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北京 蔣菁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也是中俄兩國建交75周年。當前,國際形勢加劇動蕩,世界變局加速演進,國際格局深刻調整,世界經濟複蘇乏力,地區周邊衝突不斷。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來的各種風險與挑戰,中俄將以慶祝兩國建交75周年為契機,持續加深政治、經濟、外交和人文各領域全方位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和地區性問題與挑戰,推動雙邊關係取得新的突破和發展,不斷豐富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內涵。
中俄建交75年走過不平凡的發展歷程
1949年10月2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第二天,蘇聯政府就宣布承認新中國。3日,中蘇正式建立外交關係。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中俄關係包括了42年的中蘇關係,以及蘇聯解體後33年的中俄關係。中俄建交75年以來,走過了曲折而不平凡的發展歷程,歷經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五十年代的友好同盟時期(1949-1959)。這一階段是中蘇關係史上的黃金蜜月時期。中蘇簽署為期30年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結成政治和軍事同盟,此後還締結了貿易和經濟合作協定。同時,中國實行“一邊倒”外交政策,掀起全面學習蘇聯高潮。蘇聯則對中國展開全面援助,幫助中國建成了社會主義制度和奠定了國民經濟工業化的基礎。此外,兩國在朝鮮戰爭中展開密切軍事和安全合作。
(二)六十年代的關係破裂時期(1960-1966)。這一階段,中蘇兩黨在意識形態領域展開激烈論戰,導致兩國關係惡化。雙方都以“馬克思主義正統”自居,將對方視為“異教徒”,互相進行批判。此後,隨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逐漸瓦解,持續近半個世紀的中蘇兩黨關係也走向了決裂。
(三)七十年代的全面對抗時期(1967-1981)。伴隨著中蘇意識形態的論戰愈加激烈,兩國邊境頻繁發生武裝衝突,尤其是1969年的珍寶島事件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中蘇邊境地區的局勢異常緊張,雙方展開積極備戰。同時,蘇聯試圖在外交和國家安全領域對中國進行戰略包圍,中國則依據形勢實施內線突破,從外線對蘇建立反包圍,由此“中美蘇大三角”戰略格局初步形成。
(四)八十年代的走向正常時期(1982-1991)。在此期間,中蘇雙方都有緩和兩國關係的迫切現實需要。為此,兩國自1982年10月至1988年10月,圍繞消除“三大障礙”問題,即:蘇聯從中蘇邊境地區和蒙古撤軍問題、從阿富汗撤軍問題、勸說越南從柬埔寨撤軍問題,進行長達6年的談判並最終妥善解決。同時,中斷多年的中蘇邊境貿易在1982年得以恢復。此後,1989年5月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訪華,發表《中蘇聯合公報》,意味著中蘇國家關係和兩黨關係正式實現正常化,這在兩國關係的發展歷史中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五)九十年代的全面恢復時期(1992-1999)。隨著中蘇關係過渡到中俄關係,兩國關係順利度過磨合期,得以平穩發展和持續升級。1992-1996年期間,兩國關係連上三個台階,從“相互視為友好國家”到“建設性夥伴關係”,再到“戰略性協作夥伴關係”。此外,雙方還建立了非常健全的雙邊合作機制,為中俄關係的全面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六)新世紀以來的全面發展時期(2000年至今)。這一階段,中俄關係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突破性進展,政治互信不斷鞏固和加深,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合作不斷加強,戰略夥伴關係不斷充實,逐步成為新型大國關係的典範。2001年7月16日簽署為期20年的《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將兩國人民“永久和平、世代友好”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確定下來,成為指導中俄關係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和法律基礎。該文件於2021年6月28日延期。2011年6月16日,兩國關係上升為“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2019年6月6日,兩國領導人又宣布將兩國關係再次提升為“新時代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2022年2月4日,兩國元首共同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新時代國際關係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聯合聲明》。烏克蘭危機以來,兩國關係未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依舊秉持“肩靠肩、背靠背”,互為戰略依靠和戰略後方,推動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持續向前發展。2023年3月22日,雙方發表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
中俄經貿關係實現歷史性突破
一直以來,中俄經貿關係滯後和貿易結構失衡都是兩國關係發展中必須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若長期不能解決,將勢必影響到兩國的政治關係。近年來,在中俄兩國共同努力下,兩國經貿關係呈現出積極的發展態勢,在兩國外交關係中的重要性逐年增強。特別是俄烏衝突以來,受大國關係博弈、西方經濟制裁和經濟發展不均衡等影響,俄切實加快“向東看”戰略實施,對華加強經貿合作的意願持續加深。在多重內外因素的推動下,中俄經貿關係快速發展,並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
中俄雙邊貿易總量快速上漲,處於歷史最好時期。中國海關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俄雙邊貿易額達到創紀錄的1,902.71億美元,同比增長29.3%,中國向俄羅斯出口了總額達761.22億美元的貨物,同比增長12.8%;而俄羅斯出口至中國的貨物總額達到1,141.49億美元,同比增長43.4%。2023年中俄貿易額再創歷史新高,達到2,401.1億美元,同比增長26.3%。其中,中國對俄出口迅猛增長,達到1,109.7億美元,同比增長46.9%;中國自俄進口1,291.4億美元,同比增長12.7%。與以往相比,中國對俄羅斯出口增長高於進口增長,貿易平衡狀況有所改善。2023年對俄羅斯順差與2022年相比減少約一半,至181.7億美元。同時,中俄貿易總額中超九成採用本幣結算,俄羅斯外匯儲備的40%、主權基金的60%以上均由人民幣構成。投資方面,主要以中國在遠東地區的投資為主,目前的投資規模佔比較小,合作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
俄羅斯對華經濟依存度快速上升。目前,俄羅斯約四成進口商品來自中國。貿易結構上,除了消費品之外,俄羅斯絕大多數的投資進口來源地也是中國。中國公司現在正在填補西方公司離開俄羅斯後所留下的空缺,這一過程還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持續。目前,中國已成為俄羅斯最大的乘用汽車進口國。2024年1月,中國品牌的汽車在俄羅斯市場所佔的份額已超60%。未來,中俄仍將持續深化經貿合作,並致力於務實發展,將合作期望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全方位拓展在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商貿業、農業、服務業、文化交流等領域的項目合作。同時,在政策協調方面,將加強在經濟及相關領域的各類法規、政策的協調,在能源、資源、機電產品等領域的貿易活動還將進一步擴大。與之相應配套的跨境物流運輸、與之息息相關的金融等合作也將持續深入。
今後一段時期,中俄經貿關係日益緊密是大勢所趨,這對推動兩國外交關係有重要的經濟和地緣政治意義。從國際層面,兩國可在重大國際事務中形成更為緊密的經濟紐帶,不斷提升地緣政治地位,擴大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共同推動構建多極化世界格局。從地區層面,為構建區域經濟安全、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歐亞經濟聯盟實現高質量對接提供有力保障。從雙邊層面,既是推動兩國外交關係可持續高水平發展的重要抓手和物質基礎,也是築牢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保持高水平政治互信的基石。
中俄攜手樹立新型大國關係典範
俄羅斯是中國最大的鄰國,兩國擁有4,300多公里的共同邊界。建國以來,兩國關係發展極不平凡,在經歷了蜜月期、交惡期、恢復期後,終於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期。在此過程中,中蘇關係正常化是兩國對外交往中不可磨滅的一座歷史豐碑。雙方當時所確定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針對第三方原則、裁減邊境軍事力量和建立信任原則,以及在國際事務中相互協調、反對霸權等原則,在中俄關係的實踐中日久彌新、不斷發展,經受住了國內外風雲變幻的重重考驗,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中蘇關係正常化不僅為中國實現全方位的改革開放營造了建國以來最好的國際環境,也為兩國建立新型國家關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蘇聯解體後,雙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礎上逐步建立了平等的新型大國關係。在雙方多年共同的不懈努力下,兩國關係不斷邁上新的台階,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成為新型大國關係的典範。雙方視彼此為優先合作夥伴,政治高度互信、經濟合作實現突破、外交協調密切有效、文化交流互動頻繁、軍事安全合作持續加強。
歷史充分表明,中俄兩國山水相連,“和”則兩利,“鬥”則兩敗。一旦對抗,地緣政治和戰略空間回旋餘地十分有限。因此,“永久和平、世代友好”,保持雙邊關係始終高水平運行,既是中俄兩國的共識和目標,也是兩國人民的歷史選擇。當前,世界經濟發展面臨周期性調整風險,全球環境和氣候變化面臨更大挑戰,地緣政治和國際及地區安全局勢面臨諸多不確定性。中俄雙方需要在雙邊和包括聯合國、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亞信會議和二十國集團等多邊機制下,高度信任、通力合作、開拓創新,共同應對全球性的挑戰和問題,推進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國際關係民主化,推動攜手構建新型國際關係體系和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
中俄建交75周年以來,雙方充分汲取歷史經驗,凝聚了足夠的智慧,有信心、有能力在複雜多變的世界局勢下,繼續塑造好以“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為基本特徵的中俄新型大國關係,樹立睦鄰友好、合作共贏的典範,進一步造福兩國人民。這不僅符合雙方共同的利益,也有利於共同維護全球戰略穩定和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繁榮。
(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4年3月號,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所副研究員)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3/1/O7LTBc95kesYLFyr1VlyUX6AQW43TAVwcZc.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