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潔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科技創新已成為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去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到新質生產力。今次政府工作報告,發展新質生產力首度寫入其中,成為今年政府十大工作任務之首。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主席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重大概念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重要的實踐價值。
新質生產力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其本質是一場先進生產力革命,放眼的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人工智慧、量子計算、新能源技術等,都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核心。
大灣區在科研、人才、市場等方面有巨大優勢,可發揮重要作用,香港可把握機會,積極參與其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目前,在經歷了全球百年一遇的重大公共衞生危機後,全球經濟復蘇較預期緩,多個地區面臨增長動力不足,地緣政治衝突升溫、高通脹持續等問題。香港亦面臨新舊動能轉換,處在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單靠傳統生產要素,人口紅利和原始資本積累已無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更要重視全要素生產率,即由技術進步、組織創新、專業化和生產創新所形成的增長。產業結構需要由過去的勞動力密集型、資本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發展新能源、新材料,包括人工智慧、量子科技、生物制藥等尖端領域。透過發展新質生產力,香港迎來再次騰飛的嶄新機遇。
新質生產力意味著生產要素包括人才、市場、制度和土地資源等的全新組合。
人才方面
科技的發展需要人才的支持,香港是擁有最多全球百強名校的城市,師生全球化、多元化,可根據市場需要自主設置學科。近年來香港不斷完善人才引進措施,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畫、放寬“一般就業政策”和“輸入內地人才計畫”、取消“優秀人才入境計畫”年度配額、放寬“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安排”等有效措施,培養、吸引和留住人才。
市場方面
市場和消費往往是發展創新科技中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實際上,只有當消費繁榮,旅遊、文化、餐飲、教育等各行各業才能深入發展,才能推動上游基礎科學、原材料技術和高端製造技術的進步。香港具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強大優勢,依託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擁有廣闊的消費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制度方面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制度保障,香港擁有專業的律師、審計、會計、媒體等服務。司法制度健全,擁有與國際接軌的監管制度,仲裁和調解發展成熟,提供有效的爭議解決環境,強而有力的知識產權保障,可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良好的環境。
正如中聯辦鄭雁雄主任講話中強調:“香港具備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歷史積澱、基礎條件、獨特優勢和現實需要,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沃土、也是參與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前沿,絕不能錯失新的生產力發展迭代的機會”。隨著“一國兩制”及愛國者治港的有力實踐,香港已擁有穩定的社會環境,接下來全社會各界需增強信心,凝聚共識,著力拼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意味著新的科學發現、新的工藝技術、新的產品和服務,更代表新的思維和觀念。香港不應妄自菲薄,要增強信心,發揮好自身優勢,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相信香港定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中大有可為,煥發澎湃活力!
(作者係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