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香港醫院管理局主席 范鴻齡
公營醫院服務是醫療體制的骨幹,香港特區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中提到要推進公營醫療服務。面對香港存在的人口老齡化加劇、醫療需求增加等嚴峻挑戰,醫管局積極開展多項措施應對:廣納環球醫療專才,抓緊大灣區合作發展機遇,利用粵港兩地醫療資源、人才雙向流動優勢互補;對內發展智慧醫院、推動醫療設施現代化等,推動公營醫療服務可持續發展,致力守護民康。
提速度謀發展
醫管局多措並舉迎挑戰
踏入三月,是香港撤銷“口罩令”一周年。不知不覺,香港與內地全面恢復通關亦已一年多。去年以來,香港與內地全面恢復正常人員往來,兩地融合發展提速,社會生活重現生機。特區政府致力於不斷增強發展動能,提速度、謀發展。醫院管理局亦不敢鬆懈,急起直追,追回三年多疫情妨礙了的發展機會,馬不停蹄推動多項可持續發展策略,完善公營醫療體系,包括從世界各地“搶人才”,積極深化與內地的醫療交流,加深與大灣區的雙向交流管道,長遠建立人才庫,以應對人口老化及醫療需求增加的嚴峻挑戰。
香港醫護人手短缺是不爭事實,規劃公立醫院醫護人手,從來不是一個簡單課題,當中包括考慮病人服務、專科培訓名額、公私營醫療服務分配比例、未來可持續醫療服務發展等。人力資源是建設健康香港的重要一環,醫管局要走更遠的路,人才是不可或缺的。
廣納環球醫療專才
建立優質服務團隊
醫療服務以人為本,“人”——既包括服務使用者,也包括服務提供者。建立穩健可靠的醫療團隊始終是優質醫療服務關鍵所在,以達至持續發展的目標。為此,我們既致力吸引及培育醫療專才,亦積極優化人力資源管理政策以挽留人才。
醫管局除了推出一系列措施挽留和激勵現職員工,同時亦放眼全球。我們去年四月起相繼走訪多個國家和地區,向海外醫科畢業生和醫生介紹來港執業的最新途徑和註冊安排,著力透過有限度註冊和特別註冊安排聘請更多非本地培訓醫生,吸引他們長遠留港,在公立醫院就業。
為延續積極“走出去”廣納人才,我們去年進而推出“環球醫療人才滙聚計劃”,以彈性短期合約,招攬世界各地不同醫療專才加入醫管局大家庭,令香港公立醫院成為匯聚世界醫療人才的樞紐,促進醫療技術的發展。香港擁有完善的醫療專業培訓系統,我們能借助此優勢為來港的專才提供心儀專科的培訓機會;同時,他們亦可以為我們紓緩人手短缺問題,達至雙贏。
灣區人才交流
深化粵港合作
除了放眼國際,我們亦要抓緊眼前“近水樓台”的大好機會,深化粵港澳大灣區交流合作。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規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目標是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合作,充分發揮三地綜合優勢,促成區內的深度融合,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本已具有得天獨厚優勢,香港完全有能力、有條件在國家整體發展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香港作為國家的國際窗口,既是國家發展的參與者、貢獻者,同時亦是受惠者。我們要充分發揮醫療衛生技術及管理、專業培訓等優勢,全力推動大灣區醫療創新與服務融合,為大灣區建設作出貢獻,積極融入國家“健康中國”的重要戰略。
香港與內地醫療交流歷史源遠流長,兩地良性互動,碩果累累。粵港兩地多年來一直維持緊密聯繫,長久以來定期進行人才交流、互訪、培訓和合作。兩地除建立了深厚友誼外,亦奠定了長遠合作的良好基礎,兩地合作交流發展空間無限。
在廣東省衞健委和特區政府醫務衞生局支持下,醫管局於2022年第四季已開展了“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進一步拓展交流的廣度與深度,粵港兩地醫療交流合作再邁進一大步。交流計劃為粵港醫護人才交流學習開闢了可持續的管道和機制,便利大灣區內公營醫療系統的醫護進行專業交流,促進兩地醫護人手及臨床服務產生協同效應,提升兩地醫療服務質素,互為裨益。
計劃推展以來,首階段已經有10名醫生、70名護士、7位中醫師和5名放射技師先後從廣東省不同城市來港交流。第一批共70名大灣區護士交流期剛已結束,緊接著第二批100名大灣區護士已相繼來港展開交流。他們平均有9年臨床經驗,當中有10名是副主任護師級別,已到各聯網的老人科、心臟重症監護、眼科、內視鏡科等交流。此外,第二批大灣區醫生及中醫師等亦將陸續抵港到公立醫院交流。我們深信這個人才交流計劃將不斷擴展。
兩地醫療互鑒
雙向交流美美與共
香港與內地無論醫療體制、醫院管理模式,以至臨床治療、人才培訓等,都有不少值得互相借鏡的地方,亦各有特點及優勢。內地很多醫院,尤其在中西醫結合、智慧型醫院、微創手術等都做得十分成功。加上內地人口和病例相對較多,有豐富的案例及教材,按著“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原則,兩地雙向交流絕對有利於互學互鑒,以及增進兩地醫護人員彼此熟悉不同醫療制度的運作,互相交換寶貴經驗,從而造福更多病人。
故此,除了促成大灣區醫療人才來港交流,醫管局亦一直積極派員前往大灣區醫療機構切磋學習。以“粵港放射師及物理師人才交流計劃”為例,醫管局年初共派出14名放射師及5名物理學家先後到訪廣東省兩星期,參觀了多間三甲醫院,包括廣東省人民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及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等,深入了解當地醫療制度、放射科及腫瘤防治的技術發展與病人服務模式。
前往大灣區交流的同事回港後分享體驗,提到最令他們印象深刻的是人工智能技術在內地醫療的應用程度比想像還要高,而且大多技術都是內地廠家或醫院自主研發,能夠大大減輕醫療團隊日常工作,例如輔助醫生斷症及草擬醫療報告等,有感香港可以多多學習。
無獨有偶,來港交流的大灣區護士亦有分享,提及對本港公立醫院使用的臨床醫療管理系統印象深刻,系統可以確保不同聯網醫院醫生溝通順暢,了解病人做過什麼治療,有何檢查、結果等,認為在推廣智慧醫院時亦可借鏡。
雙向交流的意義正在於此:親往當地,擴闊眼界,互學互鑒,惺惺相惜,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在我眼裡,兩地醫護雙向交流,除了在工作上建立默契,在專業知識上深入交流,更難得的是彼此間建立了一份寶貴友誼。我們正與內地其他不同城市和地區探討長遠建立雙向人才交流機制,擴闊人才互動的深度及廣度,期望今年內能陸續開展相關安排。
中央援港應急醫院
善用資源惠及病人
除了透過人才交流計劃,吸納醫療專才,增加人手,減輕前線壓力,我們亦善用硬件配套,利用國家支持我們的資源,紓緩公營醫療系統壓力。我所說的正是“中央援港應急醫院”。第五波新冠疫情期間,中央政府於落馬洲河套區援建應急醫院。隨著疫情過去,我們把握這個機會,物盡其用。
醫管局去年展開日間放射診斷服務先導計劃,主動邀請合適病人到中央援港應急醫院接受放射科服務,包括腦部、胸腔、腹部等的電腦掃描造影,以及脊柱、肩部、膝部等的磁力共振掃描造影。計劃獲得不少病人的正面評價,最大的好處莫過於是能夠大大節省輪候時間。
由於先導計劃反應正面,為了惠及更多病人及善用資源,我們將計劃推展至超聲造影檢查服務。應急醫院的兩部超聲造影機早前已正式啟用,為全港公立醫院病人提供腹部、盆腔超聲造影檢查,包括肝膽胰、泌尿系統超聲造影檢查。公立醫院非緊急病人如要進行超聲造影,一般需要輪候一段時間,有了應急醫院的設備,可大大縮短輪候時間,廣受病人歡迎。
推動醫療設施現代化
醫管局致力守護民康
正如文首提及,由於人口增長及老齡化,加上慢性疾病日漸普及,與日俱增的服務需求已遠超供應,維持服務供需平衡及運作效率仍然面臨重大挑戰。醫管局會秉承可持續發展理念,繼續推展醫院發展計劃,同時會重整服務模式,加強日間醫療服務,並會繼續擴大公私營協作計劃和發展綜合模式專科門診,以管理病人流量、改善專科門診服務輪候時間、提升臨床服務效率和病人體驗,致力令公營醫療系統能長遠照顧市民需要。
醫管局亦會繼續優化醫療服務,包括理順不同醫療服務的流程,縮短病人的輪候時間;亦會引入不同的新技術,提升治療成效;醫管局亦正配合政府支援科研的策略,促進醫管局進行臨床研究及試驗,同時支援學術界及其他科研機構,共同推動香港醫療科研發展,提升香港的醫療水平。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醫管局未來會繼續制訂策略推動醫療設施現代化,包括發展智慧醫院、推動新的服務模式和應用先進科技等。其實,醫管局的“數碼大門”早已打開,最佳例子就是流動應用程式“HA Go”,為市民提供不少便利服務。另外,醫管局會繼續透過推動智慧醫療,善用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的應用等,致力透過科技塑造優質醫療服務,循序漸進改變服務模式。
此外,我們亦正探索擴大遙距醫療服務的可行性,為更多合適的病人提供遙距醫療,不單可以為病人帶來更大便利,同時可以透過科技紓緩醫院擠迫的環境,為提升醫院服務創造更多可能性,務求讓病人在社區參與自理和保持健康,降低對住院或專科醫療的需求。
要成就優質公營醫療服務,有賴醫管局九萬多名同事並肩作戰。我衷心感謝每一位同事竭誠付出,不分晝夜守護民康。面對未來種種新挑戰,我將繼續與醫管局所有同仁和各方顆伴緊密合作,並肩前行,繼續為香港公營醫療系統作出貢獻,推動醫療衞生服務水平更上一層樓。
花開三月,生機盎然,願廣大市民,身心康泰,生活愉快。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2/28/A4tEXbNt0eX0Lp8dPYnQt8KLAmEn7shcCCp.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