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五周年。五年來,大灣區建設蹄疾步穩,不斷向前,結出了累累碩果。
在大灣區建設進入提速換擋、縱深推進的新階段,參加全國兩會的粵港澳三地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帶着對灣區變化的感受和灣區發展的思考而來,他們呼籲要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硬聯通”和規則機制對接的“軟聯通”,能通則通、能快則快,寫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大文章。
軟硬聯通 齊頭並進
“這個農曆新年,我先後從香港到廣州、深圳處理公務,每次都是當天往返。”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會長姚志勝說,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高度便利的通關環境,使他在出差途中平添了不少“幸福感”。今日的大灣區高鐵飛馳、大橋飛架,置身其中,能感受到人流、物流交織,經濟民生活動日益緊密,也能實實在在地看到,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正在頻頻“上新”。“大灣區發展,可謂一日千里!”姚志勝說。
“港珠澳大橋等基礎設施建設,還相繼催生了‘澳車北上’‘港車北上’‘經珠港飛’等多個利好政策,這背後源於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的機制對接。”全國政協常委、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會長施榮懷說。他相信,藉助日益加快的“硬聯通”,未來能穩步推進灣區的“軟聯通”,並建議在制定互認政策方面進一步落實相關舉措,如推動職業資格互認,拓展認證範圍;打造綜合服務平台、搭建國際仲裁中心交流合作平台等。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加速,大灣區內居民交流日益密切,提升跨境醫療服務保障能力,成為大灣區協同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一環。目前深圳共有認定內地醫師資格港澳醫師38人,內地短期行醫港澳醫師243人。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常巨平建議相關部委支持深圳作為試點,簡化港澳醫療衛生專業人員認定條件和程序,延長短期行醫有效期。支持深圳探索建立港澳醫師執業註冊信息共享機制,打破“信息孤島”,逐步實現簡易程序認定和註冊。
全國政協委員、澳門工聯總會理事長李從正說:“當前,大灣區有序推進制度銜接,‘灣區社保通’等一系列政策落地生效,建議加快健全跨境數據管理體系,推進跨境公共服務‘軟聯通’。”
科技創新 協同發力
擁有超過6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多所全球排名前50位的大學、9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5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四年位居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第二名……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經民聯執委胡劍江提到當前大灣區科技創新的“家底”和成果,言談間可謂底氣十足。他表示,當前數字經濟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也可成為灣區協同發展創新的着力點。
“未來,可以建立立足香港、協同大灣區的智慧城市數字化應用平台,推動香港和大灣區其他城市系統互聯互通,促進本地社會民生、產業經濟等改善發展。”胡劍江建議,不斷培育本地創新型人才,引進全球科技企業及機構入駐,持續強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產業生態及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政協副主席、民盟深圳市委會主委吳以環關心大灣區未來產業創新。他建議,完善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產業創新網絡政策支持和機制保障,支持廣東、香港、澳門共同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政產學研用資聯盟”,以基礎研究、技術攻關、落地應用、產業升級驅動新質生產力。
“建議允許廣州、深圳、珠海等城市根據實際情況,自主探索制定各種應用標準、法規建議,以項目為紐帶,打通技術成果轉化的鏈條,使新技術應用能夠快速過渡到量產階段,為新技術大規模應用掃清障礙。”吳以環說。粵港澳高校發展各具特色,也應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聯合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共享學科資源和研究設施。
優勢互補 聯動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眼科專家林順潮帶來了多項聚焦於醫療健康領域的建議。他指出,香港醫療水平與國際接軌,他希望能夠發揮優勢作用,引領粵港澳大灣區整體醫療水平的提升,通過“一體化”使灣區醫療儘早與國際接軌,他建議出台措施促進大灣區醫療人才、技術等環節的互聯互通,加快大灣區醫療產業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香繽集團董事局主席、香港雙建同心協會會長許明金持續關注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作為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本地抓手”,加快與深圳融合發展,同時與其他大灣區內地城市協同聯動,北部都會區將成為新時期香港與內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新機制新模式。
許明金建議,北部都會區建設應當與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國家戰略平台形成聯動,吸引創科、先進製造企業落戶,促進新經濟發展。明確以創新科技為本的產業鏈企業及創投金融、先進製造業、專業及商業服務和新興產業。優先發展醫療科技、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機械人、新材料、微電子及金融科技。“與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優勢互補,北部都會區將成為香港新的經濟增長引擎,也將讓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許明金說。
人文交融 共繪未來
“Hello,大灣,我們一起在這裡,感受文化納百川……Hello,大灣,持續創造奇蹟的港灣,幸福不轉彎……”在2024年粵港澳大灣區春節晚會上,一曲《Hello 大灣》火爆出圈,它將11座城市寫進了歌裡,唱出了灣區的人文情懷和溫暖底色,也唱出了灣區文旅交融迸發出的活力和潛能。
多次參與、組織相關文化交流活動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香港(地區)商會會長楊莉珊,不僅對“人文灣區”的打造樂見其成,更將目光從灣區延展到全國,建議大灣區聯手京津冀,推動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共同繁榮。“京津冀和粵港澳在地緣區位、經濟規模、歷史文化、旅遊資源等方面互補性強,可以通過資源要素共享,共同推動文旅消費提質升級。”楊莉珊說,例如,在國內市場,兩大城市群可根據不同群體設計不同產品,既有傳統觀光遊,又有充滿煙火氣的“城市漫步”,深挖文旅融合的消費價值潛力;在國際市場,雙方可將中華傳統文化、非遺文化作為重點互推,將文化體驗、文化藝術品銷售打造成重要消費門類,面向海外傳播推廣。
“文旅產業已經成為穩增長、擴內需、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建議國家發改委牽頭相關部門,將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打造成面向世界的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全國政協委員、觀瀾湖集團主席、香港友好協進會副秘書長朱鼎健說。
在朱鼎健看來,大灣區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文旅產業在大戰略和大品牌上的“灣區一盤棋”。因此,建議制訂發布大灣區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明確大灣區文旅產業的發展戰略定位,細化目標,量化細則,從旅遊收入、國際知名度、消費場景創新、綠色及智慧化程度等方面提出未來五到十年的高質量發展目標。同時,優化11座城市的文旅資源,利用好不同城市獨有的嶺南文化、海洋文化、紅色文化等資源,避免各地文旅項目和產品流於同質化。
“希望大家有機會多到大灣區走一走、看一看。”在3月3日舉行的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首場新聞發布會上,大會新聞發言人劉結一向大家發出誠摯邀請。《綱要》發布五年來,擘畫的藍圖正在一步步變成實景,奮楫揚帆的灣區,期待更多人與它相遇。
來源: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3/6/JfeYPEpVAmLK9cXYPtlkkqBwYdpkpp3SuTs.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五周年。五年來,大灣區建設蹄疾步穩,不斷向前,結出了累累碩果。
在大灣區建設進入提速換擋、縱深推進的新階段,參加全國兩會的粵港澳三地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帶着對灣區變化的感受和灣區發展的思考而來,他們呼籲要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硬聯通”和規則機制對接的“軟聯通”,能通則通、能快則快,寫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大文章。
軟硬聯通 齊頭並進
“這個農曆新年,我先後從香港到廣州、深圳處理公務,每次都是當天往返。”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會長姚志勝說,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高度便利的通關環境,使他在出差途中平添了不少“幸福感”。今日的大灣區高鐵飛馳、大橋飛架,置身其中,能感受到人流、物流交織,經濟民生活動日益緊密,也能實實在在地看到,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正在頻頻“上新”。“大灣區發展,可謂一日千里!”姚志勝說。
“港珠澳大橋等基礎設施建設,還相繼催生了‘澳車北上’‘港車北上’‘經珠港飛’等多個利好政策,這背後源於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的機制對接。”全國政協常委、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會長施榮懷說。他相信,藉助日益加快的“硬聯通”,未來能穩步推進灣區的“軟聯通”,並建議在制定互認政策方面進一步落實相關舉措,如推動職業資格互認,拓展認證範圍;打造綜合服務平台、搭建國際仲裁中心交流合作平台等。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加速,大灣區內居民交流日益密切,提升跨境醫療服務保障能力,成為大灣區協同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一環。目前深圳共有認定內地醫師資格港澳醫師38人,內地短期行醫港澳醫師243人。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常巨平建議相關部委支持深圳作為試點,簡化港澳醫療衛生專業人員認定條件和程序,延長短期行醫有效期。支持深圳探索建立港澳醫師執業註冊信息共享機制,打破“信息孤島”,逐步實現簡易程序認定和註冊。
全國政協委員、澳門工聯總會理事長李從正說:“當前,大灣區有序推進制度銜接,‘灣區社保通’等一系列政策落地生效,建議加快健全跨境數據管理體系,推進跨境公共服務‘軟聯通’。”
科技創新 協同發力
擁有超過6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多所全球排名前50位的大學、9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5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四年位居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第二名……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經民聯執委胡劍江提到當前大灣區科技創新的“家底”和成果,言談間可謂底氣十足。他表示,當前數字經濟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也可成為灣區協同發展創新的着力點。
“未來,可以建立立足香港、協同大灣區的智慧城市數字化應用平台,推動香港和大灣區其他城市系統互聯互通,促進本地社會民生、產業經濟等改善發展。”胡劍江建議,不斷培育本地創新型人才,引進全球科技企業及機構入駐,持續強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產業生態及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政協副主席、民盟深圳市委會主委吳以環關心大灣區未來產業創新。他建議,完善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產業創新網絡政策支持和機制保障,支持廣東、香港、澳門共同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政產學研用資聯盟”,以基礎研究、技術攻關、落地應用、產業升級驅動新質生產力。
“建議允許廣州、深圳、珠海等城市根據實際情況,自主探索制定各種應用標準、法規建議,以項目為紐帶,打通技術成果轉化的鏈條,使新技術應用能夠快速過渡到量產階段,為新技術大規模應用掃清障礙。”吳以環說。粵港澳高校發展各具特色,也應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聯合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共享學科資源和研究設施。
優勢互補 聯動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眼科專家林順潮帶來了多項聚焦於醫療健康領域的建議。他指出,香港醫療水平與國際接軌,他希望能夠發揮優勢作用,引領粵港澳大灣區整體醫療水平的提升,通過“一體化”使灣區醫療儘早與國際接軌,他建議出台措施促進大灣區醫療人才、技術等環節的互聯互通,加快大灣區醫療產業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香繽集團董事局主席、香港雙建同心協會會長許明金持續關注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作為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本地抓手”,加快與深圳融合發展,同時與其他大灣區內地城市協同聯動,北部都會區將成為新時期香港與內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新機制新模式。
許明金建議,北部都會區建設應當與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國家戰略平台形成聯動,吸引創科、先進製造企業落戶,促進新經濟發展。明確以創新科技為本的產業鏈企業及創投金融、先進製造業、專業及商業服務和新興產業。優先發展醫療科技、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機械人、新材料、微電子及金融科技。“與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優勢互補,北部都會區將成為香港新的經濟增長引擎,也將讓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許明金說。
人文交融 共繪未來
“Hello,大灣,我們一起在這裡,感受文化納百川……Hello,大灣,持續創造奇蹟的港灣,幸福不轉彎……”在2024年粵港澳大灣區春節晚會上,一曲《Hello 大灣》火爆出圈,它將11座城市寫進了歌裡,唱出了灣區的人文情懷和溫暖底色,也唱出了灣區文旅交融迸發出的活力和潛能。
多次參與、組織相關文化交流活動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香港(地區)商會會長楊莉珊,不僅對“人文灣區”的打造樂見其成,更將目光從灣區延展到全國,建議大灣區聯手京津冀,推動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共同繁榮。“京津冀和粵港澳在地緣區位、經濟規模、歷史文化、旅遊資源等方面互補性強,可以通過資源要素共享,共同推動文旅消費提質升級。”楊莉珊說,例如,在國內市場,兩大城市群可根據不同群體設計不同產品,既有傳統觀光遊,又有充滿煙火氣的“城市漫步”,深挖文旅融合的消費價值潛力;在國際市場,雙方可將中華傳統文化、非遺文化作為重點互推,將文化體驗、文化藝術品銷售打造成重要消費門類,面向海外傳播推廣。
“文旅產業已經成為穩增長、擴內需、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建議國家發改委牽頭相關部門,將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打造成面向世界的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全國政協委員、觀瀾湖集團主席、香港友好協進會副秘書長朱鼎健說。
在朱鼎健看來,大灣區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文旅產業在大戰略和大品牌上的“灣區一盤棋”。因此,建議制訂發布大灣區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明確大灣區文旅產業的發展戰略定位,細化目標,量化細則,從旅遊收入、國際知名度、消費場景創新、綠色及智慧化程度等方面提出未來五到十年的高質量發展目標。同時,優化11座城市的文旅資源,利用好不同城市獨有的嶺南文化、海洋文化、紅色文化等資源,避免各地文旅項目和產品流於同質化。
“希望大家有機會多到大灣區走一走、看一看。”在3月3日舉行的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首場新聞發布會上,大會新聞發言人劉結一向大家發出誠摯邀請。《綱要》發布五年來,擘畫的藍圖正在一步步變成實景,奮楫揚帆的灣區,期待更多人與它相遇。
來源: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3/6/JfeYPEpVAmLK9cXYPtlkkqBwYdpkpp3SuTs.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