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陳文洲:加強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的文化認同感
文|陳文洲
2024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筆者今年擬提交《加強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的文化認同感》的提案,建議並呼籲全社會要高度關注塑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文化認同感,並通過教育、研究與推廣等多方面的努力,共同營造灣區青年的價值共識,增強青年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促進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的青年力量,共同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認同問題解決了,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才能鞏固。”增強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的文化認同感,目的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既要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也要精神財富極大豐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強”。增強粵港澳青年的文化自覺認同,是落實並深化黨二十大報告強調“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的重要舉措。
就粵港澳大灣區而言,既有嶺南文化,也有圍繞饒宗頤教授系列作品的“饒學”。饒宗頤教授長年深耕大灣區內的歷史文化研究,既從事教學、研究工作,亦一直描繪灣區內的名物勝景,是大灣區的文化開路人。大灣區的各個城市均有饒教授的學術、藝術和教育足跡。透過饒教授於嶺南地區的學術、藝術足跡,既能推動大灣區青年認識嶺南文化,塑造大灣區的人文精神,亦能凝聚大灣區的文化認同,促進大灣區內學術、藝術、思想和文化的交流,進而鼓勵年青人發揮創意思維,探索和欣賞中國傳統文化。
筆者建議:一,塑建、梳理嶺南文化,說好大灣區的人文故事。二,繼續完善嶺南文化的研究。三,扎實推動大灣區城市的文化自覺,增強青年人的參與感、認同感。四,落實人文灣區的青年教育。五,鼓勵和支持文教機構開展人文灣區的推廣
筆者認為研究以新興的數字技術重現嶺南人文風貌,塑造獨特的文化知識產權。例如在潮州韓文祠、深圳海上絲綢之路等通過AR(擴增實景)VR(虛擬實景)等技術,活化我國古代文明,增加對青年人的吸引力非常重要。筆者鼓勵青年認識嶺南文化故事,培養共同的文化記憶與認同。筆者希望能把饒宗頤教授在大灣區各城市的足跡系統化地“串”起來,建立大灣區城鄉互聯互通的人文故事。藉助饒教授等大灣區學者深耕嶺南歷史文化的故事,塑造大灣區特有的人文風景。建議以此為基礎拍攝專題劇作或作專題報道。在大灣區學校或社區開展嶺南文化教育活動,如“桑梓嶺南:饒宗頤在大灣區”學生比賽,鼓勵香港、澳門青年尋找饒教授的足跡和故事,以文字或創意藝術表達,提高青年的對嶺南文化的參與度和關注度。他亦建議要善用港珠澳大橋,加強大灣區人員的交流與互動。
(作者係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工商總會會長,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3/3/DWzHN65Q7TPMHVq7Mw7H9N0sciEfbQynXmW.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Hi, This website does not supports I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