分析社會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嶄新方法。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而經濟基礎則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總和。馬克思主義還強調了階級鬥爭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性,認為只有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才能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在改革開放的宏偉實踐中,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思想支持。中國在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不斷探索和實踐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方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改革開放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工具,不僅推動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也促進了中國社會的全面進步。我們也正是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從而深刻地推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改革開放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不僅煥發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強大生命力,而且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絕對不是教條式的馬克思主義,更不可能是改旗易幟的馬克思主義。這是改革開放四十五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結論,也是改革開放再出發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遵循。
中國改革開放的關鍵是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社會生產力又可以稱為物質生產力,它是人類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是生產方式的一個方面。正是改革開放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獲得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不僅擺脫了貧困、超越了溫飽,而且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消滅絕對貧困的既定目標。對中國共產黨來說,四十五年來讓生產力真正發展起來的一條寶貴歷史經驗,就是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雖然社會主義的建立,使社會生產力得到空前解放,但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仍然存在著矛盾。想要不斷解決這個矛盾,讓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除了改革開放,我們沒有任何別的選擇。四十五年來的經濟發展成就便是最有力量的說明: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中國從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注重更好地發揮政府的引導和調控作用。這一改革舉措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不僅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且也為全球經濟增長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全面深化改革一直在路上。2022年,新修改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表述調整為:必須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基本經濟制度;將「鼓勵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逐步消滅貧窮,達到共同富裕」,修改為「鼓勵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將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修改為「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實現高水平制度性開放也一直在路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五周年,要繼續做好自身改革這篇大文章,既擴大開放之門,又將改革之路走穩。要更加主動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快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要積極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以推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和《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為契機,進一步激發進口潛力、放寬市場准入、推動多邊和雙邊合作深入發展,增強對外資的吸引力。要加快建設貿易強國,升級貨物貿易,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數字貿易,以數字化綠色化為方向,進一步提升國際分工地位,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同時,要注意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改革開放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之源
改革開放作為激發整個中華民族創造活力的新的偉大革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展的力量源泉。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無比艱巨的宏偉事業,必須靠全體人民的創造性勞動,靠舉國上下不斷增強的創新活力。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其功能就在於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我們整個民族的創造活力,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無窮無盡的力量源泉。
深化改革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改革能夠推動社會進步,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經濟增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能夠解決社會矛盾,調整社會關係,使社會更加和諧穩定;能夠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科技發展,提高國家科技水平。開放也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開放能夠打通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擴大生產可能性邊界,促進國民經濟增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能夠開拓全球視野、促進科技創新,提高國家科技水平;能夠促進國際和國內兩種資源利用,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毫無疑問,改革和開放都是發展的動力,它們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改革能夠為開放提供制度保障,開放能夠為改革提供物質基礎。四十五年的中國發展歷史表明,正是在改革和開放的共同推動下,社會不斷進步,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改革開放四十五年來的歷史證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開闢與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腳踏實地幹出來的。在此過程中,黨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願、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使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呈現出鮮明的人民性品格。面向未來,我們依然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在現代化進程中堅持人民至上,始終牢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定不移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幸福生活是共同奮鬥出來的,堅持「人民至上」還需發揮好人民的主觀能動性,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矢志不渝的從政理念,必須從人民中汲取磅礴的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還要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平安中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
綜上所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動力所依,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動力所歸。經過四十五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國家整體實力和國際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四十五年來中國改革開放的理論與實踐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要求,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改革開放永遠在路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在推進。面向未來,中國將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4年1-2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1/28/zh4eP8EMTpqXAFC9ZeEog5YbsVmqMdkBhLX.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